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希特勒上台後法西斯勢力日益猖獗,並在許多國家相繼得勢,全人類麵臨法西斯奴役的現實危險,以及由此產生的階級關係的變化,迫使兩個國際必須改變待相互關係的態度。
1934年10月4日,西班牙工人爆發反對法西斯獨拔政權的武裝起義後,共產國際於10月10日發表申明,號召全世界工人支持這場鬥爭,同時建議社會主義工人國際就支持西班牙起義采取聯合行動問題舉行談判。接著加香和多列士以共產國際執委會的名義,致函社會主義工人國際書記阿德勒,希望舉行談判。社會主義工入國際接受了這一建議。10月15日,社會主義工人國際主席王德威爾德和書記阿德勒在布魯塞爾與加香、多列士會談。這是12年來兩個國際的第一次直接接會晤中,由於對兩個國際之間締結全麵合作的協定還是在個別具體問題上采取聯合行動問題意見不一致而陷入僵局,但會陪最後簽署了雙方同意的備忘錄,表示了各自的意向。會後,社會主義工人國際執委會舉行了專門會議,認為在當前條件下,兩個國際間不可能達成一個聯合行動的總協定。但執委會決定撤銷其先前反對同共產覺在民族國家內聯合行動的指示,認為各成員黨有權決定在國內接受還是拒絕同共產黨聯合行動。
1935年7月,共產國際七大根據變化了的形勢,總結了過去統一戰線問題上的經驗教訓,糾正了統一戰線工作中存在的“左”傾關門主義和宗派主義錯誤,製定了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新方針,對社會主義工人國際和各國社會民主黨采取了積極主動的爭取聯合的態度。同年9月25日,共產國際執委會致信社會主義工人國際書記處,正式向他們提出建立無產階級國際統一行動的建議,並決定派加香、多列士、波立特等人前往協商共同反對法西斯戰爭販子、拯救世界和平的統一行動。10月7日,共產國際領導人季米特洛夫以共產國際執委會的名義發表《打倒戰爭》宣言,再次呼籲社會主義工人國際就一切工人組織實行反對法西斯戰爭罪魁統一行動問題舉行會議。10月16日,共產國際執委會又發表《爭取世界無產階級行動的統一》聲明,要求各國共產覺人加倍努力,同社會主義工人國際隊伍中一切擁護統一戰線的人建立密切合作,以便共同進行反對法西斯、反對帝國主義戰爭和資本進攻的鬥爭。
共產國際關於建立國際統一行動的一係列建議,獲得了社會民主黨內許多黨員的支持,他們紛紛以寫信和發表聲明的方式,敦促社會主義工人國際執委會接受共產國際的建議。但是,社會主義工人國際領導人拒不接受共產國際的建議和廣大社會民主黨員的要求。他們不是強調雙方的共同利益,以存在的共同性為聯合的出發點,而是突出強調雙方的分歧,意識形態上的歧異,尤其是強調在工人階級奪取政權的道路、民主與無產玢級政覺的本質等方麵的對立。因之,兩個國際間雖不斷地有所接觸,互通信息,交換意見,但始終未能達成統一行動的協議。
社會主義工人國際領導人的頑固態度,激起了愈來愈多的社會民主黨員的不滿,也引起了社會主義工人國際執委會內部的意見分歧。社會主義工人國際日益麵臨危機,愈來愈難以發揮作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故全麵爆發的情況下,被迫停止了活動。
共產國際與社會主義工人國際長時期的矛盾對立是有著深刻的社會曆史原因和綱領原則的分歧:
首先,兩個國際創立的基礎不同。
共產國際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十月革命後國際工人運動和世界革命運動進一步發展和高漲的形勢下建立的,是長時期內革命派同伯恩斯坦,考茨基機會主義鬥爭的產物,是作為對第二國際徹底否定的對立物而問世的,它必然要表現為十月革命的捍衛者、世界革命的領導者、機會主義的不可調和的反對者。它決不願意,也決不會允許在國際工人運動中有其他領導者和領導中心存在。
社會主義工人國際是在國際工人運動和世界革命運動由高潮走向低潮的時期建立的,它受到伯恩斯坦、考茨基機會主義的深刻影響,是第二國際的延續。它在國際工人運動的舞台上,力爭使自己重新恢複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那樣在工人運動中所具有的權威和影響。
所以,兩個國際先天的水火不容的基礎就決定了它們盡管在一定條件、一定形勢下都表示要實現國際工人運動的國結聯合和采取統一行動,但實際上都是希望一方取代另一方,使對方統一於自己一方,各自力爭在國際工人運動統天下。因之,他們相互之間就不能不長期處於對抗和對立之中。
其次,兩個國際領原則不同。
共產國際是以布爾什維主義為指導思想,以共產主義製度代替資本主義度作為自己奮鬥的目標。為了實現這一奮鬥目標,共產國際認為無產階級在政治方麵要用暴力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打碎資產階級的國家機器,建立新型的、蘇維埃式的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在經濟方麵是要剝奪資產階級對生產資料的占有製,把大工業、商業、運輸業、銀行、房產等收歸無產階級國家所有。它號召世界各國無產者“在工人蘇維埃的旗幟下,在奪取政權和實行無產階級專政的革命鬥爭的旗幟下,在第三國際的旗幟下聯合起來!”
社會主義工人國際是以民主社會主義為指導思想,它宣稱認識到“工人階級解放的目標在於以社會主義生產方式代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工人階級解放的手段在於體現為政治行動和經濟行動的階級鬥爭”。它的具體行動綱領是謀求在資本主義製度範圍內,通過社會改良以提高工人階級的物質地位和文化地位,通過政治改革以擴大民主,通過國際性改革以確保和平。它反對暴力革命,主張用和平進化的議會民主方法爭取工人階級掌握政權;它反對用無產階級專政代替資產階級專政,而是致力於通過民主機構變資本主義製度為社會主義製度。
第三,兩個國際的活動方式和組織原則不同,也是兩個國際矛盾對立的重要原因。
共產國際實行高度統一、嚴格集中製的組織原則,它以嚴格的組織紀律規定了共產國際的活動準則和加人共產國際的條件。它是世界性的共產黨組織,各國共產黨是它的一個支部,各國共產黨必須嚴格執行共產國際的決議、服從共產國際的統一領導。共產國際直接指導各國黨又是以聯共(布)黨為核心和基礎,聯共黨的方針、政策、理論和實踐直接影響著共產國際的活動內容和方式。這樣的活動方式和組織原則直接影響到其他工人階級組織和政黨對共產國際的態度。
社會主義工人國際的活動方式和組織原則,基本上仿效第二國際。它是各社會主義政黨的鬆散的聯合會,加入社會主義工人國際的各黨有權獨立地處理自已的內外政策,它對所屬各黨沒有強製性的約朿力。它的主要活動是通過幾年一度召開各國社會主義政黨和工人組織的代表大會,交流經驗,互通情報,討論共同關心的國際問題和爭策略。擬定指導各國工人運動的決議。它對產生國際活動方式和組織特點有著強烈的反感情緒,每當商談有關在組織上采取聯合行動問題時就有很大的抵觸和疑慮。它同共產國際經常在組織問題上發生互相攻擊。
共產國際與社會主義工人國際的矛盾對立,造成了國際工人運動長期處於內耗和分裂狀態,削弱了工人階級國結戰鬥的力量,影響了各國革命的進程,以致未能有力地製止法西斯勢力的滋長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戰後資本主義各國共產黨和社會民主黨的矛盾鬥爭,社會民主黨和社會黨國際對社會主義國家的態度,同兩個國際並存時期的矛盾鬥爭也有著直接的關係。不難看出,回顧上述兩個國際的關係,總結其經驗教訓,對於正確地認識和處理共產黨同社會民主黨的關係,發展國際工人運動,維護世界和平等,都是有積極意義的。
原載《共產國際的經驗教訓》1989年5月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