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主義建設的保證條件問題上,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有關建設社會主義的條件的原理,提出了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有相應的內外保證條件。鄧小平同誌總結中外社會主義建設曆史經驗的基礎上,全麵地闡明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外交等各方麵的保證條件,著重論述了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經濟建設與民主法製建設、經濟建設與黨的建設、經濟建設與國際環境等關係,為確保社會主義建設健康發展提供了保證依據。
在祖國統一問題上,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製”的科學構想,為祖國統一大業開辟了光輝的前景。在一個國家裏實行兩種不同的社會製度,這是馬克思經典作家從來沒有述過的問題,在國際共運史上也無先例。“一國兩製”規定會主義國家內部主體實行社會主義製度的前提下,允許局部實行資本製度,這是在新的曆史條件下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對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重大貢獻。
上述種種表明,鄧小平同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從哲學、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各個方麵全麵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最新成果。
三、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科學指南
馬克思說過:“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決定於理論滿足這個國家需要的程度”。鄧小平同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最適應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是中國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科學指南。
首先,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揭示了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反映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本規律,為正確地製定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提供了科學的根據,也為各條戰線、各項工作製定與執行具體的路線、方針、政策提供了基本的理論依據。這是因為,一方麵,這一理論的精神實質,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解放思想,實事求走自己的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所製定的路線、方針、政策,諸如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確定,“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分三步走的建設步驟、“一國兩製”等等,都體現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精神實質。另方麵,這一理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一切為了國家的發展、民族的振興、人民的幸福,正如鄧小平同誌所說:“我們有我們的責任,要對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負責,要發展經濟,使他們生活得更好”,“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的立足點”,“像我們這樣第三世界國家的發展中國家,沒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獨立,國家是立不起來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內容,處處體現著中華民民族崛起的執箸著追求,體現著對人民群眾首創精神、實踐經驗和利益要求的尊重,由此而製定的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都是把人民的利益、民族的振興、國家的興旺作為出發點和歸宿。
其次,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經過實踐檢驗的指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現代化事業取得勝利的強大思想武器。眾所周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鄧小平同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國結全國各族人民,努力奮鬥,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國防、外交等各個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經濟建設方麵,國民經濟、綜合國力、人民生活都上了一個大台階,我國一係到重要產品在總產量方麵走到了世界前列,糧食、棉花、煤炭、水泥的總產量居世界首位,鋼產量居世界第四位。隨著生產的發展,全國人民的溫飽問題已經基本解決,開始向小康過渡,少數地區已經實現小康,城鄉人民的吃、穿、用、住明顯改善,已從根本上扭轉了過去那種消費品長期嚴重匱乏的局麵。在改革開放方麵,已在城鄉開展了全麵改革,農村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的改革,城市實行了經濟體製改革、科技數育體製改革、政治體製改革等,特別是在經濟體製改革方麵,已作出了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決定,勾畫了在本世紀來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基本框架。同時,實行了全方位的開放,先是在沿海地區開放,繼在沿海建立四個經濟特區之後開放了沿海14個城市,又設立海南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開發區,然後又在內陸中心城市和中西部地區實行開放或建立開發區,形成了麵向世界包括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和所有周邊國家的對外開放的新局麵。隨著開放的擴大,不僅大量吸收了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文化和資金,而且促進了外貿的發展,進出口總額已達國民生產總値的1/3.在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主義民主與法製建設方麵也已取得了重大進展,科技、教育、文化、體育事業和思想理論建設均取得了顯著成績和重大成果,道德建設出現了新的可喜的變化;民主政治建設中人民代表大會製度和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均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和完善;法製建設日趨完備,十多年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常委會製定了一係列重要法律、法令和條例,國務院製定了一批行政法規,在國家政治生活、經濟生活、社會生活的基本的主要方麵,都已做到了有法可依。此外,按照“一國兩製”構想推進祖國統一大業取得了曆史性進展,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得到了發展;軍隊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有了新的進步,黨的建設得到了加強,黨的戰鬥力有新的提高;對外關係方麵也取得了重大成就,我國的國際影響不斷擴大、國際地位不斷提高,為現代化建設爭取到了有利的和平國際環境。
上述巨大成就的實踐充分證明,鄧小平同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所指引的道路,是一條發展中國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是中國走向繁榮富強、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自強之路,也是保障中國社會主義事業能經受風險、立於不敗之地的勝利之路。
再次,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保證,必須堅持一百年不動搖。“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在像中國這樣一個有近十二億人口的大國進行前無古人的全新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如果沒有統一的科學思想理論作指導,沒有在正確理論指導下製定的正確路線方針政策,要想取得勝利和成功是絕對不可能的。社會主義運動的曆史經驗證明,社會主義國家如果沒有形成和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本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正確理論和路線,沒有把經濟搞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快,那麼,社會主義製度就不能鞏固,甚至會亡黨亡國。我國十多年來,雖然也遇到過不少國內外的風波,但我們黨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冷靜觀察,沉著應付,毫不動搖地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和基本政策,排除右的和“左”的幹擾與影響,保證了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不斷前進。所以鄧小平同誌指出:“我們要向全世界說明,我們現在製定的這些方針、政策、戰略,誰也改變不了”,“因為實踐證明現在的政策是正確的,是行之有效的。人民生活確實好起來了,國家興旺發達起來了,國際信譽高起來了”,“改變現在的政策,國家要受損失,人民要受損失,人民不會讚成”。因此,一定“要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關鍵是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隻能是死路一條。基本路線管一百年,動搖不得”。
總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規論,是時代發展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科學指南,它與世界和中國的現實貼得很緊,有著非常強的針對性和現實性,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鄧小平同誌曾語重心長地指出:“我們搞社會主義才幾十年,還處在初級階段。鞏國和發展社會主義製度,還需要一個很長的曆史階段,需要我們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鬥,決不能掉以輕心。”我們一定要堅定不移地堅持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南,在實踐中探索和解決新問題、總結新經驗,不斷地豐富和發展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
原載《社會主義理念的新思想、新觀點、新發展》
1992年12月北京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