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因此也就沒有性格完全相同的兩個人。每個人的性格都會有所不同,正是這種個性的差別,才使一個人有別於其他人,才會演繹不同的人生。
我們在與別人打交道時首先就要了解對方的性格,以便對症下藥,對於不同性格的人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此才能把事辦對、辦好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辦事的學問非常深奧。試問,你不會辦事,怎麼可能成事?當然,辦事首先要充分了解你麵前的人的性格。
對一些特殊人物,比如十分聰穎的人或十分虛偽高傲的人,要想能操縱他、製服他,首先就要了解他的性格,以此找到突破口。
勃倫狄斯曾向我們講過芝加哥巨商費爾特測驗他的情形:
為了找到一份稱心如意的工作,年輕的勃倫狄斯向費爾特自薦。費爾特有一種習慣,就是對所有求職自薦的人都親自接待,一一洽談。
後來勃倫狄斯驚訝地說:“我從未見過像費爾特這樣細心的人,他問出的那些細小的問題簡直令人難以置信。費爾特知道我曾在家鄉的小鎮當過騾夫,於是他連我飼養過的騾子的名字也細細過問。”
費爾特如此細心地去品評、洞察他人,主要是要了解他所雇用的人的特點。正如他本人所說:“如果我不親自去品評、了解、認識他的性格、特點及能力,我能把什麼事情交給他做呢?我又怎樣去借助他們為我的公司效力呢?”
大凡偉人或名人,都常使用許多很巧妙的方法,去考察、了解別人的性情和能力。
在此我們所要了解的是領袖人物究竟憑借著什麼對他人做出正確的判斷?換句話說,他獲取於人的,究竟是些什麼?
不少有能力的人,常懷有一種神秘而高深莫測的技術,以品評他人的性情、了解他人的特點、掌握他人的苦樂和嗜好。這種技術,在一般人看來很玄妙,其實也很平常。偉人或一般的精明強幹的人,隻不過對別人常常忽略的細節,都非常留心與注意罷了。而事後他們所依據的,便是人們性情中表現出的這人過去做過什麼,現在在做什麼,將來會做什麼,以便采取相應的對策,製勝於他人。
總而言之,他們要把他人在一定環境之下的行為細心地歸納、總結並得出結論。這種對細微之處的特別留神,用心的良苦,是常人難以做到或者不願去做的。
當我們觀察一個人時,應當留心:他全神關注的是什麼?他常常忽略的是什麼?他喜怒憂愁的是什麼?什麼事情能使他震驚?他驕縱或發脾氣又是為了什麼?倘若我們能將他人上述的這些特點發現總結歸納出來,我們就能了解、掌握或操縱這個人,明了在某種環境之下,這個人可能會產生怎樣的想法和行動。
比如說,某人麵對困難,他害怕嗎?他會戰勝它嗎?他想把責任推在別人身上嗎?他的名譽觀念會讓他勇於承擔責任並想方設法來保護與此事有關的旁人嗎?所以,這人究竟如何去做,我們一下子是很難斷定的。但是,如果我們事先對此人就有所觀察和了解,至少可以在對他以往的情況有所了解之下,根據他所經曆的或者幹過的事情尋找線索,找出他對此類問題的可能反應。
一般的人都有某種程度上的相似之處,他的動作、表情以及情感已形成某種特殊場合下的固定習慣,這些習慣還可能是控製他的為人的條件。這些習慣可以說是一個人的特性,而這種特性常常包含在他的動作、姿勢、變化的麵部表情以及語言與聲調裏。有的時候人們雖然極力掩飾自己,但他們常在不知不覺中把真正的情感流露出來。
我們曾見到過一個人,每當他要發脾氣時,總是張口打嗬欠,或者假裝打嗬欠,而旁人一見他這個樣子便大笑或微笑起來,因為人家早已知道他要發脾氣了。還有些人,每逢煩悶或不順心時,總喜歡將手放在衣袋裏,旁人一見此情景,便知道了他此刻的心境,也避免與他做更多的談話,以免他煩中生煩。
還有些聰明的人,常常將他的天性和情感藏而不露,可是有時候當他們自己還未意識到的時候,早已被細心的觀察者看得一清二楚了。人們也從中找到了突破口。
現實的社會生活具有複雜性、矛盾性同時也折射出人的性格的複雜性與矛盾性,這就要求我們在人際交往中,一定要努力揣摩、了解對方的性格,以便有的放矢,真正做到知彼知己,百戰百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