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回 褚遂良扶弱登帝位 武才人削發尼姑庵(3 / 3)

“不會錯!”李淳風把握十足地回答。

長孫無忌下意識地盯了站在皇帝身後的武才人一眼,因為李淳風跟太宗皇帝說過的那個“唐三世之後,女主武王代有天下……自今不下三十年,當王天下,殺唐子孫殆盡”的秘密,現在隻有他一人知道,那是先帝偶爾跟他說起過的。他當時並不大相信,三十年後的事情怎麼能夠預言呢?何況看那個武才人武曌,也不像能亂國篡位的模樣,她那雙柔弱豐腴的手,哪能殺盡大唐李氏子孫呢?這次地震的應驗,連想到李淳風關於武才人的預言,使長孫無忌內心驚駭。

武才人敏銳地觸到了長孫無忌的目光,但她並不知道這目光中所包涵的險惡用意。她有一種本能懼怕這個太宗皇帝的密友、當今皇帝的舅舅,她的目光一經接觸,很快閃避躲開了。她知道,長孫無忌現在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是手握重權的太尉,又兼朝廷中樞尚書、門下二省的最高長官,這是她今後走出尼庵,重返皇宮的最大障礙。她暗暗告誡自己,在長孫無忌跟前要始終裝孫子。哪怕當今皇帝如何寵她,矚意於她,在她自己未手握重權之前,都隻能這樣。這叫人在矮簷下,不得不低頭。

長孫無忌走到李淳風跟前,拍拍他的肩膀,請教般地問道:

“太史公,這次地震發生在晉陽,有什麼講究嗎?”

“太宗皇帝出生在晉陽善慶宮,出生時也曾山搖地動,”李淳風娓娓道來說,“四歲,相士便看出他有‘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十八歲,拜大將軍、元帥,橫掃四合,統一中原。二十八歲繼承大統,締造了貞觀盛世。太宗皇帝不是常人,他的崩逝必然要驚天動地,這次發生在他出生地的強烈地震,正說明天地同悲!”說到這裏,李淳風朝長孫無忌深深一揖,一本正經地說道:

“太尉大人,臣請在本月庚寅吉日,下葬文德皇帝於昭陵,這也正合了天覆地載,永保唐室綿綿不絕!”

說話間,天已大明。後宮嬪妃、老王爺、封地回來奔喪的王都督、剌史、駙馬、公主和眾臣,都先後來兩儀殿守靈,哭靈。他們為昨晚半夜被驚醒還在議論紛紛,有的還全然不知是發生了地震,驚醒以後又昏昏沉沉睡過去了。

果然,不到午時,晉州都督遣來的一匹六百裏飛騎,帶來了可怕的消息:晉州遭受強烈地震,壓殺五千餘人,房屋倒塌數十萬間,壓死耕牛、大小家畜無數。

“善慶宮怎麼樣?”長孫無忌對李淳風的料事如神感到恐懼,他想起跟先帝在善慶宮有過的那次酒宴,急不可耐地問。

“還好,”來使平平氣喘道,“善慶宮沒事!”

長孫無忌完全相信了李淳風關於太宗皇帝駕崩,“驚天動地”,“天覆地蓋”之言,他與幾位重臣緊急商議:定於八月庚寅日,給大行皇帝舉行隆重的下葬儀典。

自從文德皇後下葬,十餘年來,昭陵建築擴展一直沒有停止過。在文德皇後陵寢旁邊,已經陸陸續續陪葬有魏征、房玄齡、杜如晦、高士廉、李靖等元勳重臣的陵墓。

昭陵是一座大山,麵積廣達三十萬市畝,是國內獨一無二的最大帝王陵園,在世界範圍也屬罕見。遵循文德皇後生前遺囑:“因山為陵”的薄葬懿旨,太宗皇帝生前所撰《昭陵石刻文》:“鑿石之工,才百餘人,數十日而畢”的記載,昭陵規模雖浩大,但所費物資、人力與後來的陵園相比,並不算多。

昭陵以九峻山為陵,在主峰之內置地宮。山之南有獻殿和朱雀門,山之北有祭壇和司馬門,西南麵有下宮,俗稱“皇城”。南麵的獻殿是陵園的主要建築,其中陳列太宗皇帝生前所用過的遺物:小梳箱一、柞木梳一、黑角篦子一、草根刷子一……可見陪葬之物確乎十分簡陋。惟一奢華的是,唐太宗生前就已經鐫刻好並豎立在寢宮一側他生前馳騁疆場愛不釋手的六匹駿馬――昭陵六駿。

“昭陵六駿”以其精湛的石刻藝術,成為流傳千古的藝術珍品。每一匹駿馬的浮雕石刻前,都有唐太宗為寶馬寫下的讚詩。

題“白蹄烏”詩:

倚天長劍,

追風駿足。

聳轡平隴,

回鞍定蜀。

題“特勒驃”詩:

應策騰空,

承聲半漢。

天險摧敵,

乘危濟難。

題“颯露紫”詩:

紫燕超躍,

骨騰神駿。

氣讋山川,

威淩八陣。

題“青騅”詩:

足輕電影,

神發天機。

策茲飛練,

定我戎衣。

題“什伐赤”詩:

瀍澗未靜,

 斧鉞申威。

朱汗騁足,

青旌凱歸。

題“拳毛騧”詩:

月精鞍轡,

天馬橫空。

弧矢載戟,

氛埃廓清。

昭陵六駿,實際上紀錄了唐太宗年青時東征西討的豐功偉績,再加上陪侍在昭陵六駿另一邊的十四國少數民族君長石像,更顯示出貞觀盛世各民族空前統一團結的恢宏氣勢和唐太宗包容天下,海納百川的聖明風範。這些石像分別是突厥答布可汗右衛大將軍阿史那社爾、高昌王右武衛將軍麹智勇、於闐王伏闇信、吐番鬆讚幹布、焉耆王龍突騎支、薛延陀真珠毗伽可汗……

貞觀二十三年八月庚寅日,整個皇宮、朝廷和長安城都被悲痛,沉重的氣氛籠罩著。天陰沉沉的,人們的臉陰沉沉的,皇宮、皇城和有百十坊的街道裏巷,仿佛剛下過一場早雪,到處都點綴著白花,用鬆枝素花紮著喪門,白幡飄拂,唁幛幢幢。不少店鋪、家戶門前,臨街設祭施奠,張幟幃幕,祭盤上陳假花假果,粉人粉帳,有的還安火珠,貼金銀立馬獸、旗幡,備喪樂。

人們身著素服,自發地站在皇城外的東西大街上,等等著為他們帶來貞觀盛世的和平、安寧、富足日子的太宗皇帝送行。長安郊外的一些老農人、桑婦,攜兒帶女,擠在送行的隊列前,他們抹著眼淚對他們的晚輩兒孫絮絮叨叨地說:

“太宗皇帝走了,一個最好的皇帝,最好的皇後,最好的宰相,他們都一個個走了……”

“最好的皇後是誰?”兒孫輩黠問。

“長孫皇後呀,當年還來過我們村子裏幫助采桑,喂蠶呢!”

“最好的宰相是誰?”

“魏征、房玄齡都是呀!”老輩子回憶說,“過去沒有過這樣好的宰相,他們看到皇帝有什麼錯失,傷害百姓,不怕坐牢砍頭都敢說。”

“皇帝砍了他們的頭嗎?”

“沒有。太宗皇帝聖明,不是說他不犯錯。說他是最好的皇帝,是臣相們指出他的錯失,他也發脾氣,但一旦認識是他錯了,他就改正。他還發過多次罪己詔呢……”

“什麼是罪己詔?”

“就是向天下百姓,悔過自新他自己所犯的罪錯……”

“哦,皇帝也悔過自新,真是好皇帝。”

“……”

說話間,三聲火銃轟響,鼓樂齊鳴,哭聲震天。人們一齊擁向朱雀門,但見太宗皇帝的靈車、送殯的浩蕩隊伍,像一條雪龍從承天門緩緩出了皇宮,朝朱雀門駛來。

最前麵是一百匹白色禦馬、侍衛組成的斧鉞、旌旗、幡蓋、靈幡組成的儀仗,接著是包括四神十二生肖的明器九十,園宅方九尺,下帳高方五尺,共五十舁(合抬);太宗皇帝的靈車,油幰朱絲網絡兩廂,畫龍幰竿末,用流蘇四披六鐸,由皇帝李治、王爺、駙馬、公主和太尉長孫無忌、左右仆射李世勣、褚遂良等大臣共三十六人挽靈,後麵是十部鼓樂、皇帝的龍輿、後宮嬪妃、宮娥彩女、王爺、重臣的送殯車隊,殿後的是禦林軍的龐大馬隊……

靈車緩緩碾出朱雀門,東西大街上數十萬人一齊跪倒下去,路祭的鼓樂響了,鞭炮響了,號哭聲也響了。數裏長的馬隊、車隊揚起的黃塵把天都遮蓋起來了。但遮蓋不了庶民百姓對一代英主的悲悼之情,他們流著淚,擁擠著,跟著靈車的隊伍,朝西街走去。隔不遠就有路祭,就有哀樂,就有悲哭……靈車駛出了金光門,有的還送到了郊外。直到挽靈車的皇帝、王爺、駙馬、公主和大臣們上了車,消逝在黃塵滾滾的西天邊,他們仍站在那裏朝昭陵張望。

但是,他們的好皇帝不會再回來了。

昭陵一切都準備就緒,皇帝的靈櫬進入地宮,與文德皇後合塚,舉行過封陵祭典,留下守陵的官佐和兵卒,送殯的浩大隊伍當天就返回京城了。

入城時已是日落時分。

第二天,除了曹貴妃、楊妃、陰妃、徐妃、韋妃等地位較高,年紀較大或生育過皇子、公主的太妃仍留在宮中,其餘地位較低的,包括武才人武曌在內的數十名後宮佳麗,婢妾,都將送到京城感業寺尼庵,削發為尼,永離宮幃了。

這無疑是皇權鑄造的一大悲劇。

聖明如李世民的唐太宗,似乎也沒有考慮到這一點。他臨終隻憤怒地吩咐:“將武曌……打入茅庵……”,至於其她侍妾怎麼辦,他沒作安排。但是依循曆來的規矩,她們雖然還年輕,也隻能長伴木魚青燈,了此殘生了。

車隊已在外麵等著,疲憊不堪的皇帝李治,來到掖庭宮。武才人已收拾好東西,她挽著一個大包袱正要出門。李治流著淚,深情地凝視著她,情急中解下身上一個玉佩,小聲說了句:

“你在尼庵等著。”

武曌將玉佩藏在胸衣裏,依依不舍地朝外走去,回頭道:

“皇上答應的事要辦到哇!”

“君無戲言,你等著。”

穿著一身孝服的武才人武曌,跟其她宮女一道上了車。車轔轔,馬蕭蕭,車輪嘎嘎碾出了掖庭宮,消逝在承天門外,帶走了這些幽禁深宮仍將幽禁尼庵的可憐女子,同時也帶走了唐太宗在太極宮留下的最後的活的見證。

唐太宗永遠走了,貞觀朝徹底結束了。但是唐太宗陰魂不散,他將影響後世的曆史,特別在高宗、武則天兩朝,他始終活在一部份朝廷重臣和庶民百姓心裏。使高宗永徽年間繼續輝煌,使則天妖後亂朝滅唐時貞觀陰魂不散,李唐死而複生。

新皇帝李治是個複雜多變的君主,他行孝義繼承了貞觀遺風,但他的懦弱無能很快帶來了三駙馬反叛的悲劇和後宮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