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部,皇帝和朝廷在天山北側經伊犁河穀通往中亞的路線上駐屯了一隻騎軍隊,防禦梁國大仆射公孫朗月部下騎兵的侵犯。在沿關中和河東兩道的北部邊境,帝國府沿黃河北道建立了由常備軍和永久性堡壘構成的防禦體係,以應付梁國主力的壓力。
“伯德二世即位後,繼續在易受攻擊的北方和西北邊境,尤其是隴右、河東和東北一帶構築防禦工事,這些防禦工事便是如今邊境長城的雛形。帝國三十九年又在現在的遼東營州建立大都督府,部署了強大軍事力量。到伯德帝國四十五年的時候,駐守邊疆的軍隊已多達六十餘萬,這不僅僅是集中了帝國半數的軍團,更是集中了帝國的全部精銳力量。“當年世梁國敗退大漠之後逐漸統一了的草原諸,梁軍的主力也逐漸轉換為強大遊牧騎兵部隊。在和伯德帝國的戰爭中,梁國人往往投入數以萬計的精於騎射的騎兵,急風暴雨而來,風馳電掣而去,忽而搶此、忽而掠彼,飄忽不定。要想在這種不太持久的戰爭中占據主動,就需要有數量龐大、訓練有素且指揮靈活、快速反應的邊防部隊。於是,伯德帝國政府開始改革原來那種被邊境地方政府控製的無數以幾百人為單位的小鎮(或戍)的軍事部署,駐有集中指揮的龐大軍事集團的邊防重鎮便應運而生。
“起初,這些軍事集團是由原本隸屬於各個州府府兵、臨時征集起來的新軍組成,統帥則於出征時從正式官員或京師禁軍將領及其部屬中臨時任命。若組成如此規模龐大的集團軍,短期內是難以做到的。因為有許多工作如動員、訓練、向前線運兵,軍需供應以及裝備等等,都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待這些工作安排就緒之後,敵人早就在一番大肆搶掠後跑得無影無蹤了。所以,僅有指揮靈活、反應快速、規模龐大、訓練有素的集團軍還不能完全應付戰爭的需要,還必須在邊境軍鎮駐守常備軍,時時處處防範來犯之敵。
“這些常駐之軍逐漸被整合為九鎮兵馬,帝國當然也設置了相應的九鎮節度使。
“早在伯德帝國三年的時候,伯德一世就調遣關內、河東諸州的良家健兒駐防於西南邊境、西北部的攏右地區,以時刻防範青唐吐蕃騎兵的突然襲擊,長期服役的良家健兒開始取代定期輪番防邊的府兵。伯德帝國二十三年,用長期召募的“羽林宿衛”取代了輪番宿衛京師的的府兵。伯德帝國二十六年,被召集戍邊的良家健兒正式被稱為“九邊戍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