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的大軍,仍是他的楚軍老底子,加上湘軍劉鬆山部,以及淮軍劉銘傳一部,雲集在肅州(今酒泉)至哈密一線。楚軍人不多,總計馬步七十營,步營每營連營官到火工等雜役,一共六百八十八人,馬營從營官到馬夫,總計五百八十八人。一共五萬多人,加上劉鬆山一部,劉銘傳一部,一共八萬餘人,經過這幾年陸續剿滅回亂,如董福祥,幾個姓馬的回部降營,一共八九萬人,號稱二十萬大軍。
哈密本地的*,與浩罕國並不相和,哈密本地乃是回王邁哈模特的世守之業,與西方,北方的各回部都保持著一定得距離,康熙年間葛爾丹叛亂,當時的回王額貝杜拉站隊正確,葛爾丹蕩平之後,接受了清政府紮薩克汗的封號,所以一向以來,都是親內地清政府的,此時以哈密一城為基地,左近已經駐紮了六萬餘人的大軍,由劉錦棠統帶,並在西北方七十裏的巴裏坤,設立了糧庫大營,分兵據守,主力前出至巴裏坤以西的一碗泉,三間房等古鎮一線,預定的初期目標就是一接到旨意,這一路人馬在三天之內,務必要對兩百裏開外的烏魯木齊東麵的兩座屏障之一的古城,形成完全控製,並在五天之內,奪下城池。
另一路以全騎兵構成的奇兵,則由傳奇名將張曜統領,兩萬四千騎自肅州出玉門關,經烏裏雅蘇台將軍轄境,經拜山,哈布山山口,自羊圈灣進入新疆,向南直插古城後路,過城而不打,對東路的步兵形成聲援之勢,並形成疑陣斷敵西逃之路,爾後大部主力經短暫休整之後,奔襲南下,打擊從南麵烏魯木齊東南方屏障吐魯番城北援古城的援軍。古城距吐魯番隻有一百二十裏旱路,一馬平川,極其利於大部騎兵運動奔襲。如果吐魯番派出援軍,就在半路截擊,形成主力決戰的態勢。而吐魯番沒有援軍的話,則分兵圍城,大部休息,準備向北運動,截擊可能會有的從烏魯木齊而來的敵方援軍。
張曜年輕時候乃是浪蕩子出身,在蘇南老家混的人見人厭,自己也覺得沒意思了,於是投奔他在河南當知縣的姑父,到了河南之後,其實仍舊是老樣子青皮混混,沒有人瞧得起他,隻是礙著縣太爺的麵子,遠遠地躲開罷了。忽而有一天撚子進入河南,縣城危急之際,張曜組織青壯三百餘人,半夜裏出城打撚營,抱著一股不死即生的信念,居然打開了一片局麵,半夜裏撚子分不清情形,被三百來號人追的雞飛狗跳,恰好僧格林沁馬隊趕到馳援,見到這副情景著實是嚇了一跳,向來隻有官軍被撚子追的雞飛狗跳的,沒想到居然在這小縣城外頭,會遇上這等情形,於是張曜便被僧格林沁看中,爾後飛黃騰達,到如今已經是左宗棠帳下一大臂助。此人性情很有韓信的意思,知恥後勇之後,奮發不已,此番帶領大部騎兵長途奔襲,正對了他的脾性。
這兩路人馬都是牽製阿古柏重兵屯駐的門戶重地,作為“以陣合”的策略。而“以奇勝”方麵,則就要靠從天津拉來的七門三吋開花大炮,和六十多門一吋行營炮。原先左宗棠自行采買的大小火炮,全部留給劉錦棠部強攻古城。而新運到的炮隊,用金順做統領,精選了一萬餘人的精兵,帶了火炮,在大部運動的掩護之下,用哈密回王的向導帶路,抄小道,繞過古城和吐魯番的屏障,徑直運動到烏魯木齊外圍一線,一旦烏魯木齊出援東線,兵力空虛。東麵的張耀部與敵形成主力決戰時,則順勢攻城,三吋的開花大炮,轟塌烏魯木齊的城牆,幾乎不費吹灰之力。
而此時的阿古柏總兵力五萬餘人,古城兵力由白彥虎,馬人得等自甘肅投奔而來的熟回統帶本部八千多人據守,這算是個讓非心腹當炮灰的意思。而吐魯番則是南疆門戶,身後就是南疆各重要據點:喀什噶爾,庫車,阿克蘇,英吉沙兒……一連串的就像葡萄一般,兵力少,一旦吐魯番失守,身後的大片,就完全沒有憑依了。所以在吐魯番,阿古柏放了近兩萬人,由庫車和卓哈金可汗(HakinKhanTorah)率領南疆本部回兵鎮守。剩下兩萬多人是他的精兵中的精兵,全部據守烏魯木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