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很多東西是不能嚐試的,例如帶電的插座,或者馬路上飛馳的車子,除了一遍遍的警告和演示,還得做很多防護措施。還有帶尖角的茶幾,好多孩子都在跳沙發時磕在茶幾上頭破血流,我們懶人懶方法,生了孩子就把茶幾扔到地下室,德國的木頭茶幾,爸爸在童一會走路後直接鋸掉了四個角。
不要讓孩子的胃口左右父母的情緒。
清楚營養均衡的概念,並不需要在一頓飯裏來實現,一段時間,例如一周內,基本保持個大平衡就行了。
吃飯時少費口舌。孩子要吃的食物,放餐桌上,不要給孩子選擇,直接告訴他們:“吃完就可以去玩了。”除非是很新奇的食物,如果日常食物,量和種類都不要探討。
外出用餐,孩子容易被環境或其他小夥伴吸引從而吃飯不專心,兒科醫生說:“家長們請放心,孩子一生下來就具備了謀生的能力,他們不會把自己餓死的。”孩子一頓吃不好,沒什麼大不了的,不如父母放鬆心情,和孩子一起保持美好的情緒,聊聊其他開心的話題。
給孩子培養好習慣,家長無需事必躬親。
例如早晚的穿脫衣服和洗臉刷牙,進出家門穿脫外套和鞋子,給孩子梳理好了後,媽媽隻要在固定的位置,合適地放好該換的幹淨衣服和鞋子,小朋友就可以很好的自理。
邀請小朋友或去小朋友家,媽媽除了控製一下節奏和次數,其他的小朋友自己決定,孩子隻需要給媽媽報一下名字,通告是做東還是訪客就行了。
強大神經一定要建立在父母對環境、對孩子、對時間都比較有把握的基礎上,如果是陌生地方,或者複雜場所,尤其非安全因素不確定的情況下,父母不僅得眼觀六路,還得讓每根細小神經都緊張上崗。我老公經常講:“在養孩子問題上,上帝隻給我們一次機會,出了狀況就是一輩子,沒有機會重來,沒有後悔藥。”
童年小貼士
父母神經強大,更容易培養開朗獨立的孩子。
根據孩子實際情況,靈活機動地逐步放開手腳,從細節和小處著手。
對於超級敏感或超級愛闖禍的孩子,家長需要更細致入微的引導。
鬆緊適度,在放養的基礎上,讓孩子懂得界限和條框。
養孩子是持續工作,父母要有耐心,允許孩子慢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