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金丹大道”的認識(3 / 3)

第一:腳平吸

要點:腳心要像粘在地上、吸在地上一樣,盤腿時候的感覺是腳掌向外膨脹,腳心虛空內吸(就像冒氣一樣,千萬不要用力,隻是意念感覺),像在抓一個氣球,不是真抓,是用感覺、意念。這時腳心有一種發熱感,病氣就會從腳心排出,如果腳心發涼,說明他的靜脈在腳心沒有通。

第二:腰正,腰要鬆,拎起來要直

要點:身體放鬆,腰以下往下坐,腰以上往上提,小腹內收,腰有點像拎起來的感覺,然後放鬆,動作要領簡單,難在堅持。如果以駝背等不良姿勢靜坐的話,會越坐越煩,身體不是這裏疼就是那裏疼。所以要養成“直腰”的習慣,因為脊柱的脊腔裏有三十二對神經根、六十四根腺體來傳遞大腦的信息,一旦脊柱一彎一壓氣就不通了,所以腰是人身第一主宰,太極拳裏也叫“鬆腰豎脊”。盤腿久則腿疼難忍,關鍵不在腿,在腰彎了,氣不通。

第三:肱圓

要點:兩個手臂叫“肱”,在靜坐的時候手臂的要領是肱要圓,就是兩臂往外好像撐開,不是用力,是用意念,好像中指尖與肩頭之間有根弦把它拉直,兩手臂彎曲肘部不要出尖,兩手中指之間也好像有根弦拉緊,兩個手臂之間形成一個圓形的氣場。

肱圓的另一種感覺就是手往那兒一放有一種拉開、撐抱的感覺(撐中有抱,抱中有撐,像抱了一個氣球,也像拉一個弓一樣),這樣就會產生氣場了,太極拳裏稱為“沉肩包背”,並不是《道德經》講到的“抱元守一”中的“抱元”——是道元,是“我”的本來;京劇演員出來亮相的姿勢也是這樣。這時背部就會形成似龜殼樣的豐滿蒼圓(脊溝沒有了)。如果不會做的話,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盤起雙臂,然後慢慢鬆開保持原狀即可(本來叫肩一支,要撐肩)。

第四:藏喉(頸要拉直、要鬆)

要點:收下頜,藏住喉嚨,好像不讓人看到一樣,要放鬆,不要緊;一收下頜,首先任脈就會通,任脈打通的反應就是想小便,有一種似尿非尿的感覺;第二後腦會脹開,也就是打開了玉枕竅,會有一種神光,這也是為何看寺廟裏的佛像頭後部會發出一種光的奧妙所在。如果不會做的話可以先低頭,然後慢慢抬起來,調整好,放鬆、保持即可。所以“頸”稱為人身的第二主宰,《黃帝內經》稱之為“十二重樓”。

第五:嘴微笑、舌尖輕抵上顎

要點:下顎微收,嘴巴微笑(微張)、上下牙齒輕叩,舌頭輕輕抵著上顎(上門牙根唾腺中點),靜坐時口中會分泌很多唾液,等積攢到一定量時,再一口吞下。

第六:眼睛垂簾、內斂,展眉微笑

要點:要垂簾,內斂,平視。垂簾就是上眼皮保持最鬆弛的狀態,自然下垂,不能閉死,如果閉死就將“心火”閉住了,眼角就會充血;之後要斂神,反觀內照,張三豐說:“神宜內斂,氣宜鼓蕩”,神要斂住、固住,氣就會出現鼓蕩;最後要平視,平視不是隻看一點,而是看整個整體,又要全都不看,反觀內照。展眉微笑也稱“展慧中”(慧中,亦稱緣中、慧目,位於兩眉頭上凹陷處,不是一個點,是個窩),是眉頭舒展開,顯露笑意。

第七:頂頭懸

要點:耳朵對著肩膀,鼻子對著肚臍(就好像鼻尖與肚臍之間有根弓弦拉著),然後頭往後縮,“頂頭懸”(頭頂青天,好像抓著小辮往上拽一樣),也稱為“虛領頂勁”;後腦上下是平的,就像頭頂與尾椎骨之間有根弦拉著。六祖慧能說的“常禦白牛車”,過玉枕關就叫爬牛車(走尾閭叫走羊車,走夾脊叫走鹿車),就像背著一個帶子拉牛車上坡一樣(本來應為手一支,手要掐訣,或結手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