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做到穩妥是一個人謹慎、周到的表現。但任何事都不可向一個極端發展,如果為追求穩妥而處處小心,時時在意,雖然可以避免出現一些大的差錯,卻也會同時錯失成功的良機。當你有一定勝算,可以做成一件事情時,如果利大於弊,權衡之後就一定要放手一搏,以成就自己。
1.過慎則失勢
做事魯莽而無慮者,那是個傻瓜;反之,太過謹慎,甚至杞人憂天,那就是膽小鬼了。走這兩個當中的任何一個極端都將預示著人生的失敗。所以,我們可以謹慎,但不可以過於謹慎。在周密而嚴謹的思考之後,倘若有機可循,便可乘勢出擊,切不可太注重小節而失大利。在這一點上,號稱中國有史以來最聰明的人的諸葛亮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
諸葛亮慮事周全,謹小慎微,對他這種性格描述貼切的是《三國演義》裏他第一次兵出祁山的一節。
諸葛亮用馬謖的反間計使曹睿削掉司馬懿的兵權後,開始北伐中原,曹睿派駙馬夏侯為大都督來迎戰諸葛亮,於是魏延向諸葛亮獻策:
“夏侯乃膏粱子弟,懦弱無謀。延願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嶺以東,當子午穀而投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夏侯若聞某驟至,必然棄城望橫門邸閣而走。某卻從東方而來,丞相可大驅士馬,自斜穀而進,如此行之,則鹹陽以西,一舉可定也。”
孔明笑曰:“此非萬全之計也。汝欺中原無好人物,倘有人進言,於山僻中以兵截殺,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傷銳氣。決不可用。”魏延又曰:“丞相兵從大路進發,彼必盡起關中之兵,於路迎敵,則曠日持久,何時而得中原?”孔明曰:“吾從隴右取平坦大路,依法進兵,何憂不勝!”遂不用魏延之計。
其實魏延此計正合兵家奇襲之計,妙不可言,後來司馬懿重掌兵權之後,分析說:“如果是我進兵,我一定要從子午穀進攻,奇襲長安,這樣長安一帶便唾手可得。”魏延與司馬懿可謂英雄所見略同,可過於謹慎細致的諸葛亮卻不用此計,實在遺憾。
再看後來鄧艾率五千精兵,偷渡陰平,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奇襲成都,一舉成功,他沒按正規進攻路線攻打成都,避開薑維布在劍門關的大軍,滅了蜀漢政權,此計與魏延之計如出一轍。
諸葛亮北伐中原能夠成功的惟一一次機會就在這裏,因為魏主曹睿連續犯了兩個錯誤:一是中了馬謖反間計,奪了司馬懿的兵權;二是派不諳戰事的夏侯為帥來拒蜀。這正好給了諸葛亮天賜之機,如果諸葛亮能抓住這一機會,按魏延之計,率五千精兵直取長安,自己再率軍出斜穀,那麼大事幾乎成矣。再加之其他兵馬呼應,誰能定天下就難說了。
機會是均等的,也是短暫的,成功者的素質就在於能抓住短暫的機會,哪怕是瞬間也不錯過,隻有如此,才能成功,古往今來成功者無不如此,不管是誰,隻要機會閃現,他們便絕不放過。
然而,諸葛亮畢竟是諸葛亮,太過細致謹慎造成他在任何事情麵前都不會鋌而走險。談笑間,他失去了一個千載難逢一統天下的機會。他博古通今,智慧超群,但卻不敢冒險,僅此一次就讓他一生的心血付諸東流。
唐代趙蕤的《長短經》上說:“知人,是君道,知事,是臣道。無形的東西,才是有形的萬物的主宰,看不見源頭的東西,才是世事人情的根本。”這是教導人們要發揮人才的作用,不要細大不捐,事無巨細,所有的事都要一個人去完成。所以說,會辦具體事的人隻是辦事的人,而會使用人的才是真正的領導者。劉邵在《人物誌》中也說:“一個官員的責任是以一味協調五味,一個國家的統治者是以無味調和五味。大臣們以自己能勝任某種工作為有才能,帝王卻以會用人為有才能。大臣們以出謀劃策、能言善辯為有才能,帝王以善於聽取臣民們的意見為有才能。大臣們以能身體力行為有才能,帝王以賞罰得當為有才能。最高統治者正是因為不必事事精通,不必事事躬親,所以才能統帥眾多有才能的人。”
劉邵的話無非告訴人們什麼樣的人才是真正的領導,常常關注一些細小之事而失於大事的決斷未必是好。諸葛亮便是這樣,他事無大小,都大包大攬。蜀國似乎隻有一個諸葛亮是個人才,他事必躬親,結果呢?落個好名聲,累死五丈原。就他誘司馬懿出戰就很能體現他這一性格特點。
一次,諸葛亮知道司馬懿因膽怯而不敢出戰,就派使者去激怒他。一天,忽報諸葛亮率蜀兵進駐五丈原,派人送來一盒禮物和一封書信,司馬懿隻好把來人叫來。司馬懿接過盒子,打開一看,卻是婦人的頭飾和素衣,再看那封信,竟是取笑他身為大將,卻和關在閨房裏的婦人一樣,躲著不敢迎戰,沒有一點大丈夫的氣概。
司馬懿大怒,但他抑製住不肯發泄出來,卻裝出一副笑臉道:“諸葛亮竟把我看成婦人了!”說罷,吩咐把盒子收起來,重賞來人。
接著,他又問來人道:“你們丞相平時飲食的情況怎樣,忙不忙?”來人回道:“丞相每天理事都到深夜,凡是刑棍在二十以上的,一定要經他親自辦理。然而,一天的食物卻吃不上幾升。”司馬懿對身邊的部將說道:“諸葛亮確是忠心無私的,隻是不肯信托別人,所以事無巨細,什麼都要自己管,做個主帥怎麼可以這樣呢?況且他食少事煩,準是活不多久了!”
使者回到蜀營,把司馬懿接受衣服以及那番話都回報諸葛亮。諸葛亮聽後,不覺歎了一口氣說:“唉,司馬懿可算懂得我了!”原來,諸葛亮由於操勞過度,神思不寧,有時還吐血。
此事發生不久,諸葛亮就因勞累過度,病逝於五丈原。諸葛亮無論是作為曆史人物還是文學形象,其賢相楷模的定論似乎是千古不易的。作為道德人格,他確實有不可否認之處,然而,作為一個政治家,他做得是否成功,卻值得另議。
諸葛亮的確是累死的,他的品德是無可指責的。因為,治理國家的人除了要德行高尚以外,治國的藝術是極其重要的。
諸葛先生如此謹慎而失去一統天下的機會,不能不說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可見,就連如此聰明的人,太過謹慎都無法取得成功,我們就更不能小視這一人性的弱點了。所以,謹慎是應該的,但太過謹慎則隻會對我們自己不利。
2.別讓過慎捆住了手腳
其實,冒險的背後意味著什麼,許多人都很清楚。一半的成功和一半的失敗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結局。成功之後的鮮花、掌聲、名譽地位……都會隨之而來,而失敗之後的屈辱、損失、甚至生命的隕落也會席卷過來。因為過慎、畏懼,勝利之後的種種美好雖然在許多人的眼前招搖,可一想到失敗之後的所有不堪忍受的苦楚,他們還是選擇了放棄冒險。這種畏首畏尾的人因為吃不了苦,所以也享不了福。
石油界的億萬富翁卜保羅·格蒂是一位最走運的人,但早期他走的卻是一條彎彎曲曲的路。上學的時候他認為自己應該當一位作家,後來又決定要從事外交部門的工作。可是,出了校門之後,他發現自己被俄克拉何馬州迅猛發展的石油業所吸引,搞石油業偏離了他的主攻方向,但他在膽量的驅使下想試試自己的運氣。
格蒂通過在其他開井人的鑽塔周圍工作籌集了錢,有時也偶然從父親那裏借些錢(他的父親嚴守禁止溺愛兒子的原則,他可以借給兒子錢,但卻從不送錢給兒子)。年輕的格蒂是有勇氣的,但不是魯莽的。如果一次失敗就足以造成難以彌補的經濟損失的話,這種冒險事他從來沒有幹過。他頭幾次嚐試都失敗了,但是在1916年,他碰上了第一口高產油井,這個油井為他打下了幸運的基礎,那時他才23歲。
是走運嗎?當然。然而格蒂的走運是應得的,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沒有錯。那麼格蒂怎麼會知道這口井會產油呢?他確實不知道,盡管他已經收集了他所能得到的所有材料。
“機會總是存在的。”他說,“你必須相信這種機會的存在。如果你一定要求有肯定的答案,那你就會捆住自己的手腳。”
格蒂的好運是受大膽所賜,他雖然也很謹慎,但他不會放棄可以成功的任何機會。做事謹慎一點當然很好,但不能因為怕跌倒就不再走路。沒有冒險的人生不夠精彩,沒有冒險勇氣的人不夠成功。站著不動雖然跌倒的機會很小,但站著不動就可能錯過你該擁有的美好。
美國CNN電視台的創始人特納就是靠著他的冒險精神建立了第一個個體經營24小時的新聞電視台。
特納在創建CNN電視台之前,他已經擁有了兩家電視台。但特納對此並不滿足,因為在他的頭上有3家實力雄厚的廣播公司:美國廣播公司(ABC)、全國廣播公司(NBC)、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這3個大的廣播電視網已經獨霸美國幾十年,特納的“超級電視台”和它們相比實在是太渺小了。所以,特納一直在想著如何超越它們而成為一流的電視台。
經過仔細的考慮,他把目標落在了24小時電視新聞這個需要冒險精神的領域,因為24小時的電視新聞還沒有一家電視台能夠辦到。但是,誰都知道經營電視新聞是一個賠錢的買賣。它的製作費用相當高,美國三大廣播公司隻經營時間有限的那麼一點電視新聞,每年還要虧損1.5億美元。特納現在要經營電視新聞,還想搞24小時製,這是一場冒險。但特納認為這是一塊值得開墾的處女地,如果真的能把電視新聞辦好了,人們一定會願意收看。到那時,電視台的名聲一定會聲名遠揚。他認為,這個險值得冒。
為此,他進行了一係列的準備工作。經過不懈的努力,24小時電視新聞網CNN終於在1980年6月1日正式成立了。他的下一個目標就是進入白宮記者團,這又是一個冒險行為。因為當時隻有三大電視網才有機會進入白宮記者團,進入白宮報道政府及總統的事務。三大電視網雄踞白宮,哪裏把一個小小的CNN放在眼裏,他們當然也不願意CNN進入白宮和他們搶新聞。所以,他們憑借實力雄厚和資格老,製造種種借口,阻撓CNN進入白宮記者團。同時,白宮也沒有把新成立不久的CNN放在眼裏,拒絕接納CNN。這時,特納運用自己的聰明智慧,想方設法實現理想。他決定起訴白宮,起訴當時的總統裏根等人,狀告他們違反了《公平貿易法》。這無疑是一個冒險的決定,但特納認為自己正在進行有理有節的鬥爭。在起訴之前,他已經查閱和研究了美國法律,他有信心打贏這場官司。果然,8個月以後,特納勝訴,CNN在白宮記者團獲得了一個高級記者的席位,特納的冒險使CNN電視台獲得了又一次成功。雖然CNN獲得了和三大電視網平起平坐的地位,但特納沒有滿足現狀,他決心再向前邁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