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願意退縮,也沒有等待機會,而是走出去尋找機會。她一連幾個月仔細閱讀廣播電視方麵的雜誌,最後終於看到一則招聘廣告:北達科他州有一家很小的電視台招聘一名預報天氣的女孩。
辛迪是加州人,不喜歡北方。但是,有沒有陽光,是不是下雨都沒有關係,她希望找到一份和電視有關的職業,幹什麼都行!她抓住這個工作機會,動身到北達科他州。辛迪在那裏工作了兩年,最後在洛杉磯的電視台找到了一個工作。又過了5年,她終於得到提升,成為她夢想已久的節目主持人。
為什麼西爾維亞失敗了,而辛迪卻如願以償呢?關鍵在於西爾維亞在10年當中,一直停留在幻想上,坐等機會;而辛迪則是采取行動,最後,終於實現了理想。
光有想法是遠遠不夠的,還要付出行動,並用盡全力去爭取、創造條件,為實現夢想鋪平道路,把腳踩在地上,成功才能在在你心中開出美麗的花。
拒絕空虛,不在麻木中打發日子
生活中,總有一些人渾渾噩噩地度日,每天睜開惺忪的雙眼,就開始企盼何時天黑。生活似乎總是空虛,每一分每一秒,流過時鍾,穿過呼吸的都是麻木的意識。時間飛快地逝去,生命就在無意義地等待、彷徨、與疑惑中蒼老。
精神的麻木和空虛會讓一個人日漸退化,吞噬一個人的心靈,讓人變得墮落。
有個哲理小故事講的挺有意思:
有一個人死後,在去閻羅殿的路上,遇見一座金碧常常輝煌的宮殿。宮殿的主人請求他留下來居住。這個人說:“我在人世辛辛苦苦地忙碌了一輩子,我現在隻想吃,隻想睡,我討厭工作。”
宮殿的主人承諾沒有任何事情需要他做,還提供舒適的生活條件。於是,這個人便住了下來。
開始一段日子,這個人吃了睡,睡了吃,感到非常快樂。漸漸地,他覺得有點寂寞和無聊,於是就去見宮殿的主人,抱怨道:“這種每天吃吃睡睡的日子過久了也沒有意思,你能否為我找一份工作?”
宮殿的主人答道:“對不起,我們這裏從來就不曾有工作。”
又過了幾個月,這個人實在忍不住了,又去見宮殿的主人:“這種日子我實在受不了了,如果你不給我工作,我寧願去地獄,也不要再在這裏呆下去了。”
宮殿的主人輕蔑地笑了:“你以為你是在天堂嗎?這本來就是地獄。”
工作久了,忙碌久了,總想休息,不過太安逸的生活就如同地獄,讓你空虛麻木,不知道自己活著的價值在哪裏,這和養豬場裏的豬沒有什麼區別。
所以說我們不能在麻木中打發空虛的日子,而應該在精神上有所追求。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曾借精衛填海的故事寫過一首詩來寄托自己的誌向:“萬事有不平,爾何空自苦;長將一寸身,銜木到終古?我願平東海,身沉心不改。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嗚呼!君不見西山銜木眾鳥多,鵲來燕去自成窠。”精衛填海的意義,不是海能不能最終填平,而是一種精神追求上的執著和永恒。
追求,必然就有旅途中的勞累和煩憂,但是,精神上沒有追求,身體就將僅僅是一堆骨肉的堆砌。沒有靈魂的生命無異於行屍走肉,生活上也不會像你想象的安然,而是如一潭渾濁的死水,沒有流動的力量,也沒有清澈的色彩。
其實追求真理的過程,要勝於真理本身。西天取經的路途遙遠,而且有妖魔鬼怪出沒,唐僧有孫悟空這麼一個本領高強的徒弟,幹嘛不直接讓他帶自己一個筋鬥雲翻過去呢。那可不行,佛祖就是想讓他在九九八十一難中參悟,其實,真經有相當一部分在他們曆經磨難的路途中。
誠然,在精神追求時,有驚濤,有駭浪,有狂風,也有暴雨,但是我們不應就此停下生活的腳步,懶散的陷入空虛麻木。因為人隻有在追求過程中,才會享受到真正的樂趣和激情。也隻有在追求過程中找到了精神歸宿,才不至於迷失了人生的方向像一個迷路的孩子一樣找不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