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熟語由來29(1 / 3)

29

裝聾作啞

俗語“裝聾作啞”有個傳說——

朱元璋是安徽鳳陽人,出身貧農,少時在皇覺寺為僧,是明代的開國皇帝。他於1368年建都南京,定年號為洪武。剛滿四十歲的朱元璋登上皇帝寶座,躊躇滿誌,於是傳下聖旨,大興土木建宮殿,造樓閣,以揚其威。

一日,朱元璋率文武大臣巡視正在建造的金鑾殿,進殿一見造得富麗堂皇,不禁心花怒放,脫口而出:“想當年,俺朱重八打家劫舍,沒想到會有今天之洪福大祿!”

話剛落音,他抬頭見梁上有個油漆工和一個雕刻工正在油漆雕刻,朱元璋不由得一驚,感到自己剛才所言一旦傳出去,有失龍顏,於是馬上命令禦林軍將二人拉下來,準備推出去斬首。站在一旁的軍師劉伯溫見朱元璋亂殺無辜,實不忍心,就偷偷向油漆工和雕匠指指耳朵和嘴。那兩個能工巧匠頓時明白了他的好意,於是一個指著耳朵直向禦林軍搖頭,另一個指著嘴巴向禦林軍擺手。站在一旁的朱元璋見狀,不明其意,便問軍師:“愛卿,他倆這是幹啥?”劉伯溫巧言釋曰:“敬稟萬歲,他倆一個是聾子,另一個是啞巴。”

朱元璋心中暗喜,於是揮了揮手,讓禦林軍放了他們,讓他們繼續上梁去幹活。

從此,“裝聾作啞”便成了形容故意不理,隻當不知的俗語。

自討沒趣

賣弄聰明反遭譏嘲,弄得下不了台,俗語謂之“自討沒趣”,它出自晏子舌戰楚王的故事——

齊國的晏子出使楚國。楚王想乘機侮辱齊國。

一天,楚王大排筵席招待晏子。酒興正濃之際,突然兩個小吏綁著一個犯人來見楚王,說是抓到個齊國強盜。

楚王朝晏子佯佯一笑,揶揄道:“你們齊國人原來一貫愛做強盜。”

晏子泰然自若,回道:“大王,你曾聽說過生長在淮南的桔樹,一旦移植到淮北便會變成枳樹嗎?雖然它們的外表幾乎一樣,但果子的味道卻完全不同了,那桔又甜又香,那枳呢,又苦又澀。我們齊國人在家裏從不做強盜,但一到楚國便變壞了,這一定與你們的社會風氣’有關係!”

晏子的巧言反譏,使楚王自討沒趣,啞口無言。

晏子不愧為學者,他不僅運用了類比推理,而且巧妙地運用了科學歸納法,這使他如虎添翼,雄風大振,將楚王擊得一敗塗地,無地自容。

自作自受

自己說錯話、做錯事,結果惹得自己受累或招禍上身,俗語謂之“自作自受”。《水滸傳》第二回中就有這麼一句話:“若是打折了手腳,也是他自作自受”。

這句俗語,出自隋朝侯白所撰的笑話集《啟顏錄》中劉道真自討沒趣的故事。

晉朝有個叫劉道真的文士,有一次乘船到鄉下去避難,因為付不出船錢,隻好下去幫船老大拉纖。拉了一會兒,回轉頭來望望,見船上搖櫓的是個老婦人,便嘲笑道:“你們婦道人家,為何不在家裏調機弄杼,卻到船上來搖櫓顯醜?”

老婦人見劉道真文質彬彬卻出言不遜,隨口譏諷別人,於是也不客氣地反唇相譏曰:“老娘搖櫓關你什麼事?你是大丈夫、男子漢,為何不跨馬揮鞭,反而落在河邊牽船,這有什麼光采?”

劉道真想不到船家老婦的嘴也竟如此麻辣,不由得吐了吐舌頭,低著頭繼續拉纖。

過了幾天,劉道真在一所茅棚裏,和朋友同吃一大盤菜羹。正當二人吃得津津有味的時候,忽然瞥見一個身著青布衣衫的村嫗牽著兩個小孫子笑嘻嘻地過來,劉道真詩興又發,禁不住脫口吟哦曰:“青羊引雙羔。”

那村嫗見孔門儒生將自己與孫兒比作牲畜,好不氣惱,於是回敬了劉道真一句:“兩豬共一槽”。

劉道真聽了,臊得答不上話來。經過這兩次教訓,他再也不敢取笑別人了。

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自古以來,人們常用“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一句格語,來比喻統治者可以為非作歹,而百姓的正當言行也耍受到種種限製,沒有一點正當的自由。

這句俗語出自宋代文學家陸遊所著《老學庵筆記》第五卷所載的一則故事。說的是有個身為一州之長的官吏名叫由登,不但自諱其名,而且不許下屬和全州百姓提“登”字,凡不避諱他的名字者,便要受到鞭笞。不僅如此,甚至與“登”同音的字,也一概不許言及。因為“登”與 “燈”字同音,於是全州男女老少隻敢把“燈”叫做“火”’點燈隻敢叫做“點火”。

這年春節過後,轉跟就要到正月十九。按照上元放燈的傳統風俗,官衙照例要貼出一張“許人入州觀燈”的告示,但州府中的文吏豈敢在紙上提及“燈”字而招禍,隻好寫成“本州依例放火三日”雲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