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經意中的成長 1(1 / 1)

在茶鄉寂靜的蒼穹下

陳建紅

初夏明麗的早晨,窗外的梔子花舒展搖曳。清新的芬芳中,我輕輕合上了彭運南先生的文稿——《不經意中的成長》,讀完了這位語調平和的茶鄉中年男子的散淡字行,傾聽了他對茶鄉曆史文化、風俗人情以及人生哲理的溫良鋪陳和委婉敘說,餘香盈口。他那安靜而又豐富的心事應該屬於茶鄉寂靜蒼穹下的“蒼蒼橫翠微”,他用淡然的筆觸輕輕挑開,就如窗外綻放的梔子花清香悠遠,令人微微有些陶醉。

廣袤的茶鄉,本就是湘東福地。彭先生筆下的茶鄉大自然更是讓讀者感受到一種詩情畫意。他用美好的心境和多情的氣質描繪茶鄉山水,語言優美流暢、樸素清新,仿佛茶鄉的天空特別潔淨,特別清爽。這份美感在文稿的“家鄉美”章節中多有表露,色彩和情調在他的筆下自然地流瀉,文章的思想也就在濃鬱的意境中彌漫,沁入讀者心脾。那些悠久的古建築矗立在片片山崗上村莊中,承載著世事滄桑的悲喜憂樂,被塵埃覆蓋,點綴了村落,美麗了茶鄉,靜好了彭先生筆下的茶鄉歲月。他的筆鋒滑過一草一木,漫過古牌坊古宗祠古城牆,在時間的尺度上悠遠地懷古,在天地的空間中自由地縱橫,也久久地勾起了我的翩翩遐想……

翻開彭先生的很多文字,可以感受到他對茶鄉父老鄉親的一片深情。生活中的彭先生是一位基層幹部,作品中更有強烈的人道主義精神和至情至性的人文關懷。《香草》、《潮濕的心緒》、《源於拒絕的感動》、《寫在春分時候》等隨筆散文充分體現了他對勞動者的尊重,對善良的弱者感同身受的關切。而對於鄉親們偶爾的陳舊觀念及某些世俗的烙痕,彭先生也在文字裏加以溫存地撫慰。在《名與利的博弈》、《尋尋覓覓烈士墓》、《漫說玩牌》等作品中,作者不是一般的悲天憫人揚善懲惡,而是給予一種善意的揶揄,喚起讀者對善良寬闊胸懷的向往。茶鄉更有一群精英們,被鄉親們稱道。彭先生從欣賞、肯定、鼓勵、關注的角度切入,在“茶鄉孺子牛”章節裏,深情熱切地寫下了他們專注於田疇、揮灑著智慧與汗水;鍾情於探索、收獲著希望與豐收的精彩人生故事,筆下感情豐沛,文中人物鮮活。

透過文字所能看到的彭先生性情誠摯,不矯形態。他對命運多舛含辛茹苦的父母的敬愛,他對相濡以沫的妻子的恩愛,對一雙兒女的喜愛,還有對好友對山川大地的熱愛,在 “親情永駐”、“旅行漫筆”等欄目裏傾情抒寫,為讀者描繪了一個美好而多情的世界以及令人眷戀和探索的人生。托爾斯泰說:“藝術家的目的不在於無可爭辯地解決問題,而在於通過無數的永不窮竭的一切生活現象使人熱愛生活。”彭先生的很多文字,程度不同地激起讀者對生活的熱情和熱愛,他沉穩地寫下:“官場有官場的遊戲規則,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其實也無須想太多,做好本職,經營好家庭,修身養性,過好日子,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也不失明智之舉。”此話不僅筆調樸實,更重要的是作者對人生有了深刻豁達的感悟。“萬頃波中得自由”。原本就是很簡單的理想,彭先生理解了也做到了。在生活中,在文字裏,他常常抖落身上的塵土,灑脫地從俗事紛擾中站起來走開去,不經意間有了一種超然的姿態,這又何嚐不是一種成長?

彭先生不僅散文功底較好,他對古典詩詞的熟知也很值得一提。《中秋遐思》、《秋之惑》、《問陸遊》等文章,可以看出他讀書之勤,廣征博引,運用自如,切合題意。“詩詞拾零”章節中,他對親人的牽掛,對友人的懷念,對祖國的祝願……寫得情意殷殷,令人心動。他創作了一些古體詩詞及楹聯,古典的意象信手拈來,不論是觸景生情還是寄情於景,恰到好處。“垂柳”在意境中飄飄灑灑,“月光”在情境裏如水如天,“燕雀”在詩詞間淺淺剪過。那首《冬雨有感》更是閃著別樣的光彩,情深意切:“露月適得閑,憑欄望天涯。小雨成霧窗貼花。隱約田畦處,皆水窪。秋去冬已至,寒意起窗紗。悄吟舊句更念家。冷暖尋常事,總牽掛。”微雨處,人煙淺,彭先生眼前的茶鄉田園憑添了一抹詩意感懷的色彩,詞中的登高、憑欄以及對親人的思念,可以洗淡讀者的一些浮躁,讓讀者浸染在古典的意蘊中。心境明時詩境闊,年華往處月華清。彭先生儒雅謙和的形象被大致勾勒,淡淡感傷的細膩情懷此刻更容易感染每一個人。

初夏的風拂過我的窗欞,也正拂過茶鄉寂靜的蒼穹。茶鄉的藍天下滿目青山植被濃密,雲在風中愜意地行走,我看到青青綠野波浪起伏……“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這裏是彭先生文字的搖籃,期待他從這裏又一次啟程,期待他從更深更廣的領域,更高更新的角度且歌且行,譜寫茶鄉愈加蔥蘢的詩篇。

2013年6月18日於株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