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開創一份事業,而你身邊的好朋友正好也有相同的想法,這時,你們是否會一拍即合呢?
好朋友的誘惑在於朋友之間的那種心心相通,在於“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在於“兩肋插刀”的氣魄。有這麼多誘人的東西擺在麵前,仿佛隻要有了好朋友,一切問題就解決了。好朋友可能是同學、戰友、打小一起和泥長大的玩伴。互相之間沒有厲害衝突,可以隨心所欲地說東道西,聊天喝酒。更難得的是好朋友彼此知根知底,沒有麵對陌生人的種種不便。
正因為如此,一般人在開創或拓展自己的事業時,總是想找好朋友一起做。
按理說,當你和好朋友走到了一起,為了共同的事業一起努力,大家一起賺錢,這是一樁好事。但這裏麵有一個誰領導誰的問題。兄弟之間還可以有一個大哥,但好朋友之間就難分彼此了,平時覺得意氣相投,直來直去慣了,可工作就不能這樣了。總得有個人說話更有分量一些,但一個人一個想法,一個人一套思路,憋在心裏,日久天長就會產生摩擦,產生隔閡,最後好說好散還好,就怕弄得錢沒賺到,反倒丟了朋友。
讓朋友們甘於平庸,千萬不能指望有什麼奇跡發生。但是,假如你非要與朋友共事,並且堅信不會造成任何有損於友誼的不良後果,那也可以,但你必須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去承受失敗。說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比如桃園三結義的劉、關、張,友誼可謂轟轟烈烈,千古流芳,但他們共事的結果是什麼呢?一事無成而已。這裏麵更可怕的潛台詞是劉備太倚重兩個兄弟,結果諸葛亮對關、張二位就縱容了,關羽在華容道放了曹操,按軍紀關羽該斬,但看在劉備的麵子上,這事連提也不能提了,耽誤多大的事。
一個人有好朋友多半是為了更好地生存,更好地成就一番事業。而古今中外能夠有所作為的人恰恰是那些不指望朋友的人,同樣是三國,曹操一代奸雄,秉性多疑,沒有一個朋友,但偏偏是他打下基業,別人隻能望其項背,自歎弗如。結論是:好朋友並不意味好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