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回 拆宮殿救民於水火 除國丈鐵牛砸銅鍾(3 / 3)

“恭請陛下準奏!”不少文武大臣出班,站在程咬金背後幫腔。

皇帝心裏雖有不悅,但又無言可說。因為數年前張士貴曾向自己舉保過“白袍將”,說他在平定九姓突厥中立有不世之功,曾“三箭定天山”,自己還給這個國丈封地進爵,殿下的大臣誰不記憶猶新呢?於是轉向張士貴和顏悅色地問:

“既然如此,這次平定吐蕃之役,就有勞愛卿翁婿了?”

站在班內的總管張士貴對程咬金恨得咬牙切齒,但又不好啟齒,不能違旨,便出班奏道:

“臣願掛帥出征,隻是懇求陛下允程總管做我的運糧官……如此末將定操勝算。”

“啟奏陛下!”程咬金搶在皇帝應允之前大叫道,“臣願孤身單騎去戰吐蕃兵卒,也不願在張士貴手下為將!”

“這卻是為何?”李世民問。

“臣怕嫉賢妒能的奸臣張士貴,把末將的戰功全記在他門婿‘白袍將’的頭上,再把臣關在天牢中害死!請陛下快治奸臣張士貴欺君害能之罪,平吐蕃自有能人……”

大殿上群臣訝然,其實朝野早有此說,特別在年輕新進武將中,更怕此說,都不願與張士貴為武。但又拿不出證據彈劾,隻好敬鬼神而遠之。張士貴聽到程咬金如此膽大,嚇得渾身一顫,趕緊嚷道:

“程咬金血口噴人,誣陷為臣,陛下快治程咬金欺君之罪!”

到底是誰欺君呢?一代明主的李世民,一時也難辨是非了。他隻得向程咬金喝道:

“程鐵牛,你說張愛卿害賢欺君可證據?你定要道出個子醜寅卯來,否則,就速向張總管負荊請罪。”

於是程咬金當廷憤憤然稟道:

“那年平定九姓突厥時,銀袍小將軍薛仁貴,比武時勝了張士貴之婿,奪得了先鋒印。張士貴便恨上了這個出身農家的勇將,罰他做夥頭軍不說,還讓他單槍匹馬去陣前衝鋒,欲借九姓突厥之手殺害於他。誰知這薛仁貴勇不可擋,衝陣時,一連射死九姓突厥的主帥、先鋒和掌旗官,於是敵陣全線崩潰,唐軍掩殺過去,活捉了九姓突厥可汗。自此軍中紛紛傳言:‘銀袍小將三箭定天山。’後來,還有人把‘三箭定天山’編成了歌謠,在軍中到處傳唱。而身為監軍總管的大奸臣張士貴,卻妒賢害能,讓其婿穿上白袍,冒領陛下封賞……這還不是犯了欺君的彌天大罪麼!”

群臣嘩然。

張士貴嚇得背脊發涼,心裏發慌,但仗著是皇帝老子的嶽父,強辭奪理地耍賴道:

“程鐵牛怕是老糊塗了!老將軍中從來隻有小婿一員銀袍小將,哪裏有什麼薛仁貴!哈哈,找出來看看……”

李世民急問:

“薛仁貴?”

“薛仁貴就是那年單騎救主的銀袍小將啊,”程咬金提醒皇帝說,“難道陛下忘了?”

“嗯,有這麼回事。”李世民想起來了,微微點頭道,“不過,張總管說救駕的就是他門婿呀!如果還真有個薛仁貴,他在哪裏?”

“他如今被張士貴關在私設的天牢中受罪,隻怕是九死一生了……”說完,哽咽起來。

“私設的天牢?”李世民拍案而起,怒言道,“大唐天下,貞觀盛世,律令修訂都有多年了,在天子眼皮底下,還有人敢私設天牢?這可信嗎?可信嗎?……”

正在此時,執事太監呈上剛從鬆州送來的十萬火急告急軍報,皇帝一看,臉色大變。原來鬆州已被吐蕃軍隊攻克,並大舉侵犯西部邊境的羌部落。他顧不得再護老國丈張士貴了,急問程咬金:

“程愛卿,薛仁貴能掛帥出征嗎?”

程咬金把握十足地回道:

“隻要陛下治了張士貴的欺君害能之罪,老臣便舍了這張老臉,去私牢搬薛仁貴掛帥出征!”

李世民為了大局,隻得令禦前侍衛把張士貴鎖了。

程咬金在去張府私設的天牢路上,尋思了一條治奸臣扶忠良的妙計――他的快馬飛一般來到天牢,向薛仁貴說明了來意,薛仁貴當即表示,願意率兵出擊吐蕃,毫不計較個人恩怨。這使程咬金大受感動,熱淚滿臉。他俯在薛仁貴耳邊說了一陣,薛仁貴點了點頭,突然變臉向守牢的張府家丁大喊:

“不斬奸賊張士貴,我薛仁貴寧死也不掛帥出征!“

程咬金假意勸慰了幾句,便回殿複旨。當程咬金把薛仁貴出征和條件一說,張士貴便癱倒在地上,又是向皇帝叩頭,又是向程咬金打躬作揖,懇求饒自己一條狗命。

程咬金冷冷地道:

“薛仁貴隻有看到張士貴的首級,才肯掛帥出征,否則寧願死在張家的大牢裏。”

這一說,李世民也覺得左右為難了:殺張士貴吧,於心不忍;不殺又不行!這事怎麼辦呢?他向程咬金陪笑道:

“老愛卿,還是你想個兩全之策吧!”

程咬金假意推委了一番,最後答應了。他走近皇帝跟前密奏了幾句什麼,李世民便對張士貴道:

“你跟程愛卿去吧,他會救你的!”

張士貴跟在程咬金背後走出宮門,來到大街上,便聽到滿街的兵卒和行人在呐喊:

“不要放走了奸賊張士貴!把他揍一頓!”

“殺了張士貴,為屈死的將士報仇!”

“張士貴強搶民房民地,不得好死……”

張士貴隻嚇得兩腿發軟,屁滾尿流。要不是前後左右有程咬金的衛士扶著,怕是早癱倒在路上了。

一行人來到鍾樓上,程咬金吩咐衛士們放下一萬二千多斤重的大銅鍾,將張士貴扣在鍾內,對著大鍾與樓板接觸的一條縫隙道:

“張總管,你在裏邊千萬別吱聲,等老夫騙走了薛仁貴,他上了前線,我便放你出來;你如若喊叫,被人搜出來殺了,我可不管!”

程咬金吩咐完畢,忍住笑,率領衛士們走了。

躲在大鍾裏的張士貴,總算鬆了一口氣,鍾底是弧形的,能透氣傳話。一天過去了,他肚子餓得饑腸轆轆,他想喊,又怕引來薛仁貴的報複,隻得咽口唾沫強忍著。直到第三天晚上,他又渴又餓,渴得喝自己的尿液,餓得用手刨木屑吃,實在忍耐不住了,便張嘴欲喊。這時忽聽人聲嘈雜,而且有人向大鍾嘩嘩地撒尿,尿液流了進來,他當作瓊漿玉液,趴在樓板上舔拭。外麵的人來來去去,好像搬了不少東西上來,他們幹啥?從鍾底的縫隙伸手一摸:“啊!都是柴草!這個猾滑的程鐵牛莫非想燒死老夫?”

想到這裏,張士貴又一次嚇癱了,便扯開喉嚨喊叫起來:

“陛下救命啊!程鐵牛要謀殺老夫!救命啊……”

再說皇宮裏,張婕妤、張采女輾轉聽到朝堂上程咬金諫奏父親謀害銀袍將薛仁貴之事,已經是第二天中午,她倆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想去找皇帝為父親說情。可皇帝這兩天一直忙於軍務,根本沒去後宮。要去太極宮麵君,一個是太妃,一個是低級采女,誰也不敢觸這個黴頭,弄不好把自己的命都搭了進去。

而這一天,皇帝根本就不在皇宮,他與群臣為薛仁貴出征閱兵,在校場設酒宴,為征西大將軍薛仁貴餞行去了。

銅鍾裏的張士貴仍在絕望地叫喚,這時卻傳來程咬金的嗓音:

“別嚎了,奸賊!我程鐵牛為了大唐江山,為了被你枉殺的將士伸冤,為了薛仁貴等忠貞將領不再為你所害……宣布對你執行火刑,衛士們,點火――”

張士貴在銅內狂喊亂叫,卻被外麵隆隆的炸雷聲淹沒了。大火熊熊地燒起來了――妒賢嫉能、殘害忠良、魚肉百姓的大奸臣張士貴得到了他應有的下場!

長安城裏人們奔走相告,拍手稱快。

這時,薛仁貴正率領大唐兵馬,夜襲鬆州,劫營拔寨,一舉擊潰吐蕃鬆讚幹布的二十萬大軍,斬首千餘級。吐蕃軍隊望風而逃,縮回他們自己歸東邊的領地去了。

鬆州之圍已解,鬆讚幹布再次遣使來長安求和請婚。

不到一個月,薛仁貴凱旋班師,長安城萬人空巷,爭相目睹這位傳奇般的“三箭定天山”,“一舉平吐蕃”的銀袍將。李世民封賞過薛仁貴以後,心裏仍不踏實:不見張士貴的影子,程鐵牛答應救他一命,也不知救成沒有。

這天早朝過後,李世民把程咬金留下來,向他要人。

程咬金笑吟吟從容地說:

“回稟陛下,隻因張國丈一生樂善好拖,不欺君,不害賢,一心為國為民,因此躲進大鍾後,遭到炸雷擊,天火燒,刹時間變作火鳳凰飛升成仙了!真是可喜可賀啊!”

李世民心知有異,卻也不好再追究了。損失一個老國丈,卻得到一個保國安民的銀袍將,也值。

隻可惜那座大銅鍾,經奸臣狼心狗肺的汙染,敲起來聲音沙啞啁哳像敲破鑼,還帶著奸臣呼救的哭音兒,要多難聽有多難聽。程咬金說大銅中了邪,掄起金雀開山斧,“咣!咣!咣”三板斧,把大鍾砸了,變成了二十四塊。

從此,這一堆銅鍾殘骸,漸漸被人們遺忘了。直到若幹年後,要給景雲觀有鍾樓鑄鍾,才找出這堆銅綠斑斑的遺骸,被填進造鍾場的大爐裏。在熊熊的爐火熔成翻滾的銅汁,去掉了七八分沾染的邪氣,鑄成了一座新鍾,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景雲鍾。

“當!當!當……”

在清脆,宏亮,悠揚的景雲鍾聲中,文武百官袍服袞袞趕往太極殿早朝,駝滿大唐絲綢、磁器、手工藝品的駝隊,踏著景雲鍾聲的邈遠舒緩的節奏,走出安遠門,走上西去波斯的萬裏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