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回 禁苑裏帝後鋤禾黍 馬欽差撫農諫忠言(3 / 3)

若占於寬閑之處不坐。謂計口授足以外,仍有剩田,務從

墾辟,庶盡地利,故所占雖多,律不與罪。如人居狹鄉,樂遷

就寬鄉的,可以免除賦役負擔:去本居三千裏外,複給三年。

五百裏外,複給兩年。三百裏外,複給一年。官員不按賦役令

執行,處兩年徒刑的刑律懲處……

貞觀以來,李世民偃武修文,除了大政方略上貫徹“修文”的旨意外,他還以身作則讀書、寫詩,特別愛好書法。唐初詩作流傳後世的首推李世民。他的《帝京篇》和《春日望海》是其代表作。《帝京篇》組詩十首,以寫長安宮殿,抒發他自己反省戒驕之情,首尾連貫,層次曆曆,言之有物,為他的精心傑作。如開篇:

秦川雄帝宅,

函穀壯皇居;

綺殿千尋起,

離宮百雉餘。

連甍遙接漢,

飛閣回淩虛;

雲日隱層闕,

鳳閣出綺疏。

末首六句較為集中地闡述了他治國惠民的政治抱負和理想:

人道惡高危,

虛心戒盈蕩;

納善察忠諫,

明科慎刑賞;

奉天竭誠敬,

臨民思惠養。

李世民的書法更在詩賦之上,他畢生都愛收集、欣賞書法珍品,自己習書法且重視培養書法人才。他最喜愛王羲之的書法,不惜重金購得王羲之、鍾繇書法真品一千五百一十卷,後來官至宰相的褚遂良成為他鑒賞書法真跡的行家。他為購得唐初辨才和尚珍藏不肯轉讓的王羲之名帖《蘭亭序》,甚至遣肖翼不遠千裏赴越州,最終從辨才和尚處騙回了《蘭亭序》這一稀世之珍。他自己臨摹鑽研王羲之書法,又借鑒鍾繇、張芝的筆意,衍化創造出以枯筆傳神的“飛白”書,房玄齡讚其“筆邁鍾、張,猶善飛白”,當時大臣們以能得到皇帝的“飛白”書為最高獎賞。馬周巡視各地回京,他就以飛白書贈馬周曰:

鸞鳳衝霄,

必假羽翼;

股肱之寄,

要在忠力。

李世民的勸課農桑,重在不違農時。他要使臣們下去是這樣,在朝廷一舉一動更是如此。貞觀五年,皇太子承乾要舉行冠禮,禮部官員援引陰陽家擇用吉日的建議,呈奏說:

“皇太子將行冠禮,宜用二月為吉,請賜旨早備儀注。”

“哦,不行!”二月正是春耕大忙季節,李世民寧願曲禮而不誤農時,“今東作方興,恐妨農事,今改用十月。”

皇太子行弱冠禮是國家大事,李世民不顧陰陽家的說教,將日期改為秋後農閑的十月,足見他對靜以撫農的高度重視。他一生喜歡狩獵活動,並以此昭示不忘武備。為了不妨害農業生產,他所進行過的七次田獵,都選擇每年的冬季進行。

皇帝差遣的使臣到全國各地,也都按出行前天子的訓誡,不折不扣地到田間地頭,勸農民及時播種、婚嫁生育、興修水利,不準地方官吏做出有違農時之事。鑒於貞觀初年,水旱災害連年不斷,治水更成為一項緊迫的任務,監察禦史馬周巡視到滄州,聽說滄州剌史薛大鼎,針對州內無棣河淤塞,不便通航灌溉,上疏建議開河。經朝廷批準,百姓辛勤勞動,淤塞的河流得以疏通。接著他又疏通了長蘆河、漳河及衡河,使地勢低窪的滄州免除了“夏潦”的威脅,出現了“境內無複水害”的美景,老百姓作歌讚頌薛剌史道:

新河得通舟楫利,

直達滄海魚鹽至。

昔日徒行今騁駟,

美哉薛公標青史。

馬周將薛剌史的美政上報朝廷,加以褒獎。對於那些違背《水式部》立法的官員,則加以懲處。太常卿韋挺負責水運糧食至遼東,事先沒有視察河道,致使六百餘艘糧船因河道“淺塞不通進”。這件事被馬周稟奏上去,次年正月,“韋挺坐不先行視漕渠”的刑律,被械送洛陽,遭到“除名”的處分。

由於朝廷重視,執法嚴謹,貞觀一代興修了二十餘處大型水利工程,為貞觀後期的農業豐收奠定了基礎。

貞觀初年,李世民便頒布了《勸勉民間婚娶詔》,規定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作為法定的婚齡,“任其同類相求,不得抑取”。凡是鰥夫、寡婦喪期已過的,“並其申以媒媾,令其好合”。為了保證育齡期內男女的婚配,詔令責成鄉裏親戚或“富有之家”,對貧困不能嫁娶者,采取“資送”辦法,使其能按時婚嫁生育。

李世民還把婚姻及時與戶口增加,作為地方官員的職責和升遷考核的目標。規定:“剌史、縣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時,鰥寡數量減少,準戶口增多,以進考第。如其勸導乖方,失於配偶,準戶減少,以附殿失。”到貞觀三年,還頒布了用物質鼓勵生育的《賜孝義高年粟帛詔》,規定:“婦人正月以來生男者,粟一石。”

國內獎勵生育,與周邊少數民族,則采取“招回”流失的中原人口的辦法。貞觀五年,頡利可汗降唐後,李世民以金帛購回中國因隋亂流失突厥男女八萬;同年,“黨項羌前後內屬者達三十萬口”,前後贖回外流人口達二百餘萬人,這對緩解中原地區農村勞動力緊缺,促進生產起到了積極作用。

經過李世民君臣戮力同心,到貞觀四年以後,關中農業豐收,流散人口紛紛回鄉。史載:“至四年,米鬥四五錢,外戶不閉者數月,馬牛被野,人行數千裏不齎糧,民物蕃息。”山東雖暫未富庶,但社會秩序已趨穩定,農業日益複蘇。此後兩年風調雨順,連續豐稔,糧食跌至鬥米兩三錢的價格。“行旅自京師至於嶺表,自山東至於滄海,皆不齎糧,取給於路。入山東村落,行客經過者,必厚加供待,或發時有贈遺,此皆古昔未有者”。真正出現了民豐物阜,中原繁華的景象,實現了史無前例的“貞觀大治”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