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畫流傳的坎坷傳奇(1 / 2)

《富春山居圖》經曆眾多藏家之手,幾乎每位藏家都有一段傳奇。是誰讓這幅名畫險些葬身火海,讓它一分為二?《富春山居圖》最終被分為《剩山圖》與《無用師卷》兩部分,它們各自輾轉流離。最終被一灣淺淺的海水分隔。兩幅畫卷隔海相望,與海峽兩岸的中國人承擔著同樣的痛,一起盼望著團圓的那一天。

曆經劫火《富春圖》一分為二

明朝時,《富春山居圖》幾經輾轉為吳洪裕所得。這幅畫伴隨吳洪裕經曆過戰亂而未損毀。但在他臨終時,卻做出了驚人的決定:燒!

《無用師卷》經曆真假風波

1745年,《富春山居圖》被征入宮,乾隆帝得此珍寶愛不釋手,在長卷上賦詩題詞加蓋玉璽,可是第二年,《無用師卷》真跡被送到了他的手中。

《剩山圖》重現人間

《剩山圖》自1669年為清初收藏家王廷賓重金購得,便長期湮沒無聞。兩百年後,它又因機緣巧合來到書畫鑒定家吳湖帆麵前……

各安其所《富春圖》從此天涯相望

1933年,日軍攻占山海關,故宮文物開始轉移。《無用師卷》隨近百萬故宮文物輾轉來到台灣。而《剩山圖》則得以入藏浙博,自此兩幅畫天涯相望。

團圓:傳世名畫的合璧之夢

全國政協委員何水法在今年“兩會”上提議讓“分居”海峽兩岸的《富春山居圖》回歸故裏合璧展示。3月14日,溫家寶總理在與台灣記者交流時也提到了《富春山居圖》。一句“畫是如此,人何以堪”,聞者無不動情。分隔兩岸的《富春山居圖》承載了國人太多的離愁別緒,人們盼望著團圓。為此,人們不懈地努力著。

富春圖團圓二十年一路波折

《富春山居圖》承載了太多悲歡離合。事實上,推動兩幅名畫合璧的努力從來沒有停止過,隻是由於各種原因,這個願望一直未能實現。

富春山居圖合璧待有時

“畫是如此,人何以堪”。兩岸有識之士一直在為富春山居圖的合璧努力著,富春山居圖正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合璧,人們也期待著他們真正團圓的那天。

元朝至正七年,七十九歲的黃公望和師弟無用一起從鬆江來到浙江富陽。黃公望很快被“無處不畫圖”的富春山水吸引住了,於是便不想再四處雲遊,而是想住下來描繪富春江的美麗景色。無用雖然也酷愛書畫,但他不擅繪畫,於是獨自雲遊去了。

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

這天中午,黃公望來到富陽城東麵的鸛山磯頭,在富春江邊的一塊礁石上坐下來,然後從皮袋中拿出紙筆,對著江岸開始作畫。他正陶醉在秀麗景色中,突然背後被人猛地推了一把,黃公望毫無防備,一下掉入江中。

這時,那人發現驛道上遠遠有人走來,慌忙逃走了。是誰想把這風燭殘年的老人置於死地?這還得從頭說起。

四十五歲那年,黃公望來到大都(今北京)都察院,成為一名書吏,參與江南經辦有關田糧征收事宜。他的上司張閭,官居江浙行省平章政事的高位,又是經理江南田糧的主官。因貪汙舞弊掠奪田產而逼死了九條人命,張閭被抓,黃公望也受到牽連。在獄中,他供述了張閭貪汙的一樁樁罪行,使張閭受到嚴懲。黃公望出獄時已年過半百,他心灰意冷,絕了仕途之望,寄情於山水,成了一名清修的道士,專心從事山水畫創作。

因黃公望揭露了張閭的罪狀,張閭的親屬懷恨在心,一直想對他進行報複。

後來,張閭的外甥汪其達得知了黃公望的去向,便一路追蹤而來。因為無用師弟一直不離左右,汪其達無從下手,隻得等候時機。如今無用離去,汪其達見黃公望獨自在江邊作畫,就下了毒手。

也該黃公望命大,一個叫何樹平的樵夫,在回家的路上遠遠看到有人被推下江去,便飛跑過去,連衣服也顧不得脫便跳入水中,一個猛子把黃公望救了起來。看他昏迷不醒,就把他攔腰抱起,頭朝下拍著背部。

不一會兒,黃公望把肚裏的水全都吐出,清醒了過來,在磯石上休息了一會兒就沒事了。黃公望估摸害他的人肯定是張閭的親屬,就把實情對何樹平說了。

何樹平想,那人如果知道黃公望還活在世上,肯定不會罷休,於是直截了當地說:“伯父,我家住在江邊的山上,離縣城不遠,但非常隱蔽,您和我一起回去吧。”

黃公望想想,點了點頭,站起身跟著何樹平踏上了沿江而下通往杭州的驛道。走了不到十裏路,來到一個叫廟山塢的山溝裏。他們登上右邊的一道山梁,眼前出現了一片凸起的平地,住著七八戶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