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熱不必除,而除此熱惱,身常在清涼台上;窮不可遣,而遣此窮愁,心常居安樂窩中。
【釋義】 暑熱不必消除,隻要消除煩躁不安,身體時常就像在清涼的庭台上;貧窮不可排遣,隻要排除窮困憂愁,心境時常就會在舒適的居室中。
【解析】 佛家雲:“安禪何必須山永,減去心頭火亦涼”。一個道行達到爐火純青的出家人,不但六根清靜四大皆空,就是對於氣候的寒暑冷熱也毫無感覺。就大多數的人來說,什麼是窮,什麼是富?這完全是一個人的觀念問題。安貧樂道的操守誌向,才是真正的超凡絕俗。
清代學者錢陳群,年幼時家甚貧寒,他還未成年時,靠別人介紹到京城,教書糊口。冬日沒有皮衣,便買三百錢皮袖自己縫到袍子上。回鄉的錢陳群,因為想一心一意地學習,便令人去掉階梯,每天縋繩送飯。年終才下一次樓,就這樣,發奮學習兩年,他的學問見識終於為世人所佩服欣賞,於是被皇上召到京城,並且受到皇帝的重用。錢陳群不為貧苦而改初衷,苦讀於寧靜之中,拋卻一切俗念,“縋繩送飯”終有所成。寒窗寂寞,卻是好居所,錢陳群的為學不倦的精神也為後人推崇。
一個人治學也好,修身也罷,在於心地的恬淡,能夠消除煩惱與妄執,那樣俗世紅塵也成了“清涼台”,窮困逆境同樣成了“安樂窩”。
生活中的貧窮之別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但一個修養好、誌向高的人卻能正視現實,甘於清貧,沉浸於自己追求的樂趣中。情趣不因物困而低下,精神高尚才能使身心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