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回 欲封禪魏征獨強諫 好皇後機心救忠臣(2 / 3)

接著,在太極殿封賜原突厥諸酋長,前後來降的突厥、鐵勒、北胡南蠻各部首領達一百餘人,在太極殿前跪了一大片。朝廷大臣、王、侯站在另一邊。當皇袍楚楚,冠帶嚴整的大唐天子李世民,在房玄齡、溫彥博、魏征等宰相陪同下,步履威嚴地走上大殿時,鼓樂齊鳴,殿前站班的侍衛呼聲震天,胡酋首領全都跪伏於地,領略煌煌大國的氣派和天子的無上威嚴。

“諸位愛卿請起!”李世民向胡酋首領們抬抬手道,待他們站立起來,朗聲說道,“自古以來,你們就居中原以北以西的沙漠草原,或是南方邊鄙深山老林,你們各為部落,方國,有不同風俗習慣。但自秦漢以來,你們就是煌煌中國大家庭中的一員。魏晉以往,中原分裂,戰爭不斷,你們有的各自為政,有的反反複複,一時歸附中央朝廷,一時與朝廷為敵。大唐立國,是空前統一的大國,既往不咎。現在你們歸順朝廷,全都是朕的子民,對你們的百姓已經安置,對你們各位酋長首領亦有封賜,宣旨!”

大太監汪雲捧讀聖旨道: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封阿史那蘇尼失為懷德郡王、北寧州都督;右驍衛將軍康蘇密為北安州都督;阿史那思摩為懷化郡王,拜右武侯大將軍,北開州都督,統領原頡利舊眾;其餘酋長分別拜將軍、中郎將,吏部造冊,布列朝廷,計五品以上者一百二十二名,與朝士相伴,允其家眷遷入長安者萬家,欽此!”

聖旨讀完,一百多名胡酋首領三叩九拜,感激涕淋,山呼萬歲,其場麵十分感人。特別是思摩,身為阿史那,頡利可汗敗亡之時,諸部落酋長皆棄頡利來降,獨思摩仍跟隨在左右,直到與頡利同時被俘。大唐皇帝不以為惡,反而嘉其忠主,賞賜殊隆。阿史那思摩長跪不起,涕淚交流,賜宴時他仍神思恍惚。

為了獎賞李靖蕩平突厥的豐功偉績,皇帝詔諭以兵部尚書李靖為右仆射,並親自設宰相宴,款待新老宰相。皇帝李世民與“三原先生”李靖是神交十餘年的摯友了,他很少直呼“李靖”之名,而是超乎一般君臣關係之上直呼“靖兄”,這在大臣中是少見的。

李靖出生在京兆三原,比李世民大二十八歲,狀貌魁秀,從小博通書史,尤其精通兵法。他的舅父韓擒虎每與論兵,總是讚歎說:“可與孫、吳一比高下者,非斯人尚有誰?”他在隋宮做過殿內直長,吏部尚書牛弘見他道:“你有王佐之才。”煬帝的宰相楊素,拍著他自己的坐位對李靖說:“你終當坐此席。”

隋大業末年,時為馬邑丞的李靖,在長安落入上皇李淵之手,正要斬首,久聞其名的秦王世民為其說情,獲釋,引為三衛,隨秦王平王世充,以功授開府。武德初年,詔李靖率數童騎去安輯江南的隋將蕭銑及南蠻賊寇,時廬江王李瑗屢敗,李靖為李瑗出謀,始擊退蕭銑及南蠻賊寇的進攻。軍至峽州,被阻,李淵以李靖逗留延誤軍機,詔斬;詔命方到,李靖率八百精兵大破敵陣,斬敵大將,俘五千。李淵聞訊,高興地對左右侍臣道:

“使功不如使過,幸得未斬李靖。”乃頒手敕慰勞李靖曰:“既往不咎,過去的事朕全都忘了。”詔拜李靖為行軍總管,兼攝趙郡王孝恭行軍長史,軍政一委。此後,李靖統孝恭水師,浮江而下,克夷陵,叩荊門,收獲江、漢列城,以功封永康縣公、授荊州剌史。再揮兵度嶺,至桂州,南方悉平,獲九十六郡、六十餘萬戶。詔書勞勉,授嶺南撫慰大使、撿校桂州總管。

所謂“撿校”,是兼職的意思。在唐代為官,有的“撿校”多達兩三種官職之多。

更有令李世民佩服的是,武德八年那次頡利可汗陳兵十餘萬於渭河之北,而京師唐軍不足數萬。在此敵我力量懸殊的危急之時,剛封太子的李世民也有點心驚膽寒。又是李靖急急趕來,幫他定“空城之計”,傾府庫之帛賄賂收買頡利左右,使其退兵,解除了圍城之險。這次李靖又以萬騎深入沙漠磧口,勝頡利十萬之眾,此等功勞,就是酬以“右仆射”之職,也難彰顯。在酒宴上,李世民給李靖敬過酒後,笑對侍中參預朝政算是副宰相的王珪說:

“卿識鑒精通,複善言辭,玄齡以下諸宰相,你能悉加品藻,各抒優劣,並能說出你自己與他們相比長短優劣若何?”

顯然李世民是拿王珪尋開心,當著眾宰相之麵,他能如何說法?豈知口舌如簧,八麵玲瓏的王珪,毫不猶豫地對答道:

“孜孜奉國,知無不為,臣不如玄齡。才兼文武,出將入相,臣不如李靖。敷奏詳明,出納惟允,臣不如溫彥博。處繁治劇,眾務必舉,臣不如戴胄。恥君不及堯、舜,以諫爭為己任,臣不如魏征。至於激濁揚清,嫉惡好善,臣於數子,亦有微長。”

李世民聽了,連連點頭,深以為然。就是在坐的其他五位宰相,也麵帶微笑,十分佩服王珪恰如其分的確論。大唐皇帝有這樣六位各具特色長處的宰相輔佐,還有什麼事情辦不好呢?

貞觀五年,在內外安靖、風調雨順中過去了。大唐國力充實,外國綏服,開始出現民豐物阜,海內繁榮的大好景象。

貞觀六年春正月,文武百官上表請皇帝去泰山封禪。這是秦漢以來曆代皇帝顯示國力的壯舉,去年正月,皇帝大獵於昆明池,四夷君長鹹從,連高昌王文泰都來朝貢的時候,群臣以四夷鹹服,就有過一次上表封禪的事了。那次皇帝手詔不許。他把狩獵所獲的禽獸,親自奉獻給居大安宮的太上皇。

此次麵對恭請封禪的表奏,開始李世民仍較為冷靜,他道:

“卿輩皆以封禪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若天下乂安,家家富裕人足,雖不封禪,那有什麼遺憾!昔秦始皇封禪,而漢武帝不封,後世豈以文帝之賢不及始皇呀!且事天掃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巔,封數尺之土,然後就可以展其誠敬嗎?”

君臣再次上表廷爭,最後李世民決定封禪。可是惟獨魏征一人認為不可,李世民生氣地問:

“你不要朕封禪,是以為功不高嗎?”

“高呀。”魏征回答。

“德不厚嗎?”

“厚呀。”

“中國未安嗎?”

“安呀。”

“四夷未服嗎?”

“服呀。”

“年穀不豐嗎?”

“豐呀。”

“符瑞未至嗎?”

“至了。”

“那又為什麼還要阻止朕封禪呢?”皇帝越說火氣越大。

“陛下雖擁有此六封之理,”魏征不急不緩地切陳道,“然而承隋末大亂之後,戶口未複,倉廩尚虛,而車駕東巡,千乘萬騎,其供頓勞費未為小數也。且陛下封禪,則萬國鹹集,遠夷君長,皆當扈從,今自伊、洛以東至於海、岱,煙火尚稀,灌莽極目,此乃引夷狄入腹中,示之以虛弱也。況賞齎不貲,未厭遠人之望;給複連年,不償百姓之勞;崇虛名而受實害,陛下想想就明白了。”

李世民聽得倒閉了一口氣。魏征能言善辯,滴水不漏,要辨辨他不蠃,要講理講他不過,當著群臣說過朕要去泰山封禪,現在被魏征這家夥一說,又不敢去了,這,這……這還算皇帝嗎?究竟是他魏征說了算還是朕說了算……越想越順不過氣來,竟被魏征氣得想一走了之,要去三百裏外的九成宮。

通直散騎常侍姚思廉諫阻,李世民沒好氣地說:

“朕有氣疾,暑輒頓劇,去九成宮避避暑也。”

可這還是早春二月,去避什麼暑?皇帝都被魏征氣糊塗了。

李世民這次對魏征生這麼大的氣,都是日積月累起來的。去年李世民封皇弟元洛為劊王,元名為譙王,靈夔為魏王,元祥為許王,元曉為密王;封皇子愔為梁王,惲為剡王,貞為漢王,治為晉王,慎為申王,囂為江王,簡為代王。魏征毫不客氣地進諫說:

“若封建諸侯,則卿大夫鹹資俸祿,必致厚斂。又,京畿每年賦稅不多,所資畿外,若盡以封國邑,經費頓厥。又,燕、秦、趙、代俱帶外夷,若有警急,追兵內地,難以奔赴。”

禮部侍郎李百藥跟著魏征一唱一和說道:

“運祚修短,定命自天,堯、舜大聖,守之而不能固;漢、魏微賤,拒之而不能卻。今使勳戚子孫皆有民有社,易世之後,將驕淫自恣,攻戰相殘,害民尢深,不若守令迭居為好。”

“不若分王宗子,勿令過大,間以州縣,雜錯而居,互相維持,使各守其境,協力同心,足扶京室。”中書侍郎顏師古亦步亦趨幫魏征說話,“為置官僚,皆省司選用,法令之外,不得擅作威刑,朝貢禮儀,具為條式。一定比製,萬代無虞。”

李世民被魏征等人輪番爭諫,氣得隻想殺人。王還是封出去了,但接著委曲求全補了一道明詔,詔曰:

皇家宗室及勳賢之臣,宜令坐鎮藩部,貽厥子孫,非有大

故,無或黜免,所司明為條列,定等級以聞。

接著,一個南方林邑小國進獻鸚鵡,新羅國進獻美女二名,皇帝欣然笑納,魏蠻子卻橫生梗阻,死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