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數,這個說法由來已久。
最初有古印度婆羅門教認為,世界經曆若幹萬年後會毀滅一次,然後重新開始。這一生一滅被稱為“一劫”。而在佛教教義中對“劫”的說法不一,一般將劫分為大劫、中劫、小劫。一大劫包括成、住、壞、空四個時期,即“四劫”,每一“劫”中包括二十中劫,中劫之下又包括無數小劫。在中土佛教世俗化過程中,劫又泛指天災人禍,如劫難、浩劫等。大則水、火、風而為災,小則刀兵、饑謹、疫厲以為害。
明清時期廣大百姓中普遍流傳的三陽劫變之說,即青陽、紅陽、白陽三劫。它結合了佛教教義關於劫數的說法。佛教原來有三世三千佛之說,過去世莊嚴劫,千佛出世;現在世賢劫,千佛出世;未來世星宿劫,千佛出世。後來又流行燃燈佛為過去佛,釋迦佛則稱為現在佛,彌勒佛為未來佛。釋迦佛的一代教法滅後,彌勒菩薩龍華三會,下生成佛,普度眾生,正所謂三世三佛、彌勒救世。
當然也受到了道教劫變觀念的影響。青帝、赤帝、白帝、黑帝分掌東華天、南極天、西靈天、北真天。而日之經天,僅有東、南、西三麵,故青帝、赤帝、白帝地位突出。青帝即青陽之氣,赤帝即紅陽之氣,白帝即白陽之氣,三氣改運,又形成青陽、紅陽、白陽之劫,劫期變化,救世應劫的主宰者也相應發生變化。
更是徹底融合了業已經消亡的摩尼教二宗三際教義的思想。二宗即明宗和暗宗,三際即過去、現在、未來。過去是初際,此時明暗相背,現在是中際,明暗相混;未來是後際,明暗相分。三際說與佛教中的彌勒佛“龍華三會”說結合,而無生老母派彌勒佛等菩薩降臨人間,救度眾生,回歸老母所在的真空家鄉,從中又可找到摩尼教大明神派出使者善母、先知摩尼拯救世人的影子。
“劫變”說之所以能廣為流傳且屢禁不住,有一點重要的緣由是,它和封建統治階級所奉導宣揚的天命觀念和災異之說,骨子裏是有相通之處的。中國社會長期普遍流行的天命和災異等觀念,已深植於民眾的思想深處,各民間教派的教主們無不將他們的學說建立在這些傳統思想的基礎之上,如此一來不但為其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基礎,也使得它具有頑強的生存力。
王林口中所說的丙午丁未紅陽劫,就是傳統的災異論裏孕育出的劫變說其中的一種。這個說法最早見於南宋士大夫洪邁所著的《容齋隨筆》中專門的一篇《丙午丁未》,說是每逢丙午、丁未之年,社稷必有禍患。他專門論述了從漢高祖劉邦一直到南宋,丙午丁未年份中出現各種災禍。單說宋代的幾件像王安石變法、靖康之恥,高宗駕崩,無一不是國家的劫難危機。南宋理宗時,又有另一個士大夫柴望,寫了本《丙丁龜鑒》,列舉自戰國秦昭王至五代丙午、丁未年份的禍亂,上書提請朝廷要特別注意丙午丁未之年,切望朝廷要居安思危。
洪邁對為何有此現象的解釋是,“昭昭天象,見於運行,非人力所能為也”,將之歸結為天道運行。又有其他說法是,丙午.丁未五行納音是天河水,天河水者,亂灑六野,密沛千郊,天河即銀河,銀河水不畏土克,故銀河水見土就肆無忌憚,中國之‘中’字,在地理方位中‘中’的五行屬土,而中國這個名字本身也以地理方位來命名的,所以土見天河水不能克製,為水多乘土,故此中國在丙午年丁未年有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