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羌——羊的傳人(3 / 3)

羌族以羊為始祖,認為羊髀骨與羊毛線具有神力,因而用做卜具,卜問生老病死、運氣、天氣等等事情。當人有病時,巫師則用羊替人命的辦法治病。以草製人像,穿著病人衣帽鞋襪,牽羊一頭與草人一並送到墓地,殺羊焚草人,巫師禱告,讓羊替人死,而草人代替病魔乘羊遠去。若人死亡,也須殺羊一隻,為死者引路。這隻羊的肉親人不能吃。

在羌族中流傳著這樣的傳說:羌族有一本被奉為至寶的樺皮天書,乃天神爺木比塔送給三女兒木姐珠和女婿——羌族始祖鬥安珠的結婚禮物,村裏有個牧羊娃很想親眼看看這本書。於是他趁鬥安珠和木姐珠熟睡時,從神龕中拿走了天書。然而他一個字也看不懂,於是將書放在一邊睡著了。孰知醒來一看,天書已被一隻頭羊給吃了。鬥安珠和木姐珠心急火燎地趕來了。有人說,剖開羊肚子,也許天書還在羊肚子裏呢。然而羊肚剖開後,裏麵卻是一堆碎渣。牧羊娃氣急之下用鞭子抽打羊皮。打了一陣,羊皮漸幹,繃緊,發出咚咚的聲音,很是動聽。鬥安珠對眾人說,羌族雖沒有了文字,但這羊皮的聲音可代表我們的心聲。於是將羊皮做成鼓。羊皮鼓被族人們像天書一樣奉為至寶。鼓是原始民族最早的樂器,許多民族都有關於鼓的神話、傳說。對圖騰民族來說更有鼓神信仰。如北美洲土人信仰的鼓神可與他們的守護神相提並論,鼓神也與守護神一樣監視人類的行為。而這種信仰,“不外由於鼓的製造材料之取自圖騰動物的骨與皮而引起敬畏的信仰”。羌人羊皮鼓的傳說也可用此解釋:天書——被頭羊吃了——羊皮成鼓——敲打羊皮鼓可表心聲。天書即羊皮鼓,羊皮鼓即天書,都受到羌人崇拜,而其根源就是羊圖騰崇拜。

羌人在遷徙中,由於地域的變化、社會的發展,各種文化的交流,羊圖騰文化也有所變化。《後漢書·西羌傳》中說古羌人“其後子孫分別,各自為種,任隨所之。或為兒牛種,越雋羌是也;或為白馬種,廣漢羌是也;或為參狼種,武都羌是也。”這也就是馬長壽先生所言“從賜支河曲南下,向長江流域的上遊遷徙,分為三支”的羌人。羌人圖騰由羊變為牛、馬等,乃是人類社會從遊牧部落向農業社會的轉變所致,但萬變不離其宗,我們仍能從其文化傳統,風俗習慣中發現羊圖騰文化的蹤跡。比如西南地區白馬人的民間舞蹈裏,保存了一些極為原始的圖騰舞蹈。跳驅邪逐鬼的“曹蓋”舞時,曹蓋(各部宗神)們都要戴羊角,反穿羊皮襖,紮一大羊尾,持犛牛尾而舞,舞蹈動作一般也是對羊的模仿,其中有“二羊相鬥”的表演,舞者踏著鼓點回旋跳躍,撕鬥拚搏,非常激烈。據劉堯漢先生調查考證,“藏緬語族羌、藏、彝各族及彝語支彝、白、納西、哈尼、傈僳、土家等族,都是古羌戎的遺裔。彝族及彝語支各族多是‘兒牛種——越雋羌’的遺裔。”關於羌、藏文化中的羊圖騰觀念前已論述,當我們考察一下彝語支各族的傳統觀念,風俗慣製,就會發現,羊圖騰意識仍殘存在人們的頭腦中,並且在婚、喪、祭祀、占卜以及交際娛樂等各種習俗中有明顯的表現。比如彝、納西族的羊骨卜,彝族的祭祀禮等等,都有濃厚的羊圖騰色彩。以後的章節談到占卜、祭祀時將有較詳細的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