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修“靜”(1 / 2)

我們要了解,在相對的“世界”裏,任何時候都是有黑必有白,不過是哪個多一點,哪個少一點。所以我們在中國所說的大道的特點之一是它講三,而不是二,不是合二為一,也不是一分為二,而是含三歸一。《道德經》講“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家經典中也說“獨陰不生,獨陽不長”;所謂三,就是除了陰和陽之外,還有含陰含陽。其實,根本沒有純粹的陰純粹的陽,總是相互包含的,所以是含三歸一。“一”是什麼?一就是產生陰產生陽的那個本體。宇宙萬物,一切生命,無不從本體的功能中生化而來。也就是說,相對的世界是從絕對的法界而來,佛家叫“業風吹動法界覺性海,故成世界”,道家叫“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顯然,二元對立統一的世界,無法含攝沒有對立也沒有統一的法界,而法界卻可以含攝對立統一的世界。世間哲學立足於相對的世界,隻講二,不講三,這樣就永遠落在形而下,不是唯心就是唯物;我們修道,要從義理上首先了解形而上的基本意思,不能完全用世間哲學或科學去看待它。否則,健康長壽沒有問題,但再往上走理解就不夠了,佛家叫“見地不明”。所以必須是三,“含三歸一”,這一點是西方哲學所不能理解的。修道就叫返先天,返本還原。此話怎講呢?根據所謂“自然規律”,人總是生、住、成、壞的,總是由幼年到中年,到老年,以至於衰亡,這是必然的,有生必有滅。但是,中國的文化卻認為我們還有一種本領,可以返本還原,可以奪天地之造化,可以返璞歸真。所謂“能如嬰兒乎”,由老年變回童年,恢複我們兒童期蓬勃的生命和功能。修道就是修煉返先天,返回我們的先天,由有為而變為無為,這是西方哲學所不能理解的。我們所有中國文化的著作裏,佛經也好,道家經典也好,《道德經》、《陰符經》、《黃庭經》、《龍虎經》、《周易參同契》、《大藏經》等,它們跟西方所說的“自然規律”是不一樣的。不一樣就是高度不同,我們從形而上來看,含攝著這個形而下的生命,自然能夠返得回去,可以順,可以逆,所以非常不簡單。

《道德經》中所謂“道可道,非常道”,不是指“大道是可以說的,但它不是一般平常的道理”。這個說法充分表明“沒有修道,領會不到,強要說道,結果隻能猜想,從文字解文字”。要知道,《道德經》出自春秋戰國時期,那時候“說”用的是“曰”字,而不是“道”;用“道”表達“說”的意思是唐宋以後的事情。老子在他的名著第一章中確立了一個總綱,說的是“大道是可變之道,並非常住不變之道”,這才是“道可道,非常道”的聖人本意。我們知道,道家思想出於《易經》,而《易經》在上古,曾經叫《變經》。“道可道,非常道”,是指在不同的時空中,因為時間地點條件的不同,表現千變萬化,是可變之道。宇宙是無限的,我們隻不過生存在其中小小的一個宇宙時空區中,所以老子的第一句話就是他的空間觀。第二句話“名可名,非常名”,是他的時間觀。大道不是指地球上的一切自然規律,它是可以用之於三界的、多界的,不同時空區。因此,大道在變動不居當中,我們的生命當然可以順,也可以逆,這才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