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時代的發展與中國共產覺(3 / 3)

在民主革命時期,舊中國這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中,工人階級人數很少,農民占人口的絕大多數,怎樣在共產黨的領導依靠工人階級和鞏固的工農聯盟,團結全國各族入民,首先爭取民族的解放和國家的獨立,確立人民的主人翁地位,然後開辟向社會主義前進的道路,是無產階級革命史上極其複雜的新課題,也是時代發展向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新課題。中國共產黨以開拓創新的精神,運用馬克思主義,深刻分析中國社會形態和各階級經濟地位及其政治態度,明確了中國革命的性質、對象、任務、動力,提出了通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社會主義的兩步走的戰略,製定了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開辟了建立農村根據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經過28年艱苦卓絕的鬥爭,終於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回答和解決了中國民主革命時代提出的新課題。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繼續推動中國曆史向前發展,麵臨著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確立社會主義製度的新課題,這是中國曆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變革。我們黨以開拓創新的精神,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根據中國特點,用國家資本主義的形式與和平贖買政策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用逐步過渡的形式改造個體農業和個體手工業,在社會主義改造的過程中,使社會生產力繼續得到發展,廣大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獨特創造,也是對時代發展中提出的新課題作了出色的回答。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如何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新課題又擺在中國共產黨的麵前。盡管中國共產黨積極地探索了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但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一直沒有解決適合中國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在總結中國和世界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研究國際形勢的基礎上,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開創性地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選擇了適合本國條件和時代特點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第一次比較係統地初步回答了時代提出的新課題,即在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係列基本問題。過去,各社會主義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大體上都是沿著這樣一條道路發展:在政治上以階級鬥爭為綱,在所有製關係上追求先進性和純潔性,在分配上以按勞分配的名義實行平均主義,在經濟體製上搞計劃經濟,傷之上是自然經濟和產品經濟,在對外關係上搞自我封閉和兩種體係的對抗,所追求的目標實際上不是發展生產力,而是所謂生產關係的先迸性和社會的純潔性。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是使社會主義發展擺脫某種模式和樣板的束縛和對前人理論的機械搬用,根據本國具體條件和時代發展要求,尋求更能體規社會主義本質、更能發揮其潛能的實現形式,使其具有創造性和多樣性,使之具有發展能力和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所追求的目標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不僅回答了時代的新課題,而且樹立了一個根據條件變化不斷完善、發展、更新社會主義的典範,是對社會主義認識的曆史性飛躍,具有劃時代意義。

時代在發展,形勢在變化,當今世界正在發生偉大而深刻的轉折,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的主題,政治多極化的趨勢趨明顯,但天下仍不太平,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新的發展,西方敵對勢力正加緊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的戰略圖謀,滲透與反滲透,顛覆與反顛覆的鬥爭將是長期的複雜的,有時甚至是十分尖銳的;在經濟全球化日益加快的背景下,各國間以經濟、科技、文化、軍事實力和民族凝聚力為核心的綜合國力的競爭日趨激烈,西方發達國家正利用其經濟科技優勢,大力宣揚它們那一套政治主張、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在國內,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生活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變化,出現了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利益主體和就業方式的多樣化,這些變化給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値取向帶來了很大影響。這些充滿機遇和挑戰的國際和國內背景,向黨提出了一係列重大而又嚴肅的時代新課題;麵對新世紀,在我們這樣一個東方大國,怎樣抓住機遇,迎接挑戰,迎頭趕上時代湖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始終立於不敗之地?麵對前進道路上可能出現的各種困難和風險,怎樣以強大的綜合國力站穩腳跟、求得發展?麵對世界社會主義處於低潮的嚴峻現實,怎樣從中汲取經驗教訓,保持和增強社會主義的生命力、吸引力?麵對世界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怎樣牢固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麵對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實行“西化”、“分化”的政治圖謀,怎樣教育幹部、群眾不斷增強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的能力?江澤民同誌指出:“我們黨始終成為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實代表,我們黨就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永遠得到全國各族人民的衷心擁護,並帶領人民不斷前進”。這就從根本上回答了上述時代的新課題,也就是要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因為這些問題的解決,關鍵取決於我們黨。

回顧80年來時代的發展與中國共產黨的曆程,充分顯示了黨要肩負起自己的曆史使命,必須使黨的建設與時代的發展相適應。黨的建設能否與時代發展相適應,關係到黨能否保持先進性。能否製定和實現正確的綱領。任務和目標,能否解決麵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關係到黨的生死存亡和事業的興衰成敗。江澤民同誌提出的“三個代表”的思想,反映了時代發展的要求,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精神,“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麵對進入21世紀的形勢、任務,適應時代要求,我們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要牢固樹立我們黨代表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迸文化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思想觀念,更加自覺地投身於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

原載《中國特色社會權研究》200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