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集團擴張之初,寇誌天充分估計到這種經營模式在中國大陸所要直麵的巨大風險,所以,他的經營管理理念中有五條黃金定律:第一條,政策風險大的領域,通常意味著,這份風險有可能會轉化為阻止後來者的門檻。隻要“路”鋪好了,邁得過,便可坐享“有限競爭”;第二條,不成熟,甚至連行業標準與規範都尚未建立完善,或者市場監管存在重大缺陷的領域,發現一個進入一個,但絕不作為長期戰略,隻可“撇油”,不等充分競爭到來,便要在第一輪行業洗牌前尋求退出;第三條,實業經營保飯碗,資本運作圖大業。
關於資本運作方麵,他還有句格言: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生命在於運動,資金在於流轉;第四條,用人是關鍵,絕不任人唯親,除非家族成員有足夠能力勝任;第五條,專業技術領域,新創不如收購。
寇誌天的集團,旗下主要贏利單位是一家法國品牌日化係列產品公司和一家女性內衣公司。日化公司由他弟弟寇誌明掌管。在法期間,寇誌明就已對生產運作及渠道管理輕車熟路。回國後,短短一年間,便在上海西郊一帶同時建起了好幾個加工廠。這家公司在之後的兩年裏,憑借寇誌天的通天手腕及寇誌明成熟的運作套路得以迅速崛起,在整個上海灘日化行業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內衣公司,則狡猾地把主力產品鎖定為全球市場相對不成熟的女性調整塑身內衣,這無疑屬於暴利行業。
寇誌天先後收購了兩家身陷債務危機的專業加工廠,把加工點設在了生產成本相對較低的青浦區,並在市中心設立了品牌推廣中心。他還從一家大型國企挖來了一個名叫孫緲峰的高管,對這兩家加工廠進行整合,形成了“加工、銷售一條龍,內銷與出口並舉”的經營格局。如此一來,僅兩年時間,便創出了中國美體內衣第一品牌“Franshow(法蘭秀兒)”……當然,按照寇誌天的“黃金定律”,這個產業將是極為短暫的,五至八年後便可能麵臨轉舵。
如今的寇誌天,是上海商界成功商人的典範,財富與名望位列金字塔尖,無人爭鋒,罕有比肩。但最令人嘖嘖稱奇的,也許還不是他正值巔峰的事業成就,而是他及他的公司涉獵如此之廣,競爭者遍布天下,卻少有人將其視為你死我活的對手。正如《大負翁》中所闡釋的商道:“一個人或一家企業,假如樹敵太多,那說明他還不夠強大、不夠成功。”競爭策略上,大公司與小公司所遵循的原則是截然不同的,大公司的不爭便是爭,而小公司往往是爭了也白爭,隻能靠巧取,而難以豪奪。人其實也是一樣,在具有超凡的影響力之前,隻能受他人影響。寇誌天手上的那道疤痕便是最好的例證。身邊不是沒人提醒他去做整形外科手術,但他總是付之一笑:“動它,就是內心孱弱,欲蓋彌彰;不動,它就是我永遠的榮耀。不是嗎?世上很多汙點,都是自己抹黑的結果……”這種心理確實夠強大的,令所有善意提醒的人自慚形穢。
與財富相對稱的,當然還有寇誌天一貫熱衷的慈善事業。汶川和玉樹兩次大地震後,他分別捐出二十五億元和十億元賑災款,是國內富豪榜上最慷慨的一位,頗具上海男人的“腔調”。除此之外,寇誌天還在慈善總會的鼎力支持下,創辦了以他名字命名的“誌天慈善基金會”,並享有聯合國經社理事會特別谘商地位,長期從事扶貧、助學、賑災等公益事業。
寇誌天曾說過這樣一句於大江南北廣為傳誦的至理名言:“對於一名合格的企業家而言,責任就是一切,家庭責任重過命,企業責任厚過地,社會責任大過天。人並非生來就有使命,但當我不再自問‘從何而來’,而是改問‘為何而來’時,使命實際上離我已經不遠。自我賦予的使命,那是心之皈依。”
他的善舉感動了無數民眾,一時間成為各路媒體追逐的頭號目標,連兼任區慈善會副會長的區委秘書長李東華也頻頻出席基金會的各項重大活動,每請必到,久而久之,便與寇誌天成了摯交……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李東華應該不是區裏的幹部,可能更高些。我當時跟許文波確認了一下,可他依然那樣堅持,那我也就隨了他,不再深入考證了吧。好在我需要精確定位的始終都是寇誌天的背景,經過幾天的走訪調查,我想我做到了。現在我可以將注意力拉回來了。讓我們的視線重新回到鬆江區那處別墅。
在私家花園的魚池邊上,寇誌天終於喂完了魚,他搓了搓雙掌,又拿了條幹毛巾輕拭額頭的汗,進屋去換衣服了。他今天的日程表上,正巧與李東華有一場會麵,是關於他入黨一事。作為入黨介紹人,李東華這已是第三次找他談話了。
就此事,寇誌天的弟弟寇誌明發表了經典點評:“這絕對是好事啊!集團需要一個黨支部,企業需要注入先進思想和文化,小弟們需要一位追求進步的帶頭同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