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時革命黨首領孫文,突自美國歸來,民軍氣焰,騰高十丈。各省代表舉出孫文為大總統,已在南京就任。民軍方麵,主張清帝不退位,即不複議和。議和談判,幾致決裂。那革命黨中的暗殺團,又陸續來京,總理以下諸要人,多為刺客所狙擊。情形這麼危險,於是袁世凱一再奏請辭職,退居閑地。宮廷大為驚惶,皇太後特派專使,到袁世凱邸第,傳達溫諭,並封他一等候爵位。袁世凱膺茲榮命,上表固辭。偏偏京津兩地,又有人組織共和促進會。政府倚賴的北軍各將領,又聯名奏請宣布共和政體。人心瓦解,國勢土崩。仰瞻廟堂,不過見暗淡愁雲,慘蔽天日而已。
於是隆裕太後特旨召集皇族,會議退讓皇位之事。眾王公都不置否,獨恭親王溥偉反對最力。散會之後,仍請獨見。太後怒道:"國家沒有事的時候,被他們鬧得如此之糟!今日糟得這宗地步,他們又來鬧了,我是不願意見他們的。"隨命召見內閣,內閣諸臣進見,照例問了幾句話。海軍大臣譚學衡獨奏道:"德宗景皇帝首創憲政,功德在民,其誌未終,隱恨而沒。現在太後讚成共和,上足繼德宗遺誌,直是流芳萬世的事。"太後慨然道:"我也知道天下是公產,並非滿洲私物。但滿洲既已遺傳二百餘載,我隻求德宗陵寢可以修造,皇室地位不至墜落,倒也無恨!至於皇帝雖小,將來大事自有我擔責任。"遂命頒發諭旨道:朕欽奉隆裕太後懿旨,前因民軍起事,各省響應,九夏沸騰,生靈塗炭,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南北相隔,彼此相持。商輟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國體一日不決,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於前,北方諸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人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政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宇又安,仍合漢滿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閑,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欽此。
退位諭旨頒布之後,袁世凱立即銷假入朝,會議一切大事。
當日又降一旨道:朕欽奉隆裕皇太後懿旨,前據岑春煊、袁樹勳、陸征祥等,既統兵大員之段琪瑞等,電請速定共和國體,以免生靈塗炭等語。現在時局艱危,四民失業,朝廷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貽萬民以禍害?惟是宗廟陵寢,關係重要,以及皇室之優禮,皇族之保全,八旗之生計,蒙古回藏之待遇,均應預為妥計。著授袁世凱以全權,研究一切辦法,先行迅速與民軍商酌條件,奏明請旨。欽此。
袁世凱署名。
袁世凱欽奉了諭旨,不敢怠慢,與民軍伍代表往複電商,再三研究,議出優待皇室八條,待遇皇族四條,待遇滿蒙回藏七條,上奏朝廷,請旨定奪。奉到上諭道:朕欽奉隆裕太後懿旨,前以大局阽危,兆民困苦,特飭內閣與民軍商酌優待皇室各條件,以期和平解決。茲據複奏,民軍所開優禮條件,於宗室陵寢,永遠奉祀,先皇陵製如舊妥修各節,均已一律擔承。皇帝但卸政權,不廢尊號,並議定優待皇室八條,待遇皇族四條,待遇滿蒙回藏七條,覽奏尚為周致。特行宣示皇族既滿蒙回藏人等,此後務當化除畛域,共保治安,重睹世界之升平,胥事共和之幸福。予實有厚望焉!欽此(甲)。
關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之條件,今因大清皇帝宣布讚成共和國體,中華民國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條件如下:第一款,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尊號仍存不廢,中華民國以待各外國君主之禮相待;第二款,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歲用四百萬元,此款由中華民國撥用;第三款,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暫居宮禁,日後移居頤和園,侍衛人等照常留用;第四款,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其宗廟陵寢,永遠奉祀,由中華民國酌設衛兵,妥慎保護;第五款,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製妥修,其奉安典禮,仍如舊製,所有實用經費,均由中華民國支出;第六款,以前宮內所用各項執事人員,可照常留用,惟以後不得再招閹人;第七款,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其原有之私產,由中華民國特別保護;第八款,原有之禁衛軍,歸中華民國陸軍部編製額數,俸餉各仍其舊(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