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潘文子契合鴛鴦塚(1)(3 / 3)

果然是:朝耕二典,夜耨三謨。堯舜禹湯文共武,總不出一卷尚書。

冠婚喪祭與威儀,盡載在百篇禮記。亂臣賊子,從天王記月以下,隻定春秋。才子佳人,自關雎好逑以來,莫非鄭衛。先天開一畫,分了元亨利貞。隨樂定音聲,不亂宮商角徵。方知有益須開卷,不信消閑是讀書。

按下潘文子從龍丘先生門下讀書不題。卻說長沙府湘潭縣有一秀士,姓王名仲先,其父王善聞,原是鄉裏人家,有田有地。生有二子,長子名喚伯遠,完婚之後,即替父親掌管田事。

仲先卻生得清秀聰明,自小會讀書。王善聞對媽媽宋氏道:"兩個兒子,大的教他管家,第二個體貌生得好,抑且又資質聰明,可以讀書。我家世代雖是種田,卻世代是個善門積陰德的。

若仲先兒子讀書得成,改換門庭,榮親耀祖,不枉了我祖宗的行善,教湘潭人曉得田戶莊家也出個兒子做官,可不是教學好人的做個榜樣?"宋氏道:"大的種田,小的讀書。這方是耕讀之家。"從此王善聞決意教仲先讀書,雖聘下前村張三老的女兒為配,卻不肯與他做親,要兒子登了科甲,紗帽圓領親迎。

為此仲先年已一十九,尚未曾洞房花燭。這老兒又道:"家中冗雜,向山中尋幽靜處,做個書室。"仲先果然閉戶苦讀,手不釋卷。從來讀書人幹了正經功課,餘下功夫,或是摹臨法帖,或學畫些枯木竹石,或學做些詩詞,極不聰明的,也要看閑書雜劇。一日,仲先看到麗情集上,有四句說話雲:淇水上宮,不知有幾;分桃斷袖,亦複雲多。

那淇水上宮,乃男女野合故事,與桑間濮上,文義相同。

這分桃斷袖,卻是好男色的故事。當初有個國君偏好男風。一日,幸臣正吃桃子,國君卻向他手內奪過這個咬殘桃子來吃,覺得王母瑤池會上蟠桃,也沒這樣的滋味,故叫作分桃。又有一日,白晝裏淫樂了一番,雙雙同睡。國君先醒欲起,衣袖被幸臣壓住,恐怕驚醒了,低低喚內侍取過剪刀,剪斷衣袖而起。

少頃幸臣醒來知得,感國君寵愛,就留這個袖做個表記,故叫做斷袖。仲先看到此處,不覺春興勃然,心裏想道:"淇水上宮,乃是男女會合之詩。這偷婦人極損陰德。分桃斷袖,卻不傷天理。況我今年方十九,未知人道,父親要我成名之後,方許做親。從來前程暗漆,巴到幾時,成名上進,方有做親的日子。偷婦人既怕損了陰騭,闞小娘又鄉城遠隔,就闞一兩夜,也未得其趣。不若尋他一個親親熱熱的小朋友,做個契兄契弟,可以常久相處,也免得今日的寂寞。說便是這等說,卻怎得這般湊巧,就有個知音標致小官到手?"心上想了又想,這書也不用心讀了。

其年湘潭縣考試,仲先空受一日辛苦,不曾考得個名字,歎口氣道:不願文章高天下,隻願文章中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