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閑話“剩女”(3 / 3)

“不是沒人追,也不是沒合適的,是我自己還不想嫁!”馬妮妮重複地向同事們、閨蜜解釋著自己的單身理由,“趁著年輕,多做點事。一旦有了老公、孩子,身上的責任就更重了,想在事業上多分出一些精力來,幾乎是不可能的。”盡管事業幹得風風火火,她骨子裏還是“那種很傳統的女人”。“一個女人最重要的還是回歸家庭,不過,我現在還沒有足夠的能力、足夠的耐力去回歸。”

“很反感別人說我是‘剩女’,總覺得有侮辱的意味在裏麵。”馬妮妮微笑著,攤開雙手說,“如果我45歲還是單身,就不會反對別人叫我‘剩女’,我現在是把事業當作戀人在經營。”“不過,可能再過幾年,真正成‘剩女’的我,估計也沒幾個男人敢娶回家。”她向閨蜜禪師袒露自己的擔憂,“娶個事業有成的女人,對男人來講還是壓力很大的。”

豁達型——“不求”找到如意郎君

“有些女孩子很理性。”上海市區一家婚介機構的負責人王某講了一個成功的案例:陳楚楚,29歲,父母均是機關幹部,本人在一大學做老師,收入穩定,工作清閑,家裏有兩套房子,三部車。讀書時,她是個乖乖女,沒談過戀愛;工作後,又一心撲在學生身上,沒時間談戀愛。一晃快三十了,父母開始著急。做老師的她除了學生外,也接觸不到什麼人,就想托婚介機構找個能托付終身的人。

陳楚楚的“擇偶要求”欄裏,清秀文字讓人心動:“不求你有錢,隻求你有才;不求你有房,隻求你愛我;不求你有車,隻求你有責任心;不求你當官,隻求你上進。”對於男方年齡的要求,寫道:“身高不是距離,年齡不是問題。”她還給自己定了個隱性標準,隻相五次親。“多了就挑花眼了。”本著這樣的要求,她在三個月內就找到了如意郎君。對方34歲,海外歸國創業者,笑稱自己“一窮二白,隻有一顆紅心和一股幹勁”。

“自己家有房有車,為啥還要要求對方那麼多?‘硬件’我都有了,對方在‘軟件’上不差就可以了。”陳楚楚調侃道,她覺得,婚姻要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不是童話故事,全是王子公主,生活就是生活。找個差不多的,說不定他會給你意外的驚喜。”

務實型——30歲,我要趕快結婚!

“年齡大了,再不結婚,就嫁不出去了!”30歲的王依依在上海徐彙區某居委會工作。此前,她一直為自己的婚姻大事而煩惱:城市戶口、碩士學曆、長相並不算出眾。“最好學曆與我匹配,農村的也可以。當然,實在不行,條件還可以微調。”

而在研究生時代,王依依對自己的擇偶標準可謂寸步不讓。“學曆碩士以上,城裏人,成功人士,長相要陽光,身高嘛,1.75米以上,風趣幽默,會拍馬屁。”因此,放眼校園,這樣的人才可謂大海撈針:碩士確實不少,但城裏的都“名草有主”;談到成功人士,學生階段,學校裏還真不多;身高當然不是問題,1.75米的並不少,但陽光這一點,王依依卻並不稱心。風趣幽默,會拍馬屁。一直都沒遇到過,很是鬱悶。

畢業時,王依依已28歲。很快,她和一位男士開始了交往,但對方老家是外省農村的,王依依因此猶豫不決。最終,雙方還沒有正式建立戀愛關係,就分手了。此後,王依依多次主動與男士交往,對方卻對她沒有明顯的感覺。

這可讓王依依慌了。進入2011年,雖然隻長了一歲,但一想到明年30歲,她覺得處境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首先,凡是有相親會,她必定會去;周圍親朋好友介紹,即使有點難為情,她也不再拒絕。

去年底,王依依在一次社區工作總結會議上,認識了來自安徽的碩士生張強。張強31歲,老家在農村。或許因為緣分,雙方很快就開始了交往。“我都30了,要趕快結婚!”王依依笑著說。交往仍在繼續中,希望有情人終成眷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