塵埃裏的花01(1 / 1)

文峰韻致 萊灣水聲

近年來我驚異地發現:一些散居於全國各地的業餘散文作者,其作品常常表現出不俗的實力;有的至少是具有令人注目的優點。而且,實事求是地說,有的作者的某篇作品,在其基本方麵絕不遜於名家大作;如果說尚有不足的話,隻是在穩定性方麵,尚須有更多的礪煉。但有鑒於此,已足以使人為散文創作具備充足的後續力量而充滿希望。此番有機會讀過山東萊州市散文新秀王韻的作品,再一次印證了我的上述感覺,同樣使我為之稱幸。

那麼,具體到王韻的散文,都有哪些優點和特點呢?在這方麵,我毫不含糊地說是她散文語言文字的明顯優勢。散文本來即應在語言文字上見其所長。王韻的語言文字在這方麵具有突出的造詣和表現力。甚至還可以說,她的散文所具的韻致和耐讀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語言文字的功力托舉而成的。

總體而言,她的散文語言練達、秀潤、富有韻味。她的敘事語言,從容溫雅,娓娓道來;她描摹事物,細膩而有生趣,繁簡舒斂有度;她的言情文字,感情真摯而內涵樸厚,重實卻又不乏優美,女性、善良、美質等因素自然融合,而毫無小女人的矯揉做作之態;她寫景時更見得心應手,看得出作者的心境也是那樣豁達通脫。這樣的心境中湧動出來的文字,自然很多都是自心底流出來的靈性文字。

此外,我讀王韻散文感受到的還有一個鮮明特點就是:她在立意與寫法上絕不甘於平和一般化,而常常是別出新意、另辟蹊徑。以寫親情散文為例,當前散文領域中寫親情者可謂俯拾皆是。王韻親情散文的非俗之處在於,切入角度常能出新,在寫法上表麵看似隨意,實則非常能吸引人。我覺得除了寫此類散文的作者必須出自真情,感受殊深,著筆到位等一般因素外,更為難得是她多能將自己的感受與當時的社會環境、小情與大勢、作者之主體與被懷念親人的客體相互交融。如此便使人讀之有站得高、切入深之感;因而也就加深了作品的廣闊性和時代感。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即作家痛懷親人之情固然是熾烈的,卻又斂於內控在心底,著重使讀者意會,而文字上並不盡情鋪張,相反還不難看出其中可貴的理性成分,此點極為重要。這樣的文章讀起來,就不會覺得僅是一己狹小感情的宣泄,而是人世間具有本質意義的悲喜劇,具有更普遍的價值。

我還不能不提到作者的隨筆性文字。其實廣義地講,隨筆當然也本屬散文之列。在這裏隻是因為這類文字稍微傾向於說明一種觀點或詮釋一種道理,有較多的夾敘夾議而已。盡管如此,它與我們所習慣的敘事、抒情、說理性散文並不存在十分嚴格的界線。這裏之所以要著重提出此點,是因為王韻女士的隨筆類文字同樣具有明顯的優勢。它的優勢在於作品清晰地反映出作家精辟的思想,良好的悟性,辯證而合理的認知;還在於它在說理時,語言文字中也灌注以豐厚的意蘊,不是從理念到理念,而是與其它品類的散文表現為渾然一體的共通性。

在當今散文領域,作者之多與作品之繁可謂空前。盛況固好,但要在如此繁浩的散文大世界中脫穎而出也非易事。這一方麵有賴於有責任感的識者敏於發現,熱誠推助,以引起讀者應有的重視;另一方麵,有出息、有才質的散文作者應以更奮進的姿態、更高水平的作品挺立於世。當然,這個過程還要受到各種因素的製約,亦絕非說一句話那麼簡單。但敢於突破、勇於上台階這大概是沒有什麼不對的。具體到本集作者而言,雖身居山東半島之一隅,但要發展,要突破,在視野和步履上、思想與眼界上都要開闊更開闊。僅在這個方麵,如果作者在可能的條件下更進一步,以她的才情是完全會有更大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