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羊為五穀之神(2 / 2)

如果說以上所舉的半人半羊或半羊半其他動物的神是羊由自然形態向擬人形態的過渡,那麼《聖經》中以羊象征救世主基督則是這種過渡的完成。《聖經》中有許多篇章讚美基督和羔羊。其中寫道,耶和華替世人負罪被殺獻祭,而“曾被殺的羔羊是配得權柄、豐富、智慧、能力、尊貴、榮耀、稱讚的。”(《聖經·啟示錄》)“羔羊是萬主之王,萬王之王。”(《聖經·啟示錄》)在這裏,羔羊隻是一個象征,而耶穌基督沒有任何羊的特征,是一個萬能的神。

在中國,脫離了自然形態的羊變成了穀神、樹精、雨神、嶽神等等,甚至還能分辨曲直,替人間主持公道。

清屈大均《廣東新語》卷五雲:“周夷王時,南海有五仙人衣各一色,所騎羊亦各一色,來集楚庭。各以穀穗一莖六出,留與州人,且祝曰:‘願此卹妳,永無饑荒。’言畢騰空而去,羊化為石。”《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一六九引《廣州通誌》也記載了此傳說。在這個傳說中,五仙人是人們心目中的五穀之神,而仙人的衣服與所乘羊同色,羊與人是融為一體的,最後仙人離去,去時許下諾言:“願此卹妳,永無饑荒。”羊化為石留下來,成為此諾言的實踐者。所以,在人們心目中,羊也是五穀神的象征。正因如此,這個傳說還有另一種模式,不是仙人持穗騎羊,而是五羊銜穀降臨。《漢唐地理書鈔》輯《裴淵廣州記》雲:“州廳事梁上畫五羊,又作五穀囊,隨羊懸之。雲昔高固為楚相,五羊銜穀,萃於楚庭,故圖其像為瑞。六國時廣州屬楚。”

清時廣州城內有五仙觀。清屈大均《廣東新語》:“今坡山有五仙觀,祀五仙人。少者居中,持粳稻;老者居左右,持黍稷,皆古衣冠。像下有石羊五,有蹲者、立者,有角形微彎,勢若抵觸者,大小相交,毛質斑駁。觀者一一摩挲,手跡瑩然。”1959年,廣州市越秀山公園立了一座五羊雕塑,一隻老仙羊口銜穀穗,其餘四隻仙羊圍繞其身旁。該雕塑成為廣州市的城徽。

古巴比倫人為了表示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把黃道分為十二段即“黃道十二宮”,從春分點依次為白羊、金牛等十二宮。而白羊宮的星座圖為手持麥穗站立的農夫形象。可見在古巴比倫時也有羊與麥穗相互之間存在某種關係的觀念。

弗雷澤的《金枝》載,許多國家都有稱山羊為穀精的說法。普魯士有些地方,當風吹穀物低伏時,人們說那是“山羊在互相追逐”,“風趕羊群過穀田”,並以此預期會有好收成。在下巴伐利亞的施特勞賓,收割時割最後一把穀物的人,人們就說他“得到了玉米山羊”、“得到了小麥山羊”或“燕麥山羊”。另外,還在最後一堆穀物上插兩隻角,並把這堆穀物叫“帶角的山羊”。在斯瓦比的加布林根,收割最後一片燕麥地的時候,人們要做一隻木山羊,並用花環裝飾,把麥穗插進羊的鼻孔和嘴巴裏,稱之為“燕麥山羊”。

所有這些,都體現了在人們心目中,羊與五穀有某種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