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找到自己的路
去年國慶節的一天,鄉下的小學老師在於千裏之外焦慮萬分地向我求援――讓我這位如今在高校教書的得意門生,好好勸說勸說她那放棄了名牌大學博士研究生的學業,著了魔似的去外企做推銷的兒子,勸他趕緊回到課堂上去。
我嘴上一邊安慰著老師,心裏一邊歎息著――現在的年輕人真不知道心裏都想些什麼,做事怎麼能那樣草率?怎麼能隨隨便便地就放棄了多少人孜孜以求的讀博士的機會,甘願去做一個出苦力的推銷員?若是僅僅為著眼前的一點兒經濟利益,那簡直就太短視了。
坐在大學運動場的看台上,我精心準備的一大堆邏輯嚴謹的理由和具體生動的實例尚未出口,老師的兒子便一臉堅毅地告訴我:“老師,你不用勸我,我的決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你還年輕,以後的路……”我想說以我和他父親多年的經驗,還是穩妥一些,等拿到博士學位後,再去做他喜歡的工作會更好一些。
“是的,正因為我現在還年輕,才更應該選準自己的路。不能再像過去那樣按著別人設計的讀書、考研、考博……一路盲從著走下去了,我的人生之路要自己主動地去走,不僅要用雙腳去走,還要用自己的大腦去走,而不是毫無主見地讓別人牽著被動地往前挪動。而且,我發現沿著自己選定的道路往前走,我渾身都充滿了激情和力量,我相信成功會在前方等著我;縱然失敗了,我也充分享受了追求與奮鬥的快樂,也會無悔無怨的。”年輕人以一種命運在握的堅定與從容,向我解釋著自己不可動搖的選擇。
“也許你的選擇沒有錯,但一定要謹慎行事。”我本想要說服他的,反倒被他說服了。
“謝謝老師的提醒,做事謹慎固然重要,但必要的果決更為重要,以往我就是因為總是瞻前顧後地思慮過多而錯過了許多難得的時機。”年輕人顯然已真正成熟得要讓我輩自慚形穢了。
在與老師的兒子對話後的好幾天裏,我細細地檢視了一下自己和周圍一些人的生活,我不無驚訝地發現:我們很多人所走的路,其實都並非是自己選定的道路,大都是受了他人觀念或意見的影響,雖然走得比較穩當,比較順利,也不乏成功,但終究不是發自內心的選擇,因缺乏挑戰的磨礪,缺乏激情的推動,到後來多是被機械地裹挾著前行,甚至陷入無端的盲動之中,不知不覺地失去了本應該朝氣蓬勃的自我。
今天國慶節,大半輩子沒有走出偏遠山村的我的小學老師,托兒子的福,遊覽了南方六省市的美景。歸途中,她特意在哈爾濱做短暫停留,向我講訴起她兒子這一年來在事業上創造的不可思議的奇跡時,我的老師滿臉的自豪一覽無餘。
“多虧當初他有主見,沒有聽我們那自以為是的意見啊!” 我不禁由衷地慨歎道。
“是啊,孩子說得對,最重要的是選準自己的路。”老師和我一樣讓年輕人給補上了生動的一課。
很多的時候,我們許多人往往懶於動腦,疏於思考,喜歡抄襲別人的已有的成功之路,喜歡為別人設計一些自以為是最正確的人生之路,但很少捫心自問:那些道路是否是最適合自己的?是否是別人最願意走的?隻是想當然地、盲目地隨著某些世俗的觀念或潮流,讓人亦步亦趨地往前走著,勞心勞力地奔波忙碌著,失去了很多的樂趣,甚至完全迷失了自我,還渾然不知。
如是,且讓我們每個人都大聲地提醒自己――將目光投向自己心靈選定的前方,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道路,堅定而執著地走下去,那樣的人生才是真正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