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諸侯討董(1 / 2)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國之爭,並入於秦;秦末楚漢相爭,又並入於漢。自漢高祖劉邦斬蛇起義,創立大漢,後經光武中興,傳至靈帝。時宦官當道,十常侍為亂,至靈帝薨,大將軍何進欲誅十常侍,又恐力之不及,乃召董卓率兵進京。孰料事不密,十常侍先發製人,何進身亡。董卓進京後驕陽跋扈,擅行廢立,百官敢怒不敢言。時有曹操者,借獻刀刺殺,事敗後逃回陳留矯詔討董,馳報各道。

自古以來,造反的就怕沒有帶頭的,所以要麼沒人反,要反的話那就是群集響應。討不討董的,沒有多少人在乎,他們要的是首倡義舉的名聲。所以曹操的討董檄文發出後,各鎮諸侯皆起兵響應,共計十八鎮。

長沙太守孫堅收到檄文後,點齊兵馬得八千餘人,遂帶部將程普、韓當、黃蓋、祖茂及長子孫策齊赴陳留,那孫策年才十五,卻已生得高大威猛,英偉不凡,有乃父之風。行不及數裏,前部忽停。

孫堅遣一小卒前去打探究竟,須臾,那小卒便來回報道:“回稟太守大人,路中有一少年攔路,想見太守。”

孫堅奇道:“可知他姓名?”

小卒回道:“他自稱廬江周瑜。”

“呀!”孫策聞言驚喜出聲,“原來是公瑾,快快請來。”小卒應命而去,很快就領著一人來到孫堅麵前,卻見那人年雖少,卻氣度不凡,麵若美玉,唇紅齒白,好一個翩翩美少年,不是周瑜又是誰呢?

周瑜上前向孫堅躬身行禮道:“小侄周瑜見過伯父。”原來孫策與周瑜幼年相識,又同年,交情深厚,遂以兄弟相稱,是故周瑜稱孫堅為伯父。

孫堅下馬受禮,道:“公瑾不在家讀書,來此何事?”

周瑜望著孫策,微笑不言。

孫堅見此,心中明了,道:“公瑾是否欲與吾同行?”

周瑜微笑道:“正欲隨伯父前去見識天下英雄。”

孫堅乃豪爽之人,見周瑜年紀輕輕便有如此豪氣,心中甚喜:“好!公瑾可與伯符共乘一騎。”

周瑜喜道:“侄兒謝過伯父。”

就這樣,孫堅的軍中就多了一個還未成年的周郎,此時的孫堅並不知道他帶著的就是後來三國六大頂尖謀士之一的“江東周郎”。

眾諸侯陸續趕至陳留,各自安營下寨,連接二百餘裏。曹操乃宰牛殺馬,大會諸侯,商議進兵之策。河內太守王匡道:“今奉大義,必立盟主;眾聽約束,然後進兵。”曹操道:“袁本初四世三公,門多故吏,漢代名相之裔,可為盟主。”

袁紹振身而起,慷慨激昂的說道:“為國討賊,當仁不讓,紹不敢辭也。”

曹操聞言,眼中閃過一道厲芒,轉瞬即逝,臉色卻絲毫未變,臉上堆起笑容隨眾諸侯上前道賀。下麵人群中,周瑜看看袁紹,又看看曹操,若有所思。

袁術看著被諸侯圍繞的袁紹一臉的誌得意滿,滿臉都是嫉妒和憤恨之色,胸中怒火大起,明明自己才是嫡子,盟主這個位子也應該是自己的,何時才能輪到袁紹這個庶出的,都要怪家中那幾個老不死的那麼看中他,自己有哪一點不如他?

台下士兵的歡呼聲打斷了袁術的思緒,袁術長吸一口氣,臉色瞬間恢複正常,也上前向袁紹道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