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鼓勵孩子自己講故事(1 / 1)

每個孩子都愛聽故事,因為有情節的內容能抓住小人兒的好奇心,從而讓他專心致誌,養成善於思考的習慣,講故事還很培養孩子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講故事比讀書繪聲繪色,使用的語句也大多是口語,孩子們隨時可以打斷問問題或互動,比讀書更生動、更有色彩。

以前一直睡前讀書的,可有次去意大利度假,由於沒帶夠繪本,所以後來幾天睡前就變成了“講故事”,原本隻是媽媽信口胡編的故事,每次結束時都會丟一個小包袱,童一會根據劇情猜測一下這個包袱打開後是怎樣的。第二天晚上講故事前,童一總是先簡述一下昨天的內容,如果晚上妹妹沒聽完就睡著了,第二天早上童一還要負責給妹妹講一遍。

為了講述方便,我講的都是“連續劇”,在意大利講的是根據迪斯尼故事裏的“小狐狸和小狗”的故事延展的,反麵角色是獵人,他不停地找他的小狗,他的小狗和小狐狸逃到森林裏,遇到好多好多的動物,後來大黑熊幫助它們,還有警察幫助它們,最終獵人不再打獵了,大家都成了好朋友。

童一和甜妞在上海時沒少看《朵拉曆險記》,所以童一對森林裏的情節特有想象力,媽媽有時偷懶,他就自己一麵想一麵講,很有意思。

度假回家後,有書了,但是“故事會”還繼續。有時爸爸給倆小人讀書,結束後媽媽必須得再講一段故事。第二個故事講的是一隻蝴蝶和一匹小白馬的故事,裏麵穿插的所有場景基本都是童一去過的地方或者看過、讀過的,為了增加他的親切感,故事裏還有個小男孩叫Adrian。

故事裏總是會有反麵人物,老巫婆把公主的家人都變成小動物了,蝴蝶和小白馬幫公主找老巫婆,每次都被狡猾的老巫婆跑掉,後來Adrian騎著摩托車幫大家一起找,再後來終於抓到老巫婆,而且老巫婆把大家又全變回人了,最後,這些好朋友們都住在公主城堡裏,開心地一起生活。

每次甩了包袱,童一都會猜,“我覺得老巫婆會逃跑”“我覺得紅尾巴是迷路了”“我猜公主去看她的外婆了”“我覺得三條路都應該找找看”。媽媽編的情節有時會照顧哥哥的猜測,滿足一下他的成就感,有時和他猜測的正好相反,好加強他的期待感,或者讓他先講一遍他猜測的內容,然後媽媽再胡謅。

甜妞也是一個很好的聽眾,她也經常插話,有時還會給故事裏的角色起名字,或者奇奇怪怪地加一段情節,媽媽和哥哥都表現得比較有涵養,每次允許她把話說完。不過更多時候是故事講到一半,她申請“閉著眼睛聽故事”,於是一分鍾不到她就香甜地睡著了。

故事講了一個多月了,倆小人聽得津津有味,有幾天下午很熱,講故事竟然成了讓他們睡午覺的殺手鐧。終於把蝴蝶和小馬的故事收尾了,童一說:“媽媽,明天你得想新故事給我們講了。”

孩子對角色的理解簡單明了,所以基本上故事裏隻需要一個反麵人物,其他的就都是好人。情節裏一定多出現些“壞蛋倒黴”的鏡頭,可以講述得好玩有趣,例如老巫婆逃跑時,我們會讓她踩到狗屎、手被劃破,或者撞到鼻子、摔個跟頭、小鳥在她頭上拉屎等,這些簡單的情節很能激發童一的形象思維,他每次都好像“看到”了那個倒黴的老巫婆。

有些情節童一會自己編,或者給出現的人物起名字,或者猜測進一步的情節發展,媽媽要及時表揚他的表現,激發他更多的熱情和積極性。孩子的情緒其實很容易調動,家長隻要稍微觀察,就能發現他的興趣點。

童年小貼士

除了睡前讀書,偶爾給孩子們講故事,更容易和孩子互動。

講故事可以根據小朋友的喜好,選擇合適的內容,重點是孩子要對故事有興趣。

每次講完故事,可以給小朋友留個話題,引發孩子的思考熱情。

講故事盡量使用孩子們喜歡的語言,可以有更多的口語表達。

多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合適的情節可以讓孩子發揮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