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蘇聯、東歐劇變以後,印共(馬)的力量和影響不但沒有削弱,相反還有所加強。主要原因在於印共(馬)一貫堅持獨立自主,堅持馬列主義但不搞教條主義,強調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必須與印度的實師情況相結合。印共(馬)確定的印度革命發展的道路是:通過製定正痛的政策、紮實的群眾工作和廣泛的左翼聯盟,爭取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通過民主選舉,逐步爭取在各邦執政,最後在中央政府上台執政。這自然是一條十分曲折而又漫長的道路。但是,印共(馬)在西孟加拉邦連續執政18年的事實,為這條道路的可行性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1977年以來,印共(馬)為首的左翼陣線在西孟邦3次邦議公選舉中獲得勝利,組成了以印技(馬)為主體的左翼陣線政府,蘇聯東歐劇變後在右翼勢力掀起的陣陣反共惡浪中,印共(馬)仍然在大選中獲得了壓倒性的勝利,繼續執政。該黨政治局委員喬蒂·巴蘇擔任該邦首席部長已達18年。其任職之長是印度獨立以來獨一無二的。1993年5月又舉行了村、地區和縣三級評議會選舉,印共(馬)為首的左翼陣線再度獲勝,贏得總議席的65.48%。今天的西孟邦經濟穩步上,升,政局持續穩定,社會秩序良好,這在印度各邦中是罕見的。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共產黨能夠在一個擁有6000萬人口的地方政府中連續執政18年,這在國際共運中也是史無前例的。
印共(馬)為首的邦政府何以長期贏得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主要原因是它堅持踏踏實實地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謀利益。左翼邦政府認真貫徹《農村土地最高限額法》,征收地主多餘的土地分配給無地農民,並切實保障佃農的佃耕權。還積極扶持農民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邦政府大力幫助中小企業改善經營,同時,采取措施吸引本國和國外資本來該邦投資辦廠,振興工業,卓有成效。在基層,領導人民建立真正的民主政權,讓廣大群眾參與管理,解決好各種社會問題。印共(馬)在西孟邦做出的良好成績,顯著地提高了該黨在國內的政治地位。目前,印共(馬)已在印度的西孟加拉、特裏普拉和喀拉拉三個邦取得了執政地位,黨員人數已由蘇東劇變前的46.5萬發展到63萬印度共產黨近幾年也有所進展。蘇聯東歐劇變後認真總結了自己的經驗教訓,強調蘇聯的垮台並不能否定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原理,確信隻有社會主義才能實現有利於人民的變革。印共堅持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與印度的實際相結合,探索一條有印度特點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目前,印共在人民院徹有13席,在西孟邦參加左翼陣線政府,與印共(馬)聯合執政。
近幾年,孟加拉國共產黨的國內政策也政較大的調整。以前,孟共確定的該黨當前任務是“進行以社會主義為目標的民族民主革命”。現在,從孟加拉國是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這個現實出發,孟共認為,該國還處於資本主義發展的低級盼段,治理貧窮是現階段的首要問題。因此,1991年10月召開的孟共五大規定;該黨當前的任務是:
“推動國家沿著民族、民主、發展和社會公正的道路前進。”主張建立各愛國民主力量參加的愛國民主陣線,想成愛國民主政府,為“戰勝貧窮”、“拯救孟加拉國這條正在下沉的船”而共同努力。目前,孟共倡導的左翼聯合已經取得一定的進展。
在非洲,社會主義運動同樣處於低潮。但南非共產黨異軍突起,在國家政治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自50年代以來,由於白人種族主義政權的殘酷鎮壓,南非共的組織機構受到嚴重破壞。黨被迫轉人地下,大批黨的幹部被迫流亡國外,繼續為民族解放事業進行艱苦卓絶的鬥爭。蘇聯東歐形勢發生劇變以後,南非共及時召開各種會議,統一全黨的思想認識,確信社會主義仍是代表人類迸步事業的主導力量,由資本主義走向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依然是人類社會前進的方向。1991年舉行的南非共八大重申該黨當前的任務是為實現民族民主革命的目標而奮鬥。大會拫據國內外形勢的巨大變化,修改了上次代表大會決定的通過武裝起義奪取政權的綱領,讚成通過談判實現民主變革。大會指出,南非和平進程的關鍵是實現權力轉歸人民,建立一個統一的、非種族主義的、沒有性別歧視的新南非。這是民族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務,同時也為將來向社會主義過渡,探索建設具有南非特點的社會主義準備條件。南非共主張在取消種族隔離後實行混合經濟,優先考慮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利益,保證公有經濟的發展,同時保留資本主義經濟成分的重要地位,南非共與非國大緊密合作,為推進南非的民主進程發揮了巨大的作用。1994年4月,南非舉行了這個國家有史以來的第一次多種族大選。
南非共以非國大候選人身分參加競選。選舉結果,非國大獲得62.5%
的選票,在議會中取得了絕對多數,非國大主席納爾遜·曼德拉被議會選為南非首任黑人總統,並組成了民族團結政府。南非共成為參政黨,在新南非內閣中南非共有兩名部長、三名副部長;在全國議會400名議員中,南非共占有53席。南非共本身也有了壯大,覺員人數由1991年的2萬人,增加到7.5萬人。
在拉丁美洲,蘇聯、東歐劇變使一些長期追隨蘇共的共產黨受到沉重的打擊。在“社會主義已經滅亡”的喧鬧聲中,拉美也有少數共產黨更名改姓或發生分裂。但大多數共產黨在經受了巨大衝擊後,克服了危機,穩住了陣腳,確信社會主義並沒有完結,一個沒有剝削、壓迫、貧窮的社會主義新世界,仍是拉關人民的希望所在。各囯黨總結驗教訓,得出一些共同的結論:(1)獨立自主地探索本國革命路。“要用自己的頭腦思考”本國的問題,別人的經驗再好也不能照抄。當前不存在革命形勢的情況下,要努力把爭取社會主義的鬥爭同維護國家主權、改善勞動人民生活的鬥爭結合起來,主要是提出一個與自由主義相對抗的發展綱領,努力做到既能使經濟有所發展,又能克服高失業率、通貨膨賬、社會秩序混亂等嚴重問題。(2)必須克服長期以來阻礙革命力量發展的宗派主義和排他主義,團結所有的民主、進步、愛國力量,建立包括各階層在內的廣泛統一戰線。1992年3月拉美各國共產黨基多會議指出,革命者並不都在共產黨內,統一戰線也不能隻限於共產黨和革命者,應該包括那些在一定時間內有類似主張的人士和社會主義力量。(3)加強黨的自身建設,認真做好群眾工作。拉美共產黨強調,堅持革命和社會主義方向,必須加強黨內教育,克服紀律鬆弛、組織渙散的毛病,振奮精神,加強國結。同時,深入實際,深入群眾,在爭取改善勞動者生活待週的鬥爭中,切實做好群眾工作,提高群眾的組織程度。
綜上所述,發展中國家的共產覺,在總結蘇聯、東歐劇變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正在推進社會主義運動使之開始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盡管前進的道路上還有很多的困難,還會有曲折,但是,隻要這些黨牢牢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並把它與時代特點和本國實際情況很好地結合起來,緊緊地依靠本國廣大群眾,就會在推動本國的發展和民主的事業中作出自己的貢獻,為走向社會主義準備必要的條件。
五、社會主義國家改革傳統體製的革命正在闊步前進
蘇聯、東歐劇變,一批社會主義國家改變了顏色。西方敵對勢力一度興高采烈,大談多米諾效應,認為所有前社會主義國家都要一個接著一個地垮台。然而,幾年來的事實無情地粉碎了這些人的迷夢。越南、古巴等社會主義國家,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改革高度集中的傳統體製,綜合國力正在穩步提高,人民生活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顯示出社會主義正在獲得奮發向上的新的生命力(關於中國堅持改革開放,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和意義,將在下一節專門論述)。
(一)改革的基本情況
越南共產黨1986年六大上決定了調整經濟結構、改革經濟管理體製的方針。1988年開始全麵貫徹。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對越南造成了巨大衝擊,外援基本中止,外貿大幅度下降,經濟形勢十分嚴峻。但是,由於越南采取了一係列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措施,到1992年就基本上渡過了蘇聯、東歐劇變帶來的困難,經濟形勢明顯好轉,開始步人正常發展的軌道。經過黨的七大、八大,規定和實施了革新路線,取得了巨大成就。1991—1995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2%,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顯提高。
老撾人民革命黨1986年召開的四大提出對現行經濟管理體製進行全麵的改革。會議決定,堅決取消集中、官僚和行政補貼式的經濟管理體製,建立社會主義經濟核算製。同時,確定今後一個時期的任務是“集中力量進行經濟建設”。會後,有關經濟改革的法律、法規相繼出台。1988年經濟改革全麵鋪開。農業方麵,改革集體生產的合作社為家庭承包;工業方麵,取消高度集權的統包式管理體製,擴大企業自主權,改革平均主義的分配製度;改革財政金融製度,把國家財政與企業的生產經營分開,實行預算分級管理。同時,積極刨造條件吸收外資,擴大對外開放。改革總的目標是:建立由多種所有製形式和經營形式組成的多層次的商品經濟結構。
蘇聯、東歐劇變對古巴的衝擊可以說比任何國家都大得多。加之美國采取“以壓促變”的戰略,強化經濟封鎖,是社會主義的古巴麵臨著建國以來最嚴重的生存危機。食品、能源、原材料奇缺,生產銳減,出口劇降,國民經濟連年負增長,瀕於崩潰的邊緣。古巴進入了“和平時代的特殊時期”。1992年7月古巴人民政權全國代表大會修改古巴憲法,正式確立了進行政治、經濟改革的基本思路。具體措施是:放棄國營經濟壟新市場的做法,允許個體和私人企業開業;改革以國營農場為主體的農業生產體製,推廣農業工人自願參加、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合作生產聯合體;改革過分集中的工業管理體製,擴大企業的自主權,大力引進物質獎勵製度。近幾年來,古巴的改革開放已取得了明顯成效:國內生產總値從1994年起已逐年增長,農業生產得到提高,人民生活有了改善,對外關係有了發展,已與156個國家有外交關係,黨的威信也有了進一步提高,黨員人數由1989年的59萬多增加到現在的70多萬。
在朝鮮,近幾年也開始調整產業結構,重視發展農業、輕工業和對外貿易,豐富人民群眾的食品和日用消費品,克服過分重視發展重工業的缺點。同時,朝鮮政府還頒布了《外國人投資法》、《外國獨資企業法》,鼓勵外商投資辦企業。此外,還規定外國投資者可以在朝租用必要的土地,租期最長可達50年。當然,朝鮮還沒有正式提出改革。
(二)當前社會主義國家改革的特點
一是強調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社會主義國家普遍認為,蘇聯、東歐原社會主義國家的悲劇,決不是由於改革造成的,而是由於不改革或改革走偏了方向。因此,這些國家的改革強調堅持社會主義方向。例如,1989年越共六屆六中全會,聯係蘇聯、東歐演變的教訓,碗定了深化改革必須遵循的五項基本原則。即:堅持社會主義,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堅持無產階級專政,堅持越共的領導和建設社會民主,堅持愛國主義和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相結合。1991年越共七大通過的文件重申社會主義道路是越南唯一正確的選擇,越共的領導是權力屬於人民的根本保證。強調改革不是改變社會主義方向,而是“尋找適合發展的社會主義模式”。此後,越共中央堅決把主張放棄社會主義方向、鼓吹實行西方式多黨製的領導人撤職,有的還被開除黨籍。古巴共產黨更是強調社會主義與國家的獨立密切相連。麵對極其嚴峻的形勢,卡斯特羅斬釘截鐵地指出:“我們的革命既不會被出賣,也不會投降”。古巴采取的所有靈話措施,都是為了“拯救祖國,拯救革命,拯救社會主義成果”。
二是徹底改革僵化的經濟體製。如越南的經濟體製改革,不是在傳統體製內修修補補或僅僅進行某些調整,而是建立在國家管理下按照市場機製運行的、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商品經濟體製。目前,越南已基本建立起國營經濟、集體經濟、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私人開業並雇傭工人)、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公私合營,與外商合資、合作企業)5種經濟成分並存的經濟結構。1993年7月,越南國會就農村土地使用權作出重大決策,將國有耕地半商品化。在農民使用土地的50年內,有轉讓、交換、祖賃、繼承的自主決定權。越南還規定國營企業實行完全自負盈虧的經濟核算製,對經營不善的虧損企業實行強行淘汰,並著手對部分國營企業實行股份製改造。這些重大舉措,充分顯示了越南經濟改革的深度。
老撾的改革明確宣布:徹底拋棄高度集中的行政補貼式的舊的管理體製,建立在國家宏觀調控下的市場經濟體製。
古巴的改革雖然剛剛起步,許多做認似乎足應總性的措施,僅僅是為了渡過當前的危機。但是,1993年9月古巴政府發布命令,允許在100多個行業建立並發展個體私營企業,標誌者這個國家向著建立多種所有製混合經濟邁出了具有開拓性的一步,實際上打破了國家對生產、銷售和就業領域的壟斷。古巴正在積極探索符合本國特點的管理體製。
第三個特點是特別重視對外開放。1987年越南頒布了《外國人在越南投資法》,大力吸引外資進人越南。此後幾年,先後進行了3次修改,使之成了亞洲所有發展中國。家中條件最優惠的《外資法》,並陸續發布了70多個涉外法規,增強了越南投資環境的透明度。到1993年,越南共批準外資項目724個,合同總金額達63.2億美元。外商投資規模也越來越大,有的達到數千萬甚至上億美元。外資企業聘用2.5萬名越南雇員,上繳利稅數百億越南盾。越南還借鑒有關國家的經驗,在河內、海防、胡誌明市等城市建立了15個出口加工區和經濟開發區。
老撾也在1988年頒布了《外資法》,並允許外國銀行在老設分支機構。到1993年初,已有24個國家的外商在該國投資201個項目,總金額達3.6億美元。在老撾注冊的外商進出口公司已達108家。
古巴把對外開放和吸引外資作為經濟改革的首要舉措。他們提出“向世界開放,與所有的人作生意”的口號。1990年首先開放了旅遊業,收到了良好的經濟效益。1992年旅遊外彙收人突破4億美元。1993年接待旅遊者達60萬人,外彙收人達7億美元。此後,吸收外資的範圍日益擴大。外商投資擴展到鎳礦提煉、石油和天然氣開采加工以及醫藥、生物科學領域。到1993年進人古巴的外國公司已有40多個國家的413家,與古巴合資經營或合作生產的達99家。1993年,古巴義公布了在沿海11個地區勘探開釆石油、天然氣的指標計劃,引起了許多國家的極大興趣。
(三)改革開放的成就引起世人注目
近幾年來,凡是認真實行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國家,國民控濟部獲得了明顯的發展和良好前效益。事實再次證明,在社會主義製度下,隻要堅待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就有可能獲得比資本主義更快的發展速度,逐步縮小同發達國家的經濟差距。最後,經過一個相當長時期的努力,趕上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越南由於堅定地實行改革開放,很快地擺脫了蘇聯、東歐劇變帶來的困難,步入正常的發展軌道。1991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2%,1992年增長5.3%。工業生產比1991年增長15%,1993年又比上一年增長11%。農業生產1992年比1991年增長4.4%,糧食總產量達到2400萬噸,出口大米200萬噸,居世界第3位;1993年糧食產量和大米出口又創曆史最高記錄。通貨膨脹也基本得到抑製。1990年和1991年越南通脹率近70%,1992年降到15%,1993年又降至6%。由於原油和大米出口增加,1992年對外貿易首次出現順差。經濟發展,物價平穩,人民生活得到明顯的改善。
古巴的改革開放雖然剛剛起步,但已經采取的措施,使古巴正在向世界經濟體係靠攏,使一些經濟部門呈現出恢複發展的勢頭。
原載《蘇聯興亡和社會主義前景》1999年1月新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