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事,怕影響更新,故早上起來碼了一章,現在傳上!另本書已正式簽約,因此無論如何本書也不會太臨,請各位書友放心!
陶謙是個五十多歲的小老頭,說他是小老頭實在是他長的有些小,小個頭,小臉,眼也不大,身材稍胖,典韋對於陶謙這個人能找到的最合適的形容就是這個詞了。
此時陶謙正在軍議中提出自己的打算,“二位張大人,謙以為既然董賊已敗,各諸侯軍兵將太多,糧草消耗太大,而徐州目前又有黃巾餘孽做亂,故謙準備先反回徐州平定黃巾。不知二位以為如何?”
張邈聽完有些不悅,正準備出言反對,卻聽張超先他一步道:“陶大人所言甚是,超所領之廣陵軍在此北方之地甚是不慣,有些士兵已因為水土不服而出現疾病。既然董卓已敗,日後也成不了大氣,有本初公等人在,想來定可救天子於水火之中,超也準備率兵返回廣陵。”說著還伸手拉了拉坐在旁邊的張邈衣角。
張邈本打算出聲反對,但被張超這一拉,以為張超有什麼計劃,疑惑的看了看張超終是沒有說話。
而陶謙也沒有意思得到他二人的同意,見張超說完,也不再等張邈說話,站起道:“既如此,謙就先告辭了,準備馬上起軍返回徐州。二位張大人,來日再會!”說著站起身就走出大帳而去。
張邈實在有些不高興,但不想當著眾多手下的麵對張超發火,於是道:“今日軍議到此作罷,明日再議!”於是眾人施禮退去,獨留張邈張超二兄弟於帳中。
至於張邈與張超二人在帳中說些什麼,典韋無從得知。隻知張超從帳中出來後便召集部下獨自離去,而張邈軍仍紮營於城外。而下午就開始下起了雨,本打算馬上起兵前往洛陽的張邈將行程退到次日。
雨在天黑時就已停了,於是次日,張邈傳令出兵往洛陽而去,準備會合洛陽的眾路諸侯。
宜陽往洛陽去要路過洛水,張邈已命人前去征集船隻,準備渡河之用。宜陽縣城離洛水隻有不足五十裏路,剛過午時大軍就已到達岸邊,而此時船隻尚未征集到幾艘。因此張邈下令就在岸邊紮營,等明日征集到一定數量的船隻再過河不遲。
征集船隻並不太容易,因這裏並沒有水軍駐紮,所以也沒有軍般。隻有去征集民船,而洛水附近民船並不很多,船也都是小船。第二天也隻是征來不到二十隻小船,一萬人馬恐怕來運個二十幾趟才能運完。不過張邈還是下令渡河,於是第一批被挑選出的精兵一五百人剩船先行去對岸紮營。
就在這第一批精兵尚未登船完畢,隻見對岸煙塵四起,從地平線上冒出一對約有幾百人的騎兵。張邈軍中也有一千騎兵,目前就由司馬趙寵親自統領。而趙寵此時正帶著騎兵護在大營兩側以防渡河時發生意外,見對麵煙塵一起就知是有騎兵接近,馬上下令暫停了渡河。
對麵的騎兵沒有打出任何旗幟,漸漸離對岸近了,這時已能看到對麵的騎兵們在馬上東倒西歪,很是狼狽。趙寵很是疑惑,這是哪裏來的騎兵,怎麼好像剛打了敗仗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