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
愛錢如命
俗語“愛錢如命”,出自柳宗元《河東先生集》中一則寓言故事——
從前,有個名叫錢如命的土財主,非常吝嗇。
一天,河水猛漲,錢如命要過河去收債,於是走到河邊問駕船的老艄公:“渡船費還是三個銅錢吧?”
老艄公用篙指了指水麵,回道,“今天河床加寬了許多,要收五個銅錢。”
土財主心痛地從衣袋裏樞出五個銅板,看了又看,實在有些舍不得,於是又放回衣袋中,便一頭紮進了河水裏,朝對岸遊去。
秉性善良的老艄公知道今天水急浪高,泅渡過河十分危險,於是趕忙放下旱煙袋,駕起小船追趕過去,邊駕船邊朝土財主大聲呼喊:“快劃過來上船,快快快!”
土財主見老舶公張開五個手指喊他,便掙紮著回答:“我已快遊了一半,還要五個銅錢?我舍不得,舍不得!”說罷又氣喘籲籲地拚命朝對岸遊去。
說時遲,那時快,突然一個洶湧的巨浪朝土財主打來,他旋即沉入了水底,再也不見浮上來。
這真是,錢如命,錢如命,沉入河底起不來,愛錢如命反丟命!
安然無恙
公元前266年,趙國國君趙惠文王去世,他的兒子太子丹接位為趙孝成王。由於孝成王還年輕,國家大事由他的母親趙威後負責處理。趙威後是一個比較賢明而有見識的中年婦女。她剛剛主持國事的時候,秦國加劇了對趙國的進攻。趙國危急,向齊國求救,齊國要趙威後把她的小兒子長安君送到齊國作人質,然後再出兵。趙威後舍不得小兒子離開,但是聽了大臣觸讋(zhé)的意見,還是把長安君送到齊國。齊國出兵幫助趙國打退了秦軍。
有一次,齊王派使者帶著信到趙國問候趙威後。威後還沒有拆信就問使者。“齊國的收成不壞吧?老百姓平安嗎?齊王身體健康嗎?”
齊國使者聽了心裏很不高興,說:“我受齊王派遣來問候您,現在你不先問齊王,卻先問收成和百姓,難道可以把低賤的放在前麵,把尊貴的放在後麵嗎?”
威後微微一笑,說:“不是的。如果沒有收成,怎麼會有百姓?如果沒有百姓,怎麼會有君主?難道問候時可以舍棄根本而隻問枝節嗎?”
齊國使者聽了,一時說不出話來。
這則“無恙”的典故,後來演化出成語,“安然無恙”。
B
不倒翁
“不倒翁”原係指扳倒後複又豎起的泥塑玩具,並常常借用來諷喻那些靠耍弄權術和陰謀而經久不倒的“台上”人物,揶揄那邦搖唇鼓舌、溜須拍馬而穩坐釣魚船的“風派”小醜、 “常勝”將軍。其實,從“不倒翁”的出典來看,卻不是這麼回事——
據《韓非子·和氏》記載:
相傳春秋時期,楚國人卞和在荊山采得一塊外表似石的玉璞,獻給楚厲王。厲王召來工匠晶鑒,工匠們卻說是塊普通的石頭。昏庸的楚厲王認為卞和騙他,便以欺君主罪下令砍掉了卞和的左腳,厲王去世後,楚武王即位,卞和因心中忿忿不平,積怨難消,又鬥膽一試,將那塊玉璞獻給新皇。那楚武王聽信讒言,又殘暴地砍掉了卞和的右腳。
後來,楚文王繼位,聞報有個下肢全無的老人,整日抱著塊玉璞坐在荊山—下痛哭,文王感到有些奇怪,便派人去問他。卞和對來者說了前後經過,接著悲歎道;“我不是因為自己的雙腳慘遭厄運而悲傷,而是哀歎這寶玉被當作石頭,忠誠的人卻被稱為騙子。”
楚文王聽報之後,令巧匠鑿開了那塊玉璞,果然見美玉蘊含其中,璀燦灼目,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傳國之寶和氏璧。楚文壬見卞和失去雙腿,仍然堅持真見,感歎不已,連聲讚道:“你真是一位扳不倒的賢翁啊!”
可見,“不倒翁”一語原屬褒義,指的是堅持真知灼見,不屈不撓的好人。但是不知怎的,也不知從何時起,卻成了揶揄偽君子的貶義詞語。卞和倘在天有靈,定會喟然長歎:“冤哉枉也,屈煞老夫矣。”
這便是俗語“不倒翁”的來龍去脈。
閉門羹
自古以來,文人墨客常用“閉門羹”這麼一句俗語。泛指拒絕客人進門,不與相見。
說起這一俗語的來源,還與唐代一位淪落風塵的煙花女子有關呢——
“羹”字從羔從美,羔是小羊,美是大羊。最初的“羹”,專屬肉類,故《爾雅》有“肉謂之羹”之說。羹,用現代的話說就是“湯”,現代菜肴中以羹為名的多是比湯略稠、略濃一點的湯。
古代的羹一般說比現在的羹更濃一些,肉羹可以說就是肉汁。如現在所說的鴨腳羹,蓮子羹。
“羹”在古代本是諸侯以下至於庶民人人都可以吃的大眾化菜肴,隻不過貴族對於“吃”十分講究,他們所飲用的羹要調五味:先將肉放在水中用火煮,然後加醋、醬,梅子,鹽調和,故謂“五味羹”。
據唐代馮贄《雲仙雜記》記載,當時宣城有個名叫史鳳的妓女,因為她頗有幾分姿色,加之能歌善舞,琴棋書畫無—不精,招惹了不少嫖客,其中有官吏巨賈,紈絝子弟,也有不走正路的小商小販或年輕庶民。史鳳對待客人是分等級的,對既無官職又無巨財的來客,她不相見,以閉門羹待之。由此可見,當時的閉門羹,是作羹待客而不與相見之意。而我們現在常說的“閉門羹”,隻作拒客於門外之意,隻有閉門而沒有羹了。
不值一文
俗語“不值一文”,來自江南“探花不值一文錢”的民謠。說起這句民謠的來曆,還有一段皇帝懲官吏的故事。
清代康熙皇帝剛即位時,軍役繁興,朝廷急需大量錢財,但各地拖欠錢糧的很多。於是朝廷下令各地督撫對抗糧的土豪劣紳以及那些不行察報的官員,一律從重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