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2章 讓別人覺得自己很重要(2 / 2)

因此要把充分考慮、尊重他人的利益與見解變成一種自覺意識,將對人的重視作為人際溝通的基本點。這是二十幾歲的年輕人要懂得的生存智慧。

將心比心,尊重弱者

有一個人很窮。冬天來了,他沒有錢買木柴,就去向一個富人借錢。富人爽快地答應借給他兩塊大洋,很大方地說:“拿去花吧,不用還了!”

窮人猶豫了一下,還是接過錢,小心翼翼地包好,就匆匆往家裏趕。富人衝他的背影又喊了一遍:“不用還了!”

第二天大清早,富人打開院門,發現門口的積雪已被人掃過了。他在村裏打聽後,得知這事是借錢的窮人幹的。

富人想了想,終於明白了:自己昨天的舉動是給別人一份施舍,隻能將別人變成乞丐。於是他讓窮人寫了一份借條,約定以掃雪來償還借款。

窮人用掃雪的行動提醒富人,任何人都有尊嚴。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明白,任何人都有渴望被尊重的欲望,即便是向你乞討的人,我們也要給予尊重和理解。在幫助別人的時候,如果有“施恩”或者“施舍”的想法,那就根本不能得到別人的感謝。

即使有這種想法,也千萬不要流露出來,否則可能適得其反,幫了別人的忙還會讓他因為羞惱而恨你,那可是人情賬戶的一筆巨大損失。

向一個陷入困境的人伸出熱情之手,給予他無私的幫助的確是重要的。但更為關鍵的是,不要貶低別人的人格,不要傷害別人的自尊心。因為,隻有尊重和理解別人,他們才能感覺到自己被人尊重,別人才會感激你。那麼怎樣才能做到尊重和理解別人呢?這就要了解一個人的內心,這是尊重和理解的一個前提,隻有了解他人內心認為最重要的東西,我們才能給予真正的尊重和理解。

一頭小豬、一隻綿羊和一頭奶牛被關在同一個畜欄裏。年終,主人預備大擺筵席,於是捉住小豬。小豬預感到厄運將至,撕心裂肺地嚎叫著,又頂又撞,猛烈地抗拒。綿羊和奶牛被這巨大的動靜從午睡的好夢中驚醒,不滿地訓斥道:“喊什麼?我們也經常被帶走,就沒像你似的怕成這樣。”小豬流著眼淚說:“你們這幫沒有心肝的家夥!主人捉你們不過是為了羊毛和牛奶,可是我呢?他要的是我的命啊!”

這個寓言故事說明立場不同、遭遇不同,的確很難了解別人的想法和內心;如果因此對別人的失意、挫折、傷痛等不加體諒,隻會加深在他們心中的壞印象。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為了準確了解別人的內心和想法,最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將心比心,推己及人,站在別人的立場上去感受和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