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嘎什哈——玩羊拐
“嘎什哈”為滿語音譯,是一種用羊(也可用豬、牛、麅子、獐、鹿等動物的)膝蓋骨做成的傳統遊戲器具,俗稱“玩羊拐”。“玩羊拐”是流行於我國東北、北方地區蒙古、滿、達斡爾族中的一種傳統遊戲,玩者多為兒童和婦女,玩法頗多,大致有“彈”和“抓”兩種。所謂“彈”就是先將嘎什哈平均分給遊戲者,再按約定每人拿出相同數目的嘎什哈合在一起,第一人將合起來的嘎什哈擲散,然後將其中一個彈向另一個形狀相同者,若彈中,則取其中一個歸己,彈時不得碰撞其他散落地上的嘎什哈。若彈不中,則由其他人依次擲彈,以彈中最多者為勝。所謂“抓”,就是將嘎什哈散開後,按其四種不同形狀依次“抓分”,如先抓背麵,就將羊拐散開,然後用手抓呈現背麵者,一次至少抓兩個。如此重複,並計分,抓到一定分數後,再抓另一麵。玩時,用一隻手抓著四五隻羊拐,將其中一隻拋向空中,同時將手中的其他羊拐散開,再接住已落下的羊拐。然後看散開的羊拐是否有兩個以上的形狀為要求抓的形狀,若有,則將手中的羊拐拋起,然後迅速抓起形狀相同者,並接住拋起的這隻;若沒有或隻有一個,則須將其他的一兩隻翻成這種形狀再抓,而拋—翻—抓—接應在一瞬間同時完成,而且抓時不能碰著其他的。抓嘎什哈要求動作準確、迅速。如果出現失誤,則由另一個人玩。
玩羊拐是蒙古族、滿族婦女兒童喜歡的一種遊戲,特別是新年守歲時,以玩此遊戲為樂。這種遊戲也在北方漢族兒童中流行。20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北京女孩子大多都玩過這種遊戲。
(五)羊角鼓
羊角鼓是滿、漢等族的民間舞蹈,通常是舞者左手持鼓,右手握鼓鞭,邊打邊舞或邊唱。流行於北京、甘肅、寧夏、陝西等地。因鼓是用羊皮繃裱,亦稱“羊皮鼓”。有的地方稱“臘鼓”、“長鼓”、“單鼓”、“太平鼓”等。起源很早,唐時已有,明代很流行。《帝京景物略·花市》雲:“童子捶鼓,傍夕向曉,曰太平鼓。”程先甲《遊隴叢記》卷二:“正月初,蘭州城內有腰係鼓遍行街巷,且行且擊,其聲震人,謂之羊角鼓。據地方人雲:‘甘地寒氣閉塞,春初非擊此鼓則地氣不融和、歲必不熟……’。”可見敲羊角鼓除了娛樂外,還有祈福祝禱的含義。通常在新年花會、社火中演出。有傳統的舞步和隊形,分拉抽屈、穿胡同、單蝴蝶、對蝴蝶等幾十種打法。北京太平鼓演出者一般為女童或鄉婦,打鼓時伴有《太平年》歌唱。蘭州羊角鼓表演者則多為男性,擊時龍騰虎躍、花樣繁多,鼓聲震天,異常雄壯。
(六)唱羊
青海互助土族自治縣的土族有在喜慶節日演唱“合尼”的習俗。“合尼”是土族語音譯,意為“羊”,是土族民間長篇敘事歌曲。歌詞內容都是關於羊的,如綿羊的生育、生長、習性特點,綿羊被宰後如何肢解,又如何一一獻給眾神和貴客等等,還涉及地形物產及農牧業等多方麵知識。歌詞運用了生動的比喻,詼諧幽默,唱時采用一唱一和的形式。土族歌手以演唱“合尼”為榮,人們把唱“合尼”的人稱為“合尼其”,意思是“羊”唱把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