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右腦的開發要遵循利導思維(1 / 2)

美國有一對兄弟,一個出奇的樂觀,一個卻非常悲觀。他們的父母希望兄弟倆的性格都能改變一些。

有一天,他們把那個樂觀的孩子鎖進了一間堆滿馬糞的屋子裏,把悲觀的孩子鎖進了一間放滿漂亮玩具的屋子裏。以為這樣便能讓孩子的性格有所改變。

一個小時後,他們的父母走進悲觀孩子的屋子時,發現這個孩子正坐在一個角落裏,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在哭泣。原來,他不小心弄壞了玩具,他擔心父母會責罵自己。

當父母走進樂觀孩子的屋子時,卻發現孩子正在興奮地用一把小鏟子挖著馬糞,把散亂的馬糞鏟得幹幹淨淨。看到父母來了,樂觀的孩子高興地叫道:“爸爸,這裏有這麼多馬糞,快告訴我,你們把馬藏在哪兒了?”

其實,兩個兄弟之所以有這麼大的差別,是用不同的半腦思維的結果。悲觀主義者用左腦思維,左腦是掌管人出生以後輸入信息的“本生腦”,以個人生活的利害得失計算人生價值。而樂觀主義者使用的是右腦思維,右腦是祖先腦,與千百萬年進化曆程中經曆的苦難相比,個人一點恩怨得失又算得了什麼呢?因此,他們看事情往往比較豁達。

右腦多與愉快情緒發生聯係。如果孩子能夠懂得運用右腦思維,那麼,不管他們遇到什麼困難,他們首先會做的就是接受現實,然後在利導方向思考其含義。這樣,麵對任何問題,孩子都能迎刃而解。

《列子》書載,孔子遊泰山,路遇一個叫榮啟期的人快樂地坐在路邊自彈自唱,孔子便上前請教他為何如此快樂。榮答:“吾樂甚多,天生萬物,唯人為貴,而吾得為人,是一樂也;男女之別,男尊女卑,故以男為貴,吾既得為男矣,是二樂也;人生有不見日月、不免繈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是三樂也。貧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終也;處常得終,當何憂哉?”孔子感歎道:“善乎!能自寬者也。”

按近代科學的觀點,精子得以和卵子結合而成人的幾率為幾千億分之一,我們得以為人實在已是非常榮幸。

貧、老、病、死這些人們憂慮的事情,想通了就無所畏懼。

所以,我們要教會孩子使用右腦,讓右腦中的利導思維發生作用,讓我們的孩子能始終保持一種樂觀的心態。

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研製白熾燈時,曾經曆過無數次失敗!事後,有人問他:“你失敗了那麼多次,有何感受?”愛迪生回答:“事實上我沒有失敗,因為,我用實驗證明了好多種物質不能做燈絲。”你看,這就是右腦思維看待事物的優勢!直到今天,我們仍要感謝這位發明家的光明思維,是他的樂觀,讓我們得以在黑夜中享受光明。

需要指出的是,左腦以個人利害得失為基點考慮問題,誘導分泌的荷爾蒙多是腎上腺素類的鬥爭荷爾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