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有這樣一句經典的諺語:“一個人如果眼睛裏沒有淚水,他的靈魂裏也不會有彩虹。”那個在路口賣壽司的女人和蘇東坡眼睛裏沒有眼淚嗎?不,他們把眼淚化作了一場別致的化妝。在蕭瑟的歲月背後,在風雨交加的日子,總有這樣一些人,把心態修煉成一汪純水,寧靜的眼波是那樣的清澈無瀾,風雨再大,他們連發型都不曾淩亂過,總是一樣笑著預約明天。
永遠的女主角
她是一個大紅大紫的熒幕麗人,風靡了30餘年,至今仍熠熠生輝。她所飾演過的角色,從青澀女生,到尊貴皇後,從大戶人家的俏小姐,到令人目眩神迷的美豔少婦……無一不給諸多影迷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絕佳的氣質和精湛的演技得到了國內外導演的一致稱讚,片約一個接著一個,然而,她從不挑剔,從容麵對每一個劇本,每一個角色。
一天,一位國際著名導演找到了她,打算讓她參與自己的一部影片,但是,讓她扮演的不是女主角,而是一個隻有幾分鍾戲份的小角色。去找她的時候,許多人都為這位導演打退堂鼓:算了吧,讓她去扮演一個接近客串的角色,她能同意嗎?但是,這位導演聽了這些勸告之後,隻是淡然地一笑,義無反顧地向她發出了邀請函。因為,對於她的脾氣,這位導演早就了然於胸。
正如導演所料,她及時給予了回複,隻是問了一下這個角色的和故事情節的關係,就果斷地答應了導演的邀請。
在這部戲當中,她所扮演的角色是一個闊太太,大致劇情就是陪包括女主角在內的一幫婦人打麻將。她果然是個用心的人,不僅全身心地投入到劇情當中,她還根據任務性格,為自己的角色設計了許多動作情緒,片場的許多演員都誇她,說她是在飾演角色,更是在飾演自己,因為,她把自己的性格和感情認知融入到了角色身上,用自己精湛的演技賦予了角色以獨特的靈魂。
後來電影一經上映,那個“打麻將的闊太太”就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女主角大紅大紫的同時,人們並沒有忘記她。
她在這部戲中所扮演的角色叫“易太太”,這部戲就是李安導演的《色戒》,沒錯,她就是國際著名演員——陳衝!
後來,李安盛讚她說,沒有陳衝,就沒有這桌麻將的易太太。這無疑將是一個導演對演員的最高褒獎了!
當時,許多人問陳衝,作為一個國際巨星,讓你扮演這樣一個角色,你是怎樣想的?她的回答很簡單,也很是出人意料,她說,不管是什麼角色,既然我到了這部戲,就必須把自己想成是女主角。
多麼擲地有聲的一句話,自信中飽含著無盡的智慧。其實,對於龐大的生命係統來說,我們每個人又何嚐不是一個小角色呢?關鍵是看在生命的片場上,我們能不能像陳衝一樣,不管處於何種境遇,都不忘把自己想象成是一個主角的心態,以“小角色”的心態做人,以“女主角”的心態做事,如若能夠做到,那麼,生命無愧,自己無愧矣!
淡到極致是鮮明
在南歐、地中海沿岸一帶,有一種名叫“金盞花”的名貴花種,由於相傳該花與聖母瑪麗亞有關,又因瑪麗亞是聖童貞女,所以人們多藉金盞花解經痛及調經的功能庇助少女之身;中世紀時人們還將金盞花用於療傷,更藉以對抗瘟疫和黑死病;另外,相傳它還有預測天氣的功能。所以,該花被稱為“太陽的使者”和“少女的美姿”。取名“金盞花”,顧名思義,該花多呈金色或者棕色。但是,偏偏有一年,美國的一家報紙刊登出了一則“園藝所重金懸賞征求純白金盞花”的啟事,消息一經刊出,許多熱愛花卉養殖的人紛紛趨之若騖。因為,那畢竟是一筆高額的獎金,即使是他們養一輩子的花也掙不那麼多錢!
但是,畢竟在當時金盞花隻有金色和棕色兩種顏色,要培育出一種新的顏色出來,無異於抽梯登天! 於是,這些人苦苦奮鬥了好多年,也沒有任何起色,麵對困難,他們又不得不紛紛望而卻步。
時光如流,一晃20年過去了。一天,那家園藝所竟然意外地收到了一封熱情洋溢的應征信,另外還有100粒“純白金盞花”的種子!消息一經傳播開來,瞬間就被媒體炒得沸沸揚揚。
經過打探才得知,原來能夠培育出這種“純白金盞花”的種子的竟然是一位普通的養花愛好者,而且已經年愈古稀。當她在20年前偶然看到那則園藝所刊登的啟事後,就不禁怦然心動。於是,她不顧兒女們的一致反對,義無返顧地研究了下去。開始,她隻是撒下了一些最普通的種子,精心澆水、施肥。一年之後,金盞花全部都開了,當然,除了金色和棕色,並沒有她想要的白色。但是,聰明的老人並沒有灰心,而是從那些金色和棕色的花中挑選了幾朵顏色最淡的,任其自然枯萎,以取得最好的種子。次年,她又把它們種下去。然後,再從這些花中挑選出顏色更淡的花的種子栽種……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終於,在20年後的一天,她在自己的花園中如願以償地收獲了數朵雪白如絮的金盞花。這是一個令許多園藝專家都不敢涉足的問題,但是,對於一個年愈古稀的老人,竟然能夠輕鬆地如願了!
行筆至此,不僅讓我想起著名詩人但丁在《神曲》中的一句話:“地獄的盡頭就是天堂的入口!”也就是說,當困難到了白熱化的狀態,很可能就會出現成功的轉機;當痛苦到了極致的時候,很可能蜜源就要迅速出現;當命運把我們領入了進退唯穀的境地時,很可能就即將出現左右逢源。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夠像故事中的那位老人那樣,矢誌不渝地堅持下去?又有多少人能夠像老人那樣,擁有一份從容淡定的心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