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攻守之術被公認為是登峰造極了,使用者不急不忙,見招拆招,驚濤駭浪拍來,登時成了涓涓細流;烈火烹油潑至,瞬間化作一縷青煙。無論怎樣的攻擊,遇到太極拳,都變得無濟於事。此拳理若能用在人生的擂台上,方圓隨意,通融世事,那將是為人處世的至高境界!
從“牆頭草”看出大智慧
所謂變通,就是以改變自己為途徑,通向成功。哲學家講:“你改變不了過去,但你可以改變現在;你想要改變環境,就必須改變自己。”我們每天麵對層出不窮的矛盾和變化,是以不變應萬變,還是采取靈活機動的變通方式應萬變,這是我們需要確立的一種做人做事的態度。
叔孫通是秦二世時的儒士,被任命為待詔博士。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天下紛紛響應。秦二世聽說後,很憂慮,便召集待詔博士和儒生詢問方略。秦二世問:“由楚地來的戍卒攻占了城池,先生們認為該當如何?”
三十多名博士和儒生異口同聲地說:“百姓造反,這是不能赦免的死罪,希望陛下趕快發兵討伐。”秦二世聽後,勃然大怒。
叔孫通上前說:“如今天下合為一家,先帝毀掉郡、縣的城牆,銷毀天下的兵器,向百姓表示不再用兵打仗了。況且上有聖明天子,下有完善的法律,人人盡職守法,四海安寧,哪裏有人想造反呢?這不過是些偷雞摸狗的小賊罷了,何足掛齒。”
秦二世轉怒為喜,笑道:“先生說得很對。”博士、儒生們中腦筋靈活的很快來了個急轉彎,附和叔孫通,說是盜賊。腦筋僵硬的便依然堅持說是百姓造反。於是秦二世便把說造反的都關進監獄,卻賜給叔孫通二十匹帛縫製衣服。
後來,秦朝滅亡,叔孫通便帶著儒生們逃出鹹陽。他先是投奔項梁,項梁去世後又侍奉楚懷王,後來又投降劉邦。劉邦最討厭儒生,所以見到儒生,便把他們的帽子摘下來,往裏麵便溺,以羞辱儒生。
叔孫通知道劉邦的脾性,便脫掉儒裝,改穿短小貼身的衣服,劉邦很是高興。叔孫通既不向劉邦宣講儒家學說,更不向劉邦推薦自己的學生,而是向劉邦推薦那些盜賊出身的壯士。劉邦更是高興,拜叔孫通為博士,號稷嗣君。
叔孫通的學生們備受冷落,都暗地裏罵叔孫通:“我們跟隨先生多年了,如今不推薦我們做官,反倒天天推薦那些狡猾的盜賊,這是什麼道理?”叔孫通聽到後,便對學生們說:“漢王正冒著刀林箭雨爭奪天下,你們這些儒生能上陣殺敵嗎?你們等著我,我並沒忘記你們。”
劉邦平定天下,跟隨他一起打天下的都是些沒有知識的武夫,更不懂什麼規矩,在朝堂上喝酒爭功,醉了就大喊大叫,甚至拔劍砍殿上的柱子。劉邦看著亂糟糟的景象,十分頭痛。
叔孫通猜到了劉邦的心思,知道時機已到,便對劉邦說:“儒家雖不能爭奪天下,卻善於守成。臣願招集魯國的儒生,和臣的弟子們一起製定朝廷禮儀。”劉邦同意後,叔孫通便與魯國的儒生、自己的學生一起,斟酌古代和秦朝的禮儀製度,因時製宜,製定了一套切實可行的禮儀製度。
從此,大臣們上朝,都嚴格遵循禮儀,稍有越軌便被一旁監視的禦史拉下懲治,人人心中畏懼,朝中氣象大為改觀。劉邦看著馴服的臣民,慨歎道:“我直到今日才知道天子的尊貴啊!”
他拜叔孫通為太常,又賜五百金。叔孫通這時才提出:“臣的學生們跟隨臣多年了,又和臣一起製定禮儀,希望陛下重用他們。”劉邦此時已從心裏喜歡儒生了,便把叔孫通的學生們都封為郎官,叔孫通又把劉邦所賜的五百金都分給學生們,學生們這才明白叔孫通的用意。
被司馬遷在《史記》中稱為“漢家儒宗”的叔孫通確實有其過人之處,他能曆經兩朝四帝而獨得寵信,證明這棵樹在風中老而彌堅。這些都是由於他的聰明機警、善於言辯、審時度勢、善於變通得來的。
二十幾歲的年輕人,身在職場需要根據當前的形勢和所處的環境,適時改變自己的策略,化不利為有利,最終勝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