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各地的“羊頭會”實際上是由“刳羊盟”發展而來的。“羊頭會”是一種為保護公眾財產而建立的群眾性組織,提出的公約有“官樹不取枝、飲水不洗衣……青苗不踐踏”等。“羊頭會”還殺羊集會,集會時宰一隻羊,割下被殺的羊的頭並懸掛樹上,然後宣讀公約,要求人人互相監督,違犯公約者和見人違禁而不報者均受罰。之所以將羊頭懸掛樹上,含有在神聖的羊麵前發誓的意味。陝南地區的“羊頭會”不舉行殺羊集會,而是入會者出錢請一個看守穀物、果樹之人,被請來的人稱為“羊頭”。瓜果五穀由“羊頭”看管,誰還敢偷?這與將羊頭懸掛樹上是出於同樣的心理。
每當莊稼成熟之時,雲南紅河哈尼族地區各村寨的頭人們便集會商議禁止各村寨間相互偷青之事,會上訂立公約,若有違者則必查究。一切議定後,取羊角一對,在羊角上刻缺口,幾個村寨參加就刻幾個缺口。這對羊角保存在發起這次集會的村寨,或者放在較大的、各村寨以為首的村寨,作為參與盟約簽訂的憑證。
(六)送羊勸孝
每年夏曆六七月間,外祖父、舅舅要給外甥送羊。以前送活羊,後來送白麵蒸熟的麵羊。此俗一說與沉香劈山救母神話有關。沉香劈華山救出母親後,憤怒之下要殺掉將其母壓在華山下的舅舅楊二郎,要剝其皮,食其肉。楊二郎為重修兄妹之好,每年送沉香一對活羊,因為“羊”與“楊”諧音,意為以“羊”替“楊”,後遂成俗。另一說則雲:很久以前有一個小孩不孝敬爹娘,於是孩子的舅舅——一個牧羊人將孩子帶到羊群邊,小孩看到羔羊跪乳的情況後明白了一切:羔羊尚知孝敬母親,何況人呢。孩子的舅舅送給他一隻羊羔,讓他抱回家去。後來舅舅送羊給外甥以勸其孝,就成了固定的交際禮儀習俗。
(七)打羊敬客
“打羊”即殺羊,四川大小涼山地區的彝族以打羊敬客表示對客人的歡迎。客人來訪時,寒暄過後,主人將羊牽到客人麵前,問他是否喜歡此羊。得到肯定的回答後,便用木棒猛擊羊頭三下,以羊當即倒斃為吉利。吃羊肉前先將羊自首至尾及心肝等,都一一陳列客人麵前,請客人過目,並將羊肝燒好端給客人,以示自己虔心敬客。飯後還要將羊頭、羊膀送給客人帶回。
哈薩克、柯爾克孜等族也有以羊招待客人的傳統習俗。親友到來,人們一般要宰羊款待。殺羊後先把羊肝、羊尾煮熟,割成小塊,撒上鹽水後端給客人。首先讓年長客人食用,然後依次輪轉。接下來是吃煮羊頭。主人端上羊頭時,羊的嘴臉應朝向客人位置。主人請客人用刀割羊兩腮之肉,客人拿起刀先割下一塊麵膚肉獻給在座的長者,後割下羊耳給在座的幼者,再隨意割一塊肉給自己,然後將羊頭盤捧還給主人。最後是吃羊肉,同樣是先敬老人,其他人次之。有的地區則是將連同羊頭在內的整羊分割成16塊端給客人,羊頭先敬老人,老人則將羊耳回贈主人的孩子,然後大家一起食羊。還有的地區以羊尾敬老人,或以羊尾敬老年婦女,表示熱情好客,尊重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