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D:你喜歡比較簡單的工作關係,所以你用人或與人合作不太強調對方有沒有腦子,而是希望他什麼都做、心眼不太多。
8.人際關係投資——人際交往防止商業化投資
人際箴言
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於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嚴正的朋友。——(美)愛因斯坦。
人際關係的發展也是一個時間和精力,甚至是金錢投資的問題。美國大亨洛克菲勒在其全盛時期曾感慨地說:“與人相處的能力,如果能像糖和咖啡一樣可以買得到的話,我會為這種能力多付一些錢。”而美國人更有名言說:二十歲靠體力賺錢,那三十歲靠腦力賺錢,四十歲以後則靠交情賺錢。
兩者講的都是一個意思:朋友多則賺錢的機會多。而朋友關係如何培養呢?卡耐基訓練大中華區負責人黑幼龍認為:“完整的人際關係包含三階段,發掘人脈、經營交情、出現貴人。”
現代社會,建立人脈遠遠不是過去所謂的“拉關係”那麼粗俗簡單,它包含很多層麵的深化,需要用心經營。尋找人脈主動出擊,找到想認識的人就想盡辦法去結識,結識後對自己的好朋友慷慨對待。有人認為這樣是一種有效的投資,但我建議在交友中謹慎人際關係投資的商業化。
西方行為學專家提出的理論裏,指出人的一生大概可交往兩百多位朋友,最核心的可以有五十位。
一般人看似朋友不少,但稱得上交情的卻乏善可陳;像是在應酬場合活躍的人士,看起來人脈豐沛,但最後願意為他兩肋插刀、雪中送炭的都不是這些看來熱絡卻隻是點頭之交的人,而是你可能忽略、卻真正重視和你交情的朋友。在他們平時健康平安的時候和他們交好,在他們落難困苦的時候更熱心地幫助他們。危機時刻建立的人脈不僅有用,而且能換得很好的口碑,在以後交別的朋友時也用得上。
中國台灣有位著名的“名片管理大師”叫楊舜仁,他號稱有16000多張不同人的名片,而經過他自己建立的一套名片管理係統,可以在幾秒內找出任何一個想要的人的資料。讓他想到開發這個係統的契機是自己2001年從原來公司辭職時,發出了3000多封電子郵件,告知眾親友辭職的原因,同時感謝大家多年照顧,沒想到陸續收到300多封回信,其中包括16個全職和兼職的工作機會。
從這裏我們看到了商業化人際關係投資的好處。投資的科技的發達,讓人際網絡的往來,變得多元而複雜。在網絡上一天所認識的朋友,可能比過去現實生活中一年所認識的還多。網絡交友已經成為時尚和流行,也是不錯的“從虛擬變現實朋友”的渠道。
有人也許說:經常吃飯喝酒的那是酒肉朋友,不見得真心。但發展人脈的出發點就是先積量再從中精選可重點發展的對象,而走好第一步,慷慨對人,讓人感受你的大氣是必須的,但心與心的溝通更讓人覺得可貴。
中國台北“身心靈成長協會”的創辦人賴淑惠開房產中介時有著“結交小人物”的經典案例。當時賴淑惠住在一個大廈裏,同時兼營這個樓的房產中介,經她一番細心觀察後,發現凡是對大廈有興趣的買家,第一個總是先詢問大門管理員,“最近有沒有住戶要賣房子啊?價錢多少呢?”有趣的是,每次管理員的回答幾乎是:“你去問住在八樓的賴小姐,她很喜歡買賣房子,這樣就不必再去找其它中介商了。”此外,該樓誰要錢急用要賣房子的消息也總是第一個傳到她的耳朵裏。也因此,賴淑惠在首都大廈一個物業上整整賺進1000多萬元。為什麼管理員願意幫賴淑惠的忙?說穿了是她將任何人都當成家人般關心,賴淑惠每天出入大門,必會向當日值班的管理員打招呼,出差返回也會順道帶些當地名產略表心意。
一位老板經營的是專業改裝車輛外觀,裝飾汽車的商店。公司剛開業的時候生意很淡,經人指點他“混跡”於網絡上一些車友俱樂部的BBS,如今1年多過去,他在很多BBS上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經常有人向他討教汽車知識,探討改車潮流,當然,很多人談著談著就將車開到他的店裏“實踐”了。所以在這個時代,如果還死抱老想法,不屑於網絡上的人脈,真是落伍了。我們要在金錢之外找到其他的人際投資方式,隻要用心,其實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