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進行了反戰反法西斯的鬥爭。在法西斯主義危險加劇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後,各國社會民主黨都開展了反法西斯、反對戰爭的鬥爭,投入了反法西斯抵抗運動。他們抗議意大利、德國和日本的侵略行為,譴責“不幹涉”政策和慕尼黑陰謀,建立了保衛西班牙人民陣線。許多社會黨人參加了西班牙的國際縱隊。1937年初西班牙國際縱隊中的社會民主黨人有1200多人,他們當中許多人在反法西斯鬥爭中獻出了生命。在被德、意占領的國家裏,社會民主黨積極地組織了地下反法西斯活動。但是,社會民主黨的反戰反法西斯鬥爭,缺少協調和統一,也沒有能與共產黨和其他反戰反法西斯力量結成廣泛的統一戰線,影響了在鬥爭中應有的成效。
在法西斯主義的迫害下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大多數社會民主黨被迫停止了活動。1940年5月,德國法西斯軍隊侵占比利時布魯塞爾後,社會主義工人國際總部被查封而停止活動和解體。
第三節 戰後以來的社會民主黨及民主社會主義
一、社會黨國際的建立、發展和主要活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多數社會民主黨人在大戰中參加了反法西斯抵抗鬥爭而贏得了群眾的信任,不少社會民主黨人進人了聯合政府,一些黨取得了單獨執政或聯合執政的地位,如英國工黨、奧地利社會黨、比利時社會黨、丹麥社會民主黨、法國社會黨、挪威工黨;同時,各國社會民主黨的組織得到了迅速恢複和發展,到1945年底,西歐各國社會民主黨黨員總數已由戰前的500多萬人增加到800多刀人。在各國社會民主黨的組織和力量恢複和發展的基礎上,一些社會民主黨人提出了重建社會民主黨國際組織的要求。1944年9月,英國工黨領導舉行的不列顛帝國各國社會黨代表會議首先提出重建社會黨國際的倡議,並姓同當時駐在英國的歐洲各國社會民主黨組織交換了意見。1945年3月、5月,各國社會黨代表兩次協商重建社會黨國際問題。之後,1946年5月至1947年11月,曾四次正式召開各國社會黨代表會議,商討如何建立社會黨國際組織問題,並確定成立國際社會黨代表會議委員會,以推進籌建工作。參加國際社會黨代表會議的黨都可派一名代表參加這個委員會。該委員會還任命了一個執行委員會,由英、法、比、荷、奧和斯堪的納維亞的黨各出一名代表組成,英國工黨總書記摩根·菲利普斯任主席。國際社會黨代表會議委員會曾先後八次召開會議,商討和籌建社會黨國際組織的具體問題。1951年6月30日至7月3日在德國法蘭克福召開的第八次國際社會黨代表會議委員會上,通過了成立社會黨國際的決議。會上還討論和通過了社會黨國際的原則聲明《民主社會主義的目標和任務》(亦稱《法蘭克福聲明》)和社會黨國際章程,並選舉了領導機構,摩根·菲利普斯(英國)當選為社會黨國際主席,奧倫豪爾(德國)、路易斯·判維(法國)為副主席,尤利烏斯·布勞恩塔爾(奧地利)為書記,這次公議作為社會黨國際第一次代表大會,宣告社會黨國際成立。
社會黨國際是信奉民主社會主義的政黨和組織的國際聯合組織,其宗旨是加強成員黨之間的聯係,通過協商方式求得政治態度一致和共同行動,但不要求各成員黨執行社會黨國際的決議,也不受決議的約束;它不是按民主集中製組織原則建立的世界政黨,而是一個交換情報和經驗,表明各成員黨共同立場的聯絡組織;它是一個論壇,讓各成員黨對國際重大問題進行充分自由討論,以便取得共識,是鬆散的國際協調機構。
社會黨國際自1951年成立至今,先後召開了19次代表大會,大致經曆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1951年至50年代末)主要活動範圍在歐洲,關心和討論的問題主要是與歐洲有關的形勢和社會政治、經濟問題:第二階段(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活動範圍越出“歐洲中心主義”,逐步向亞非拉第三世界擴展,更多地關心世界範圍內的國際事務;第三階段(70年代中期至今),向世界範圍擴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也遇到了很多困難,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多方麵的挑戰。經過三個階段的發展,社會黨國際已發展成一個包括世界各大洲的各國社會黨的世界性國際組織,它的力量、影響和作用有了很大發展。
首先,從成員、力量來看,社會黨國際成立時實行兩種成員黨製,即正式成員黨和谘詢成員黨,現今實行五種成員黨製,即正式成員黨、谘詢成員黨、兄弟組織、聯係組織和觀察員黨。正式成員黨和兄弟組織有發言權和表決權,谘詢成員黨、聯係組織、觀察員黨隻有發言權,無表決權。第一次代表大會時,隻有34個成員,黨員978萬餘人;現今已有101個成員黨,12個成員組織,共計113個政黨和組織,黨員人數達2000多萬。受社會黨國際影響的國際自由工會聯合會有5200萬會員,約占資本主義國家工會會員總數的70%左右。社會黨國際及其成員黨不僅在歐洲地區是一支具有廣泛群眾基礎和重要影響的政治力量,而且在亞非拉地區的力量和影響也得到了迅速發展,特別是70年代中期以來吸收了一大批第三世界國家的民族民主咪黨加入了社會黨國際,現今社會黨國際成員黨中,第三世界的成員黨已超過一半。
其次,就組織發展狀況來看,不僅社會黨國際組織本身有了很大發展,而且地區性組織紛紛建立,一是歐洲共同體社會黨聯盟,1957年成立,主要是加強歐共體內各黨之間的聯係,協調行動。1992年11月,歐洲共同體社會黨聯盟在荷蘭首都海牙宣布,決定成立“歐洲社會黨”,由比利時等15個國家和地區的18個社會黨組成,成為歐洲第一大黨。二是亞酒太平洋地區社會黨的組織,1977年成立,由澳大利亞工黨、新西蘭工黨、日本社會黨和馬來西亞行動黨等組成。主要關注亞太地區的防務、發展、援助和人口等問題。三是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委員會,1978年成立,由社會黨國際在該地區的成員黨組成,主要商討有關該地區的社會政治經濟問題。四是非洲社會黨國際,1981年成立與社會黨國際有聯係,但不是它的成員。除上述社會黨國際地區性組織外,還建立了社會黨國際中東委員會、南部非洲籌備委員會、國際發展問題獨立委員會、國際裁軍與安全問題委員會等,對推動世界和平與發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再次,就活動內容和範圍來看,社會黨國際及其成員黨,不斷地革新綱領主張,擴大活動範圍,不僅以積極參加議會選舉,取得參政執政地位為活動的中心,而且適應形勢發展的要求,在主張指導思想多元化、政治民主化、經濟社會化與混合化、生活福利化、國際關係正常化與和平化方麵,不斷地開展活動。社會黨國際每三年召開一次代表大會,討論當時麵臨的重大問題,提出適應形勢發展要求的綱領主張,發表有關的宣言或聲許多社會黨國際的成員黨取得了參政執政地位,特別是西歐國家各成員黨,幾乎都有過參政執政的經曆,而且有些國家的社會黨執政時間很長。在1991年,有26個社會黨取得了執政或參政的地位,其中歐洲12個、拉丁美洲7個、非洲3個、大洋洲2個,亞洲2個。社會黨國際的成員黨在其執政和參政期間,將社會黨國際的綱領、宣言、聲明運用於實踐,主張人民群眾對社會生活進行廣泛的參與,建立混合經濟和市場經濟體製,通過立法完善多黨自由活動的議會民主,推行全麵的社會保障政策。70年代以來,社會黨國際及其成員黨,積極參與國際事務,主張緩和、裁軍與共處,反對霸權主義,支持民族民主運動,推動南南合作和南北對話,推行歐洲獨立和一體化政策,維護生態環境,支持綠色運動。這些政策的實施,對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科學技術革命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推動資本主義的經濟和政治體製的改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擴大人民民主權利以及保衛世界和,平和各國民族獨立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不同程度地提高了社會黨國際及其成員黨的威望。但是,所行這些,都沒有越出資本主義實際發展的框框,既不能從根本上觸動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也不能從根本上改變資產階級國家的性質,沒有也不可能改變所在各國和世界上的基本矛盾。
80年代以來,隨著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危機不斷爆發,生產停滯,通貨膨服增長,失業率居高不下,人民生活水平相對下降,以及新保守主義崛起,社會黨國際及其成員黨的綱領政策的實施,遇到了種種的困難,麵臨了前所未有的多方麵的挑戰。特別是冷戰結束後,蘇聯、東歐地區的社會主義瓦解,倆極格局消失,全球性意識形態和軍事的對抗不複存在;歐洲極右勢力的影響不斷擴大,對歐洲政治體製和社會生活各個方麵形成衝擊;作為社會黨國際台柱子的西歐社會民主黨的力量和影晌不斷下降;因之,社會黨國際對世界政治的影響力相應下降。
麵對上述情況,社會黨國際及其成員黨為走出困境,開拓繼續發展的進程,都在進行反思,總結經驗教訓,調整和修補綱領政策。社會黨國際於1992年9月在柏林召開了第19次代表大會,力圖明確各國社會覺對蘇聯、東歐劇變後的世界新局勢的態度以及在這一新局勢中的地位和作用。大會就以下4項議程進行了討論並分別發表聲明:《社會民主黨在變化世界中的作用》、《世界經濟——為持續性發展而實行全球夥伴關係》、《少數派與人權》、《環境與持續性發展》,最後還通過了一個總決議,概括表示了社會黨國際對和平與裁軍、人權、世界不同地區的有關問題和加強國際機構等問題的觀點和承擔的義務。會議在意識形態方麵,回避了“民主社會主義”一詞,重提“社會民主主義”作為社會黨國際的指導思想;在政治任務方麵,強調了反對新保守主義、極端的民族主義和原教旨主義,認為新保守主義動搖福利國家、損害國際合作,極端的民族主義、原教旨主義是新的衝突和戰爭之源;在國際合作方麵,強調要加強聯合國的作用並使之民主化,同時主張建立地區合作與安全體係和實行區域一體化,反對美國和歐共體國家的“新保護主義”,敦促盡早完成烏拉圭回合談判,使關貿總協定在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方麵發揮主導作用,等等。會議表現了淡化意識形態的傾向和更加務實的特征,表明社會黨國際力量影響衰落,它力圖在國際政治格局中找到自己的新支點。
由於歐洲政黨格局的變動,左翼政黨“社會民主黨化”的傾向加強,未來可能有更多的歐洲左翼政黨申請加入社會黨國際;由於第三世界國家上要是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區國家多黨製的發展,也會有更多的第三世界國家的民族民主政黨申請加入社會黨國際;還由於原蘇聯、東歐地區的一些左翼政黨正在向社會黨國際靠攏,因之,社會黨國際組織的力量可能有所增大,成員黨數目繼續有所增加。但是,總的來看,社會黨國際及其成員黨難以成為歐洲政治格局中的主流派,其全球性影響可能呈現頹勢。
二、民主社會主義的理論和政策
社會黨國際成立大會上通過了《民主社會主義的目標與任務》的原則聲明之後,民主社會主義成為社會黨國際及其成員黨的思想理論體係的總稱。同各國社會黨、社會民主黨、工黨大都是由第二國際時期的社會民主政黨發展演變而來呈同步,民主社會主義的思想理論體係也主要是由第二國際修正主義演變發展而來。社會黨人自己聲稱:“民主社會主義逐步用修正主義來表達自己的理論和綱領”,“修正主義的主要內容成為觀代民主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綜觀社會黨國際及其成員黨的綱領文件與有代表性的理論著作,可以看出民主社會主義的埋論體係主要有以下一些內容和本質特點:
1.奉行多元主義,主張世界觀和指導思想多元論。社會黨國際公開聲稱,多元論是“民主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民主社會主義運動“是一個深刻的多元化運動,這個運動不與任何一種社會主義的哲學解釋認同”。他們認為,既然社會是多元的,決定社會存在的因素和社會發展的動力也必然是多元的,所以社會主義運動不必要有統一的世界觀。他們把基督教學說、法國大革命時的人權宣言、康德的倫理學與啟蒙思想、黑格爾的辯證的曆史哲學、馬克思的批判方法、伯恩施坦的修正主義等都作為思想來源;同時,接受資產階級經濟學理論,如凱恩斯主義、福利經濟學、綜合經濟學、自由市場經濟學思想;還吸取新康德主義和新費邊主義的哲學觀點和政治學觀點。所以他們的社會主義理論不是建立在嚴格的科學論證的基礎上的,而是來自各種不同的甚至是相互對立的思想體係或哲學學說。他們有時也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思想根源之一,稱“歐洲民主社會主義的思想根源是入道主義哲學、基督教、馬克思的曆史和社會學說、工人運動的經驗”。實際上,他們是借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一些詞句而曲解其內容實質,根本反對馬克思主義對工人運動的指導作用。
2.崇尚倫理主義,主張以“自由”、“平等”、“公正”、“相助”為基本價値觀。社會黨國際宣稱,民主社會主義的目標是“為一個社會公正、生活美好、自由與世界和平的製度而奮鬥”,是要“建立一個自由人能以平等地位共同工作的社會”,“以平等、博愛為基礎的社會”。他們認為,社會主義是人道主義、自由、平等、相助等人類理性、倫理原則的實現。他們承認和揭露了資本主義存在著的一係列矛盾和弊端,表示反對資本主義,但又認為資本主義弊端和矛盾的根源不在於資本主義製度本身,而是違背了人類理性、違背了人道主義和自由、平等、公正、相助等倫理原則。他們籠統地提出“人的尊嚴是我們行動的出發點和目的”,“我們的出發點和目的是實現人的權利”,他們把“自由”、“平等”、“公正”、“相助”稱之為“基本價值”,並認為這些“基本價值”是估量政治現狀的準繩,是衡量一個新的更好的社會製度的尺度,同時也是每個社會民主黨人行動的指南。所以,他們崇尚倫理主義,從倫理道德信念中引導出社會主義,把個人作為社會主義思想和行動的中心,認為社會主義是倫理道德發展的結果,把倫理道德觀念作為衡量社會進步與否的標準。顯然,這是帶有唯心主義的空想性的,否定社會主義實現的曆史必然性。
3.主張超階級的國家觀和“純粹民主”論。社會黨人之所以把他們的思想體係稱為“民主社會主義”,主要是為了突出抽象地把“民主”作為社會主義的核心,把民主推廣到整個社會生活領域作為社會主義運動的奮鬥目標。他們聲稱“社會主義是最高形式的民主主義”,“社會主義隻有通過民主製才能完成,而民主製也隻有通過社會主義才能完全得到實現”,“社會黨人為通過民主手段建立一個自由的新社會而奮鬥”。他們堅持“純粹民主”、“一般民主”的民主觀,把民主與專政對立起來,提出“民主高於一切”、“摒棄一切專政”。他們否認國家的階級性,認為“國家並不是必然要成為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或者有勢力的利益集團的工具”,隨著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迅速發展,國家根據社會的利益,對經濟的幹預已大為加強,而且采取了一係列社會保障政策,同時,國家的計劃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已是麵向社會主義的目的,所以國家已由階級統治的工具變成為每個人服務的超階級的工具。據此,他們認為實現社會主義的惟一途徑是民主的、和平的議會鬥爭;隻有通過民主的、和平的議會鬥爭,改革資產階級民主製,才能實現社會主義。他們表示既反對壟斷資產階級政治統治,又反對共產主義的“極權統治”,聲稱“未來既不屬於共產主義,也不屬於資本主義”,未來屬於“民主必須成為國家和生活的普遍製度”的民主社會主義,即所謂“第三條道路”。實踐表明,民主和國家是有階級性的,當代世界上不是無產階級民主,就是資產階級民主;不是無產階級專資產階級的政,就是資產階級專無產階級的政;不是走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走資本主義道路,所謂“第三條道路”是不存在。
民主社會主義在奉行多元主義、崇尚倫理主義、主張超階級的國家觀和純粹民主論的基礎上提出了一整套的內外政策原則:
第一,在政治上,具體規定了民主的內容:實現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保障每個人都享有一切民主權利和政治自由,諸如思想和言論自由,受教育、結社和信教的自由;人民有普遍的、平等的選舉權,用秘密投票方式自由選舉其代表,所有公民不論出身、性別、語言、信仰和膚色。在法律麵前一律平等,以及司法獨立等。此外,還主張多黨製,反對一黨製,認為民主需要有一個以上的政黨存在和彼此反對的權方,應該“由多數派組織政府,同時尊重少數派的權利”。
第二,在經濟上,強調“社會主義政策的當前經濟目標是充分就業,增加生產,提高生活水平,實行社會保障和推行收人與財產的合理分配”。為此,主張實行計劃生產與民主管理,但計劃生產並不以所有生產資料的公有為先決條件,容許在重要生產範圍內(例如在農業、手工業、零售商業和中小型工業內)有私有製存在。也就是說,不主張消滅生產資料私有製,而是主張公私並存的混合經濟,在混合經濟的基礎上實行計劃經濟,這種計劃主要是靠國家調節來實現。同時認為,“計劃並不意味著一切經濟決定都置於政府或中央機構手中,隻要與計劃的目的相符,無論在什麼地方,都應當實行經濟權力的非集中化”。還認為“所有公民均應通過他們的組織或出於個人的主動性,參與生產進程,以防止公營或私營企業內官僚主義的發展”。“應使工人同他們所在的產業領導部門民主地聯結在一起”。總之,在經濟上要建立受到社會監督並為整個社會服務的經濟製度,但這種經濟製度不是以公有製為基礎,而是在生產資料私有製存在並幫助其發展的情況下來實行,是在資產階級國家範圍內來實行。
第三,在社會權利方麵,民主社會主義主張人們不僅享有基本的政治權力,而且還應享有經濟和社會權利,如勞動權,在喪失勞動能力時得到補助金的權利,休息權,兒童受到關懷與青年依照其才能而受教育的權利,以及居住權利等。他們還主張消滅一切性別之間、社會集團之間、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和種族之間的法律上、政治上的歧視;在分配生產成果時,首先需供給人類的基本需要,要通過采用累進稅和擴大社會福利措施的辦法,來調節國民收人,建立“全民福利國家”。在他們看來,在資本主義條件下,采取上述措施,人們就可擺脫各種形式的壓迫和貧困,並為個性的全麵發展創造條件。
第四,在國際政策方麵,民主社會主義提倡“國際民主”,奉行“緩和”、“共處”、“裁軍”的政策,認為“維護和平是當前時代的最高任務”,“人類存在的共同先決條件是:和平與裁軍”。他們呼籲所有的人都要為實現裁軍、和平、緩和與國際合作的各項努力做出貢獻。他們提出用裁減軍備的費用來援助落後國家,消除饑餓現象。他們表示支持和尊重第三世界國家的主權和獨立,支持不結盟運動發揮積極作用,反對霸權主義,提倡南北對話、南南合作,主張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他們還呼籲全世界人民共同為維護生態環境、保護生物界的生存和發展而努力,認為這與致力保護世界和平同等重要。
民主社會主義的上述理論特點和政策原則,體現了民主社會主義是社會改良主義的思想體係,奉行民主社會主義的社會黨國際及其成員黨是改良主義國際組織和改良主義的政黨。
三、民主社會主義運動的地位和作用
民主社會主義運動是植根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一種政治、經濟和社會的改良運動。資本主義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狀況,製約了民主社會主義運動的地位和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以社會黨國際為代表的民主社會主義運動,隨著資本主義經濟、政治和社會的發展變化,經曆了曲折發展的過程,活動範圍由歐洲擴展至全世界,成為國際性的運動。由於不同地區經濟政治發展狀況及其曆史傳統的差異,不同地區的民主社會主義運動在理論和實踐上各具特色,形成了不同的類型,主要有西歐民主社會主義、非洲民主社會主義、拉丁美洲民主社會主義。原蘇聯、東歐地區的所謂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是西歐民主社會主義的變種,其發展形態還很不成熟,可變性很大,尚未形成一種類型。民主社會主義運動中具有代表性和起主導作用的仍是西歐民主社會主義。
民主社會主義運動在各國國內的主要活動,是擴大社會黨的影響,贏得更多選民的支持,爭取執政或參政的地位,推行其綱領主張。為了擴大自己選民的基礎,各國社會黨所關注的問題日益廣泛,從提高群眾的經濟政治地位、爭取群眾的切身利益到保護生態環境、改善生活質量,從和平運動到人權運動。西歐各國社會黨幾乎都有過執政或參政的經曆,有的執政時間很長,如英國工黨17年、德國社會民主黨16年、法國社會黨10多年,瑞典、丹麥、挪威等北歐國家時間更長。他們在國內政治生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不論參政或執政與否,他們積極活動,推行民主社會主義的綱領和政策,盡管未能取得像他們所期望的那樣的效果,也不可能從根本上觸動資本主義製度,但畢竟部分地代表了群眾的利益要求,對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科學技術革命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推動資本主義經濟政治體製的改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諸如通過社會保障製度,在社會保險、社會救濟、醫療保險、養老金和助學金等方麵有了很大改善;通過企業法、共同參與法等法律的實施,一定程序上限製了壟斷資本家的職能,擴大了職工參與經濟管理的權利;采用國家幹預經濟的手段和擴大就業、規定工時等辦法,緩解了經濟危機和失業現象,提高了職工實際工資的收入,等等。因此,他們得到了群眾的擁護,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目前,西歐各國社會黨擁存7000多萬選民,約占選民總數的1/3,在歐洲議會中,社會黨黨團是最大的黨團。
民主社會主義運動作為國際性的運動,它一貫十分關注國際局勢,參與國際事務,並且隨著國際局勢的變化,對國際重大問題積極提出自已的見解和主張,力圖通過對具體事件的表態來宣傳自身的價値,吸引國際輿論的注意和博得各國人民的好感,進而壯大自己,將更多的政黨納人民主社會主義運動,如它強調維護和平,反對殖民主義和霸權主義,反對種族歧視,主張建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平等的合作關係;支持第三世界某些國家的民族民主鬥爭,等等。這些都較合乎人民的要求和曆史發展的潮流,贏得了廣泛的關注和輿論界的好評表現出自己在國際範圍內已是相對獨立的行為主體,成為推動國際局勢向好的方麵轉化的力量之一。
民主社會主義運動在當代國際工人運動中也有著不可替代的影響和作用。首先,社會黨控製了大多數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會。工會是資本主義國家工人運動中最有影響的工入組織,它左右著工人運動的方向。因之,各國工人運動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民主社會主義運動的影響。其次,世界上三大國際工會之一的國際自由工會聯合會,實際上是社會黨國際的附屬機構,處於社會黨國際的支配之下。國際自由工會聯合會的領導人除正式出席社會黨國際的代表大會外,還經常與社會黨國際領導人協商、探討一些共同關心的問題,所以,國際自由工會聯合會的活動很大程度上是民主社會主義運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再次,社會黨國際及其成員覺的社會政策,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工人群眾的政治經濟地位,擴大了他們的民主權利,改善了他們的勞動條件和福利待遇,自然地得到了工人和勞動群眾的擁護,因之,擴大了民主社會主義運動對工人運動的影響。
民主社會主義運動雖然在資本主義各國和國際上有其不可否認的積極作用和一定的進步性,但是,它畢竟是奉行改良主義的思想體係,受到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嚴重影響,同資產階級的利益有著密切的聯係,因之,它不可避免地又具有消極作用和很大的局限性。
首先,民主社會主義運動是在承認和維護現存社會製度下進行的,它否認改變資本主義所有製的必要性,因之它雖提出了一些改善勞動人民生活的改良措施,但在生產資料私有製占上導地位的混合經濟製度下,收人和財富實際上的不均依然存在,貧富懸殊依然存在,廣大群眾被剝削被壓迫的地位沒有也不可能根本改變。
其次,民主社會主義運動推行的社會保障製度,采取的福利措施,要受到國家財政的製約。龐大的福利開支,使政府的公共開支急劇增長,國家財力不堪負擔,財政赤字過大,造成債台高築、通貨膨脹,最終又轉嫁到勞動人民頭上。例如公共開支的增加往往引起高額稅收,而廣大勞動人民是主要納稅人,就不可避免地要加重勞動人民的負擔。同時,民主社會主義運動以乎等作為其基本原則之一,可是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公平與效率的矛盾是難以解決的,公平往往是廣大社會成員的要求,而效率則是資本主義的增長效率。民主社會主義的平等、公正的要求,往往要受到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形勢的製約當經濟不景氣時,即使社會黨執政的政府也往往不得不犧牲充分就業的目的和大砍福利基金來保持經濟的增長率。而且,好多資本主義國家實行多黨製,由幾個黨輪流執政,民主社會主義運動的政策在實際執行中是很難有一貫性、連續性的。
再次,民主社會主義運動在國際問題上往往受到國際資本主義戰略利益和要求的影響,往往實際上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例如,它雖維護世界和平、反對故爭,但它曾支持美國的“冷戰”政策,敵視社會主義國家,反對共產主義運動;它雖主張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但它不主張對國際資本主義體係進行根本改革。它在許多具體問題上,往往采取實用主義的態度,隨心所欲、隨機應變地解釋和運用民主社會主義的某些抽象原則,往往在維護和平的口號下,支持重整軍備;在互助合作的名義下,維護發達國家在不發達國家的利益要求;在尊重人權的借口下,幹涉別國內政,等等。所有這些,都反映了民主社會主義運動在國際問題上的消極性。
總之,民主社會主義運動是在資本主義製度範圍內進行的改良主義運動,資本主義製度為它提供活動的餘地是有限度的,因而其作用是有很大局限性的。
原載《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
1995年1月東北師大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