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宗裏不同的佛菩薩,對應不同的修行狀況,而手印則相當於他們的另一個名字,所以在佛教密宗裏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手印。修行人要接他們的信息,就要先選定“本尊”,然後結相應的印契,不斷地念相應的名號或者咒語。修道的人,把結手印叫“掐訣”,一般掐的訣叫“太極陰陽手”。為什麼要這麼掐訣呢?這樣一來人是虛腋的,兩肩撐開,否則會影響呼吸。掐好“太極陰陽手”的訣,然後放在腿上開始修煉。
到白雲觀去看那些得道的“真人”——供的真人像,比如三清——太清、上清、玉清,他們掐的訣都是“子午訣”。為什麼叫“子午訣”?因為左手無名指的指根這個地方,叫子,中指尖是午,所以真人們用右手的食指和拇指掐住左手的子位,然後左手拇指掐右手中指尖,然後翻過來放在腿上,這個叫“子午訣”,道家真人“手一支”都是這個掐法。
“子午訣”的作用是什麼呢?它的作用是“鎮驚辟邪”。一旦修行人受驚,手就自動地掐緊了,這一掐緊,就能夠保護人的中央神經溝,所以這是一個保護裝置。
還有一個作用,就是“製幻”,掐住這個訣幻覺不容易出現。修道的時候,美女來了,亭台樓閣來了……什麼鬼怪都來了,掐住這個地方能鎮驚辟邪,幻覺就沒那麼容易出現了。修道是容易受驚受邪的,比如你在修煉,風一吹,樓上的馬桶掉下來了,這叫“驚功”。這時候怎麼辦?你就用手指頭梳頭,拚命地梳頭,同時呼氣;如果驚嚇得太厲害,單靠梳頭還不解決問題(這個相當於小孩子“驚風”了),怎麼辦呢?洗熱水澡,出一身汗——打開熱水,慢慢洗,出一身大汗,這個可以緩解,這是受驚後解驚的方法。
那麼修煉的時候最好就掐訣,先不用掐緊,一受驚,它會自動掐緊;另外,修煉的時候,屋裏最好不要有貓呀狗呀的,你一打坐,貓狗會往你身上躥,有時候也挺嚇人。要是住平房,等你打完坐一睜眼,你就會發現,玻璃窗外,或者屋頂上,準有貓在那兒趴著——這些動物都是有靈性的,因為它們感覺到你在這兒有好東西,氣場好,結果都來了,比人還有誠意。但萬一貓“哇”一聲大叫,也很嚇人,所以“手一支”的要求就是要掐訣或者結印。
那麼,肘部的要求是什麼呢?首先要“沉肩墜肘”。怎麼墜肘?像修行中要“兩手抱球”,要墜肘,這就有氣場了。抱的這個球直徑最好別超過三拳,否則氣就斷了,要在三拳之內才好;要鬆肩,做抱球的姿勢,先往下沉一下,沉肩墜肘兩手抱球。
大家看鉗工,拿板銼銼一塊方鐵的時候,是左腿弓,右腿繃;鍛工掄大錘打鐵的時候,是墜肘的,不然氣就斷了,肯定幹不了幾下就得大喘氣。所以,肘要墜,肩要沉。
其次,腕要提。手部的手腕是提勁兒的,這個叫“坐腕”,坐腕指要扣,指根要塌,手心要空,虎口要圓。大家看過頤和園的獅子沒有?頤和園門口的銅獅子,公獅子用爪子玩一個繡球,它要一用力,這個繡球就破了,它不用力,這個繡球就滾了;母獅子按著一個小獅子,它一用力,這個小獅子就受傷了,它不用力,這個小獅子就溜了。這個就是修道中所說的手部秘訣——就是指尖扣,指根塌,手心空,虎口圓。坐腕,這就是秘訣,是對“手一支”的要求。
那麼“腳一支”、“腿一支”的要求是什麼?修道要排病氣,這時候對腳的要求是這樣的:
首先,要腳掌內扣。腳掌一內扣,自然會斂臀、曲膝裹襠,臀胯自圓,同時會有一股氣包圍。所以腳要跟肩一樣寬,然後腳內扣,這個很重要。腳內扣要有空的感覺,腳掌心空,人的病氣才能不斷地排出去。人體排病氣有兩個地方:一個是腳心,一個是腋窩。感覺腳入地三尺,病氣就下沉了。另外,我們平常都站成八字,力量壓在外側,內側通不過去,腎經走內側,因而腎氣不通。所以修道不能站八字,要平直站,與肩同寬;走路也不能往外撇著腳走,修道人走路要直走,別走八字,平時如看到有人走路八字腳,此人老年必孤獨。
其次,是腳趾分開。這麼一站,好像每一個腳趾是張開的,其實你穿著鞋怎麼能完全張得開?但是感覺是張開的。站樁就這樣站,最好盤坐時也一樣,好像自己坐在高凳上,讓膝蓋與腳尖垂直,不能膝蓋超過腳尖。還要想象有塊白布,把你的襠都包起來了,就是我剛才講的,“曲膝裹襠”。站的時候,微微前傾一點,提一下腳腕,腳腕就提起來了。這樣久而久之,站出功夫以後,別人踢也踢不動,這就有些意思了。所以腿一支的要求有四點:一、襠要圓;二、膝蓋曲中有挺,就想著要站起來的樣子;三、腳掌內扣;四、腳平吸。
站著練的時候,如果老意想下麵,會拉稀,這叫“腎水太過”,就是腎水下沉了;如果站得牙疼,或者長瘡上火,眼睛有問題了,這叫“心火上頭”,這是意守的位置太高了,所以修道要把握平衡,平衡最難。
我們講“七支坐”,已經講完了眼一支、口一支、手一支、腳一支、腰一支,大家現在知道了,腰要挺直起來,任何時候腰要保持正直,身正為養生第一法。現在比較難的,就是頸與肩,頸一支、肩一支最難。
有一年,我到瑞士講課,講到肩一支、頸一支的時候,當時在座的全是外國人,都是西方人,他們說我們聽過。我問誰給你們講過?說是有一個澳大利亞的歌劇演員講的。這位歌劇演員怎麼修起道來了呢?原來這位歌劇演員名字叫亞曆山大·意,他32歲那年有一天唱歌的時候忽然唱不出聲來了,他很痛苦,這是他的職業啊!
他唱不了了,於是回家對著鏡子研究,他發現:每當他收頸、藏喉、頭一頂,就唱出來了,他很驚奇。此後,他就不唱歌劇了,就用這方法給人治疑難病。他在歐洲、美洲行醫達四十年之久,他一般見病人講三句話:第一句話就是你脖子要放鬆。比如病人來了,有一種病,尿床,亞曆山大自己也尿床,三十多歲了還尿床。病人來了以後,躺著或者坐著、站著都可以,亞曆山大第一句話就是,你脖子一定要放鬆,不能繃著。這不行,因為一繃緊了,氣就不通了,所以脖子要放鬆。第二句話是下巴內收,頭輕輕地向上頂,向前一點一點地頂,別使勁,不要讓脖子僵。“脖子不能僵”這一點非常重要,脖子要鬆,要能夠轉動,頭向上、向前輕輕頂,一點一點地頂,這是第二句話。第三句話是感覺你的背慢慢地長寬了,腰和頭要拉直,就像是一個十字架,身長高了,背長寬了,就這麼三句話。
他就用這三句話,用這套語言導引的辦法治好了無數疑難雜病。他的影響還不小,歐洲人很多人都知道他,知道脖子要鬆,下巴要內收,頭要頂。為什麼下巴要內收呢?為什麼脖子要鬆?因為下巴一內收,我們腦後的玉枕竅就開了。玉枕竅是我們的上丹田竅相對的地方,在腦後叫玉枕竅,實際上是人的延髓所在,它平時是關著的。玉枕竅是特別窄的,所以又稱之為“關”。那麼開它的方法是什麼?就是讓它平展。平常人頸一緊、頭一仰,腦後玉枕就關閉了,現在一收下巴,頭輕頂,腦後就平展了,這個叫“開玉枕”。玉枕竅又叫“神竅”,它是“出神”的地方。廟裏、教堂裏我們看佛像、神像,它們的腦後有個光圈,基督教叫“聖光”,佛教叫“覺明”。開玉枕竅要收下巴,可是你一收下巴,脖子緊了,這不行,脖子還不許緊,這就是“頸一支”的難處。
另外,人體有任督二脈。前麵的脈就是任脈,“任”就是生孩子的“妊”的意思,督脈就是總督陽脈,任脈是總任所有陰脈,這是兩條非常重要的氣脈。相比較而言,督脈不好打通,任脈好打通,尤其是女人容易打通。那麼通的方法是什麼?就是收頷藏額,而且脖子不能僵,輕輕地、一點一點地動,好像夾著一個乒乓球在脖子下;有這個動作以後,你就有一種似尿非尿的感覺,這就是任脈打通了。
腦後這個位置叫玉枕,是最難通的關。人背後有三關:尾閭、夾脊、玉枕。尾閭是最好通的,所以形容它為羊車,要慢、要柔、要等;形容夾脊為鹿車,要快;最難通過的就是玉枕關,這裏麵是延髓,非常狹窄,不容易通過,於是古人就叫它“牛車”,意思是最慢、最難、最負重。在《六祖壇經》裏麵,六祖說“常馭白牛車”,什麼叫“常馭白牛車”呢?因為玉枕竅不容易通過,所以修道人在沒有通過督脈,過不去的時候,就想象有一條帶子繃在腦門上,拉著一輛牛車爬坡,這一爬坡,玉枕竅就通了,這就是竅門。為什麼叫白牛車,黑牛車不行嗎?白指的是西方庚辛金,在正統道家看來,人體的背後就叫西方,五行屬金,人體正麵五行屬木,因此通玉枕是從後麵用帶子拉著牛車爬坡,所以修到這裏的人,往前一感覺,往前一拉,牛車就上去了,這就叫“常馭白牛車”,這是通玉枕的竅門。而後修道的人就出現“神光”了,西方人叫“人體輝光”,它的奧妙是你打開了玉枕竅,所以要收頷藏額,後腦平了,玉枕也就開通了。有四麵放光的感覺,很妙。
大家都知道《西遊記》,而修道的人應當讀《西遊原旨》,這是王重陽“全真七子”中的邱長春邱真人寫的。裏麵講到,觀世音菩薩給了唐三藏三個緊箍咒。那麼菩薩為什麼給他緊箍咒呢?是怕孫悟空搗亂。孫悟空是什麼?孫悟空是“心猿”,就是佛家講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識”裏邊的“意”,就是人的胡思亂想,所以孫悟空一個跟頭就到西天了,我們一想紐約就到紐約了,一想月球就登月了。人的第六識沒有修成正果的時候,就是胡思亂想。人胡思亂想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呢?大部分時間不過是個“性”,性欲的性。所以“心猿”孫悟空手裏拿著個金箍棒,金箍棒是什麼?原先叫“定海神針”。這枚針平時藏於海底,定住“東海”,一旦被孫悟空拿走,那就要它大就大,要它硬就硬,要它軟就軟,這都什麼意思啊?男人的男根,平時縮在下陰(下陰也叫“海底”,佛教密宗叫“海底輪”,這是海的“底”,前後聯係,其實就是“東海的底”),這“神針”在東海的底定住東海,可不就是“定海神針”嗎!為什麼定住“東海”而不是“西海”?因為太陽東升,東方主生氣,生生不已,所以此“東海”又叫“氣海”,儲存“生氣”的海嘛,就這麼簡單。然後孫悟空來了,人開始胡思亂想了,一想就想到性,於是“神針”就成“如意金箍棒”了;“如意”是大小軟硬變化多端,“金箍”不過就是一圈包皮箍著。那麼孫悟空不用它的時候怎麼辦?道書《西遊原旨》說是“藏在耳朵裏”了,腎開竅於耳,不過就是放到腎竅裏。
我們現在明白了,長春真人邱處機寫的《西遊原旨》其實全是寫怎麼修道的,但沒有人給你們講明白,你們隻好當神怪小說看;即使講明了,你們又“哈哈哈”——下士聞道,大笑之。學心理學的人知道,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人類的潛意識、無意識總是離不開“性”,他一說就“科學”得不行了,其實我們的古人早知道人性是這樣。
那麼人的意識——心猿孫悟空總往“性欲”這裏跑,總要玩耍金箍棒,怎麼辦呢?觀世音菩薩通過唐僧給他戴了一個緊箍咒。這什麼意思呢?就是這條箍子在頭上這麼一緊,人是不是有頭皮一張、兩眉展開的感覺?如果這條緊箍咒越來越緊,人的頭皮越來越張開,就能克服修道人的胡思亂想,這個就是修道的一個秘訣,就叫“展慧中”——慧中一展,胡思亂想就停住了,這就是奧妙,這就是降伏胡思亂想的辦法。修道的時候胡思亂想怎麼辦?不要緊,抬頭皮把頭皮張開,別使勁,微微的,然後眉開嘴笑,展開“慧中”,一展開慧中,你的胡思亂想就斷了。
前麵我們講過收頷藏額開玉枕竅,也就是開神竅。這個辦法是開上丹田竅,也叫開意竅,也叫“展慧中”,也就是展眉開顏,一展慧中,就把上丹田竅打開了;“展慧中”,眉開了,嘴自然是笑口常開。佛像是麵帶慈祥的,如果佛像閉緊了嘴可就不是麵帶慈祥了,所以修行人嘴不能緊閉,嘴要微張——除非你在“升陽火采藥”的時候,要緊閉。嘴微張,牙輕扣,舌要卷,聽耳韻;耳朵叫“聽耳韻”,實際上就是返聽,好像在聽耳內的韻律。
在長春真人邱處機寫的《西遊原旨》裏,觀世音菩薩當時送給唐三藏三個緊箍咒,不是一個,但是《西遊記》為了簡化它,就隻剩一個緊箍咒了。那麼修道的人,這三個緊箍咒的用處在哪兒?第一個是展慧中,第二個是展肩膀,第三個緊箍咒用在胯上。
所以修煉的時候,修道人的身體就形成這樣一個形狀:背張開來像弓,這是弦;我們平時的脊背中間有條溝,這麼一戴緊箍咒,這麼一合手,背是平的,夾脊竅也就開了。肩戴緊箍咒,展開夾脊竅,感覺自己的背寬了,背圓了,背張開了。修煉的時候,一頷首,玉枕接通;夾脊也要通,氣才能通過,否則它過不去。這是肩一支。實際上還有胯一支,也得戴緊箍咒,這叫“斂臀”。這是第三個緊箍咒,帶胯、上斂臀、挽胯,這個以後我們再細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