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回 定唐律仁慈除枉殺 尉遲恭巧計斬淫僧(3 / 3)

“還有誰!”黑夫人把筷子一摔,好象她自己遭了強奸似地,“就是羊頭寺那個慧靈和尚……”

“慧靈和尚?”尉遲敬德對這個名字似熟非熟。

“那狗和尚,把進香求子的年輕少婦,有的奸淫糟蹋了,幹脆弄死連屍首都找不到。”黑夫人越說越氣,“有的玩足了放回家,也是尋死覓活,鬧得一家人不得安寧。聽說,附近村婦都不敢進寺了,遠處的,城裏的一些不明底細的女人去了,還是一樣遭殃。”

尉遲敬德是個秉性剛直,眼裏揉不進砂且好打抱不平的漢子,聽夫人說到這裏,將碗筷一頓,跳了起來喝道:

“呀呀呸!如此惡僧,怎麼不把他殺掉?”

黑夫人倒是坐了下來,輕聲細語地道:

“誰敢動他一根毫毛?聽說他在洛陽,為當今皇帝算過命,料定他要當太平天子,當時秦王還賞賜了他呢。”

“啊!是那個老賊毛?”尉遲敬德想起來了,“慧靈和尚”,當年平定劉黑闥叛亂,返回東都洛陽時,他與房玄齡陪秦王去一個寺院裏,是有過“慧靈為秦王相麵”這回事。問題變得複雜起來了,慧靈自恃對當今皇上有過恩遇,要除掉他必定驚動聖上。所以他有恃無恐,但不知已經糟蹋了多少女人,誰敢在太歲頭上動土呢?除了你尉遲敬德,誰還敢?想到這裏,尉遲敬德無比興奮。就像當年要上戰場打場惡仗一樣,激動得一個晚上都沒有睡好。

他決心要揭露慧靈和尚的惡行,為民除害。

當時正值陽春三月,眼看快到三月十五,這天皇帝早朝,處理過朝務,李世民快要退朝,尉遲敬德趨上前去奏道:

“啟稟聖上,現時正值三月春暖,京郊桃紅柳綠,春色宜人,伏祈聖駕春遊,一則賞玩春景,再則巡視民情。”

“好呀,好呀。”李世民一聽嗬嗬大笑。他喜歡尉遲敬德的直率豪爽,疾惡如仇,那次在慶善宮罵了他一頓,心裏還總是過意不去。跟他一起去郊外散散心,正是求之不得的事。

第二天,朝霞如染,春光明媚,李世民率長孫無忌等幾名近臣,一百名侍衛飛騎,由尉遲敬德和擢為殿前帶刀侍衛的張順保駕,浩浩蕩蕩地出了長安城,往南郊終南山一帶風景名勝地而來。這些飛騎侍衛,個個彪形體壯,才力驍健,善騎善射,一律衣五色袍,乘紅鬃烈馬,以虎皮為韉,遠遠看去,如神騎飛將,十分引人注目。

君臣們馳出明德門,繞曲江而過,穿過長安縣治,地勢漸高,青山聳翠,滻河縈繞其間,一路上看不盡花紅柳綠,聽不盡鶯歌燕啼,不覺來到長安縣引鎮一帶,這時已是正午時分。李世民覺得有些困乏,就吩咐假引鎮一士紳之家休息用膳。

下午二晌時節離了引鎮,沿杜曲一條溪穀朝西緩行。李世民見日已偏西,加上尉遲敬德心中有事,不停地催促皇帝回朝,到了杜曲一小村也就折返向北返京。因皇帝的“聖駕”是從這個地方被引回京城的,故這地方就一直被叫做“引駕回”。

再說李世民君臣在返回長安的途中,走到了羊頭寺附近,尉遲敬德忙上前向皇帝奏道:

“臣聞羊頭寺為長安名寺,佛祖十分靈驗,今吾主聖駕到此,何不進寺院看看,禮禮佛呢?”

“唔,是嗎?”李世民對禮佛並無多大興趣,但既然是一大名寺看看何妨?便當即準奏,來到羊頭寺前下了馬。尉遲敬德一躍下馬,站在山門外雷吼一聲:

“皇帝聖駕到此,方丈還不快來接駕!”

守門小和尚聽到皇帝來了,嚇得屁滾尿流地跑進去,結結巴巴向慧靈法師稟報:

“師,師,師傅……皇,皇,皇帝聖駕來了……”

那團頭闊臉滿腮紅光的慧靈和尚,猛然一聽,開始一愣,接著又是一喜。他立即讓眾僧在佛堂禮佛念經,梆鼓聲聲,佛號鏜鏜。他自己則身披袈裟,手執佛杖,率知客僧等幾名大和尚,躬身來到山門前,跪迎皇帝進寺。口中一會兒阿彌陀佛,一會兒山呼萬歲:

“萬歲到此……阿彌陀佛……萬歲!萬歲!萬萬歲……皇帝聖駕光臨,佛祖金光普照,小寺吉瑞呈祥……”

皇帝李世民並沒認出這個紅光滿臉發了福的和尚,就是在洛陽跟他有過一麵之緣的“高僧”。倒是尉遲敬德認出來了,他看慧靈和尚一身橫肉,滿臉邪氣,此時卻裝得畢恭畢敬,莫測高深,仿佛他真是個虔誠的佛教信徒似地,把他的淫邪暴虐隱藏得一絲不露。

“高僧請起。”

李世民領眾臣走了進去,寺院果然清靜,樓閣雄偉,佛殿莊嚴,梵音杳杳,足見名不虛傳。

君臣來到大雄寶殿,那裏眾和尚正在念經做法事,不便打擾,皇帝讓長孫無忌代他去上了一炷香,跟慧靈法師交談了幾句。慧靈也不提洛陽相麵之事,態度大方得體,儼然是一位道德高尚的名寺主持。大臣們拜佛已畢,皇帝命賞賜寺院紋銀千兩,準備起駕回宮。

進寺以後眼睛一直在四處逡巡的尉遲敬德,卻沒有看到一個女香客,也沒看出一點破綻。平常像張飛三爺粗心大意隻知砍砍殺殺的這員武將,這陣卻機智多謀,粗中有細。他見一時拿不到慧靈的罪證,就將過去李世民賜給他的那條鋼鞭,悄悄塞在佛殿門後,然後大大咧咧跟群臣一起保駕皇帝走了出來。

皇帝一行揚鞭催馬,離了羊頭寺,不到半個時辰就到了長安城外的吳家墳,眼看進城隻有不到一箭之地,這時尉遲敬德左顧右盼,裝作尋找失物的樣子,大喊道:

“噫,我的鋼鞭怎麼不見了?”

李世民聽後,忙令群臣侍衛止步,讓他返回羊頭寺去尋找。皇帝的聖駕在此耽擱了片刻,後來這地方就被叫成“誤駕墳”,同“吳家墳”是個諧音,年歲一久分辨不清來曆了。

尉遲敬德帶著幾名親兵,馳馬飛奔,一眨眼兒功夫,就來到了羊頭寺。他們進了山門,卻見裏麵一個人也沒有,剛才熱熱鬧鬧又是敲梆吹號的大雄寶殿裏,也不見一個人花子,一片死寂。尉遲敬德到門後一看,鋼鞭也沒人動過。原來慧靈和尚見聖駕已走,便把小和尚支使走了,不是去挑水,就是上山背柴,或去園子裏種菜,果園侍弄果苗。而他和幾名心腹小沙彌,走暗道進地下淫窟尋歡作樂去了。

尉遲敬德的鼻子很靈,似乎聞出了大雄寶殿下的淫蕩之氣。他派親兵守定了山門,獨自一人在大殿內到處搜查。他仔仔細細察看了一尊尊佛像,一處處經幡,一塊塊磚石,卻並未發現什麼可疑的方。他正在疑慮重重之時,隱隱約約聽到傳來女人的啼哭之聲。他再循哭聲找到一尊大肚傻笑的彌勒佛前,發現彌勒佛的蓮花寶座上的兩瓣蓮花有些異樣,好像被人挪動過似的。

那兩瓣蓮花,果然一拉即開。拉開以後,下麵出現了一條暗道的入口,那一陣淒慘的啼哭聲就是從暗道裏傳出來的。尉遲敬德頓時血往上湧,怒發衝冠,他喚一名親兵守住暗道口,自己手執鋼鞭,躬腰曲背摸下黑咕窿咚的邃道。

他邊摸邊走,走了三五丈開外,忽見前麵漸漸明亮起來,暗道也突然寬闊,哭聲也越來越大。再前進數十步,就看到了一間燭光明亮的寬大暗室,幾個赤身裸體的年輕女人,被背縛雙手,倒在地上的草席上抽泣號哭。旁邊一張木床上,大淫僧慧靈正在一邊喝酒,一邊強奸一名才十六七歲的少女。

“乖乖,你能受佛陀寵幸,是你的福氣……”禽獸不如的慧靈,一邊噴著酒氣,一邊在吮少女的乳房,下麵還不停地聳動著狗熊般碩大的屁股。少女哭泣掙紮,求饒,而那幾個缺德的小沙彌,為虎作倀地抓住少女的胳膊,兩條修長的大腿,為慧靈助勁。

“求求你,放了我……”少女嚎哭哀求。

“你跟佛陀來一次,就可以升天了,美不美?”

“哎喲,媽呀……”

尉遲敬德看不下去了,怒火中燒,揮舞著鋼鞭,撲了上去,九天炸雷般大吼一聲:

“大膽禿驢,還不放手,老子一鞭下去,叫你腦袋開花!”

他這一聲喊,震得地下室牆壁的土疙瘩沙沙沙往下滾,唬得幾個小沙彌戰戰兢兢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尉遲敬德見一個小沙彌兀自沒有鬆開那個女孩的胳膊,隨即手起一鞭,把小沙彌打倒在地,手腳動彈了幾下便咽氣了。

尉遲敬德該殺的其實是大淫僧慧靈,但他冷靜地想過,長安城一大名寺的方丈,還跟當今皇帝有過一些瓜葛,不拿到人證物證和罪犯口供,貿然將他殺了,今後有司追查起來,怎麼說得清呢?所以他那認理不認人的鋼鞭,暫時放過了慧靈。

卻不料那慧靈本是個無賴出身,又仗著出家以後在寺院學過一些拳腳功夫。他情知不妙,滾下床時,一抬腳,啪地一聲踢倒了蠟燭。在黑暗中他熟門熟路,與尉遲敬德應付了兩下。他知道尉遲敬德武藝高強,力大無窮,自己根本不是對手,就趁黑暗之機,拉著幾個小沙彌從另一個出口逃之夭夭。

等尉遲敬德摸出洞,領著幾名親兵舉著蠟燭再進暗室察看時,室內隻有那名可憐的被奸汙的少女,和幾名捆綁在草席上的婦女,慧靈和幾名小沙彌都逃走一空。尉遲敬德隻好讓親兵給那幾名婦女鬆了綁,穿好衣服,一同帶著回京。

這時,天色向晚,皇帝李世民早已回宮了。

第二天,皇帝早朝,尉遲敬德將那幾名被害女人引上金殿,向李世民詳細稟報了羊頭寺慧靈和尚的種種罪行。他最後憤憤然道:

“光天化日之下,慧靈淫僧居然把進香拜佛的年輕婦女,藏入暗室發泄淫欲。有的被他奸後殺害,有的放回家不是上吊就是投河……如此罪行磬竹難書,令人發指,醜聞傳到了京城,微臣聽黑夫人所言。這個罪大惡極的慧靈和尚,就是在洛陽為陛下相過麵的那個家夥,即使有人聽聞也無人敢揭發上奏,怕聖上有所不便。故末將請聖駕去郊遊,親臨羊頭寺,沒想到慧靈狡滑奸詐,當場未拿到證據……現在,請幾名民婦當廷作證,望聖上為民除害!”

李世民聽得毛發悚然,心內如焚,耐心聽完幾位受害婦人的證詞,已經按捺不住地狠聲宣旨道:

“慧靈淫僧禽獸不如,坑害婦人,聞所未聞,壞朕大唐風氣,觸犯大唐法律。幸得右武侯大將軍尉遲敬德深入魔窟,獲取罪證,欽命尉遲敬德率兵捉拿欽犯,格殺勿赦,以正刑典!”

群臣和受害婦人齊呼:

“皇上聖明!”

此後,尉遲敬德分兵數路,四處搜尋,又派出快馬,傳檄京城外各州縣,捉拿慧靈和尚一夥。不出半月,終於在秦嶺山中的靈隱寺內一個暗室裏捉拿到了這個惡僧。出於他罪惡深重,民憤極大,尉遲敬德請旨皇帝,使用了從未有過的酷刑:讓人在羊頭寺前挖一土坑,把慧靈全身埋在坑內,隻留一禿頭,然後讓受害人的家屬,用耙頭將他活活耙死,埋屍在羊頭寺後――由於在羊頭寺前耙死了這個惡僧,所以老百姓又把羊頭寺呼為“耙頭寺”。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尉遲敬德為民除害的功績,在羊頭寺前的少陵原上修起大小雙塔,銘文於上,讓人們千古傳頌。銘文曰:

大唐右武侯大將軍為民除害,處死惡僧慧靈如此,子孫永

記,為人為僧萬勿作惡。

可就是這個功勞卓著的尉遲敬德,後來為皇帝寵曹貴妃、納充華之事,差點又惹出殺身之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