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體而言,人是由軀殼和精神組成,看得見的身體和看不見的精神組合為人。先說我們看得見的部分。從身體來說,我們最不正的是什麼呢?就是脊柱。現在的人似乎都彎腰駝背,上身和頭衝前。有哪一位不是鼻子衝前?我們再看看佛像:鼻子與肚臍是在同一條垂直線上。佛像跟我們最大的不同是,沒有一尊佛像鼻子衝前,伸著頸,兩肩高低不一,脊柱側歪。氣不通,則百病叢生。
有一次,我去山西大同雲岡石窟的華嚴寺,有一位雕塑家,正在雕塑觀世音的像。他用石膏在那兒塑,塑像真的非常美,他很自豪。他問我說:“你看我雕得怎麼樣?”我說:“作為一個美女,你塑得很好;但作為觀世音,你塑的不是觀世音。”他覺得很奇怪。古人塑的觀世音是收頜、收下巴的,頭和鼻子也微微回收的;而他塑的美女的鼻子是衝前、往前伸的,鼻子在身體外。
看看我們自己,通常都是鼻子衝前翹伸,彎腰伸頸,這個樣子的身體外形,影響體內生命能的流通,這就叫“氣不通”。要想身體健康,第一步就需要做到全身的氣脈通。為什麼?因為人的各種生命活動是由大腦來指揮的,通過脊柱,通過脊腔裏的六十二根神經根組織來指揮的。我們的任何行為都是依靠大腦通過神經根來支配的,所以“身正”才能“氣通”,“氣通”才能“意靜”,“意靜”才能“神活”!有人問我說我總是腦子靜不下來是為什麼。就因為身不正、氣不通,則意不能靜。要想意念靜下來,最重要的是先練“正身”,練正身的方法就叫“晃海”。
如果彎腰駝背,脊柱裏的神經就會受到壓迫。時間一長,還會導致各種疾病。比如有人老是不快樂,總是抑鬱,說是得了抑鬱症。心理學家說你是心理疾病,其實不是,是脊柱出了問題。有的人很特別,他總是全身一會兒這裏痛,一會兒那裏痛,醫院給點止痛藥,還是不管用。我一看說,他的毛病的根子是脊柱不正。他不大相信,我讓他看他鞋跟的外側,結果磨損得很厲害。他也感覺很奇怪,不知道為什麼自己這麼費鞋。後來直起脊柱,這個怪毛病就漸漸沒有了。
如果我們在背後看每個人走路,一肩高一肩低——脊柱不正,總是歪著,久而久之就要得病。我小時候念書,做功課時都是往右邊歪的,所以我的脊柱也是歪的,雖然現在看不出來,但這非常影響健康。
腰一挺直,脊柱就正,所以氣就通了。因此,修道的第一步,就是要放鬆,挺腰,直背,正脊柱。雖然方法非常簡單,可是堅持非常難。修道,必須得堅持,一天到晚都要做到坐有坐相、站有站相。
《水滸傳》裏有一個人,叫神行太保戴宗,他能夠日行幾百裏。他怎麼做到的?竅門就是挺腰直背,鼻子微微回收,然後周身氣脈通,走起路來,就好像後頭有人在推著他,結果他越走越輕,越走越快,越走越有精神。現在,我們老年人到外麵散步,走個幾裏地還可以,但回來時累啊,腿酸,腿疼,甚至走不回來了。越回不來,就越彎著腰、抬著頭、伸著鼻子往回走,就越是走不回來,走一步歇三歇。但是,如果你挺腰拔背,鼻子微微回收,你就會越走越快,越走越輕。爬樓梯也一樣,頭衝前地走,就越走越累。你要是挺直了身體走就會越走越快,越走越輕鬆,因為你脊柱直了。其實道理就是這麼簡單。
我們再來研討搞清楚怎樣才能把脊柱挺直了。經常行家在公園裏看人打太極拳,說那個人打得好,很有氣勢。這是什麼道理呢?其實就是先看他的鼻子。如果這個人鼻子在身體外,而不是和肚臍成一條垂直線,造成低頭哈腰,那就是師傳不高,老師沒教好,因為他的鼻子伸在體外,脊柱不正。所以,有些在公園裏頭打太極拳的,表麵上看著很好看,但鼻子前伸或者脊柱是歪的,不是抬頭觀天,就是低頭哈腰。真正打好太極拳的是自發的、本能的,肯定鼻子微收,身體挺直,頭輕頂,脊柱正,這樣身體的管道才通啊。而修道就是這樣開始的。真正的太極拳,應該是先練“內丹”,而後產生外動,自發動,這才是真的太極拳,而不是設定若幹套路,變成了太極操、太極舞,當然練練太極操、太極舞也對身體有些好處。
其實,真正打太極拳的高手,一定是先練靜坐或先練站樁,因為真正的太極拳是煉“內丹”時自發動起來的外架,不是柔軟的舞蹈動作,不能事先規定套路。太極拳是內丹的外架,動靜必然相須。自發的太極拳,一定是手動,腳也隨之而動;肩膀動,胯尖也隨之而動;肘動,膝蓋也一定隨之而動;這叫“外三合”;還有“內三合”,意與形合,形與氣合,氣與神合;如果不合,就不是真的太極拳。六合一統,缺一不可!
“正身”的同時要“正心”,身心一體,身不離心,心不離身,心不正是學不會正身的。正心就是我們為人做事不能有歪心眼,要做一個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心地善良的人,否則正身將無效。正心就是“正意”、“正言”、“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