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的庭院建築,將空地留在住宅區內部,能夠增加社區鄰裏的親密關係,是一種值得借鑒的住宅形式。這種頗具中國文化的庭院空間講究集聚氛圍和個體隨意性相互交流,能聚能分的生活形態卻一直在延續”,這恐怕也是中國傳統敬老觀念下所自然形成的建築文脈吧。鑒於此,應該考慮充分利用建築內部的公共空間,可以在住宅樓內部的敞開空間、建築與建築之間的過渡平台或公共露台、涼台、樓頂花園等處設立休憩區。這些與室內居住渾然一體的休憩區,不僅安全,而且使老人可以隨時進入,使用率會非常高。同時建築邊角、轉角地帶,沒有車輛的幹擾,更安全、更安靜,可以做出邊角小景。這些休憩區內可設立三兩小聚的桌椅,或者麵向建築外部景觀的靠背椅。
b。休閑散步。老年人住區戶外行為所占比例居第二位的是散步。散步一方麵能使老人熟悉場所環境(包括住區內的整體環境、局部環境、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商業環境、服務環境以及管理環境等等),使老人的生活領域得到擴大,增強他們對生活環境的控製感,還能促成聊天、鍛煉、打牌、下棋等休閑活動的發生,使老人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散步的場所主要是城市道路、公園、居住小區的公共空間等,可以在其間增加綠地覆蓋,設置水景,保持戶外空氣的清新濕潤。由於住區的公共空間以遊樂、休息為主,道路除了通行功能之外,可以適當增加其娛樂性,使它既是邊界,又是路徑,同時設置齊備的景觀要素(微坡地形、水體、鋪裝、設施、綠化、人文主題、小品等等)。可運用中式園林的自然生態形式布景,以曲折的亭子、回廊等巧妙布景,讓人獲得曲徑通幽的豐富的體驗。考慮可繞回到住宅入口的路線設計,並有不同的長度和難度,適應多種需要。步行道要避免幾何形的方硬設計,多一些餘地,並有鮮豔的植物相映兩側,利用原石、原木等粗糙防滑的自然材料進行鋪裝,增加道路與人的親切感。沿路還可以設立觀景區、園圃區、喂魚區、喂鳥區等增加情趣。可以設計帶有扶手的4%~6%的緩坡坡地、湖麵等起伏的地麵變化作為散布路線的一部分,安排帶靠背的座椅,材料為木質,保證材質一定的溫度感,既可以休息,又可以觀景、交談。有條件的話,設立天棚、公共衛生間、熱水供應,以方便老人在散步活動中的需要。同時由於老年人方向感的降低、記憶力下降,容易導致迷路和走失,要設置統一、宜識別的標誌。
c。健身運動。鍛煉活動占老年人住區戶外休閑活動第三位,比例是45%左右。能使老人身體得到適當的運動和放鬆。同時觀賞小區景觀,使身心得到陶冶和淨化。
老年人主要的健身運動方式有跑步、體操、跳舞、打拳、下棋、打牌等活動。居住小區的公共空間要提供必要數量和形式的鍛煉器械,可以考慮在街邊設置慢跑徑和老人跳舞、打太極拳等集體晨練的場地。設置木質或石質桌子,並配備能容納4人以上的凳子、椅子,且布局靈活,使老人可以進行紙牌、骨牌、象棋、跳棋等活動,增加交流,形成社會向心空間。沒有搭配桌子的休息設施,最好設計成有靠背的椅子形式。
老年宜居型城市還需要營造老幼同樂的生活環境,盡量提供兒童玩耍、嬉戲的場所和設施,遊樂場的旁邊要設有供老人休息、觀看的靠背座椅,使老年人和兒童能夠共享天倫之樂。
綜上所述,城市的公共空間環境要為老年人提供多樣的交流娛樂場所,如開放的城市公園、濱河公園、小型廣場、住區內外的街頭花園和綠地等。要提供完善和多樣的交談和聊天的場所,水邊、樹蔭下、花台邊、道路邊、建築轉角處、景觀小品四周等等。
城市的公共空間環境要設置必要的休息設施,能容納4人以上並配備木質或石質桌子,且布局靈活,能形成社會向心空間;沒有搭配桌子的休息設施,最好設計成有靠背的椅子形式,材料為木質,保證材質一定的溫度感。
居住區公共空間要提供必要數量和形式的鍛煉器械,設置齊備的景觀要素(微坡地形、水體、鋪裝、設施、綠化、人文主題、小品等等)和良好的景觀效果。充滿文化氛圍的景觀效果能夠陶冶性情,提升老年人的文化生活質量。
老年人宜居型城市還需要營造老幼同樂的生活環境,盡量提供兒童玩耍、嬉戲的場所和設施,使老年人和兒童能夠共享天倫之樂。
(3)肢體殘障者。在身體殘障者中,下肢、上肢、軀幹有殘障的人統稱為肢體殘障者。這些殘障者的致殘原因有的是先天殘疾,有的是因為交通、工傷事故等所造成的殘疾。由於肢體殘障者的殘障程度不同,所使用的輔助工具也各有不同,給調研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困難。而且,這方麵的資料大都來自專業的醫療機構,很難用人工學的術語和標準來描述和衡量,因此,有關肢體殘障者的研究隻是剛剛起步。
無論何種肢體殘障者,如拄拐者、乘輪椅者,由於身體狀況,都會使行動受到一定的限製,因此,他們的活動空間常常比正常人小;使用工具的範圍有時比正常人多,但有時比正常人少。雖然他們無論是先天還是後天在生理上存在著缺陷,除非肢體殘障程度很深,大多數人能夠靠自己的鍛煉和努力使生活上自理。因此,在生理上他們需要的是家人、親朋和周圍人的幫助和支持,哪怕是一點點幫助,都會給他們解決很多困難和問題。
大多數肢體殘障者心理上的堅強指數高於常人,他們具有超常的毅力、耐力和思考能力,幾乎所有人都在心理上渴望他人對自己的承認和認可,因此,在心理上,他們更多需要的是社會和他人的尊重和認可,而不是同情和憐憫;而且,心理上的健康、積極向上會激發他們的生理潛力,以堅強的鬥誌戰勝殘疾所帶來的生活和工作上的不便。所以,對肢體殘障者心理上的關注要比生理上的關注更為重要。
(4)無家可歸者。無家可歸者也稱為流浪者,他們沒有固定的居所,大都靠乞討、撿拾垃圾或出賣勞力為生,也有的人靠偷竊為生。無論我們在心理和道義上如何同情他們,客觀上他們都會給社會帶來一定的負麵效應,尤其是後者,給社會和生活帶來的危害更大。
大多數的無家可歸者是兒童、老人,他們由於種種原因失去家人或被家人遺棄,文化程度低,自食其力的能力較差,身體健康狀況底下,常常伴有疾病,生存環境惡劣、生存境況令人擔憂。他們最需要社會和他人伸出援助之手。
還有一部分的無家可歸者是青壯年人,他們也不能自食其力,靠各種手段維持生存。身體的健康狀況要優於兒童和老年的無家可歸者,但此類人大部分在心理上都存在很多的問題,最容易給社會帶來不良後果。
從生活境況上看,無家可歸者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而且生活邊緣化的趨勢會越來越嚴重,最後導致犯罪發生和死亡。生存狀況和生存條件的改善是他們的第一需要。其次,家庭的需要,無論是個人家庭還是社會大家庭都會給他們的生活帶來轉機。家庭能夠給他們帶來生活上所需的物質條件和基礎,更能夠給他們帶來心靈上的安慰。因此,對無家可歸者來說,回歸家庭是最好的解決方法。如果不具備回歸個人家庭的條件,那麼社會上的各種性質的收容所就成為他們的家。隻有回到家裏,才能使他們的生存和生活得到基本保障,使他們的心理創傷漸漸得到恢複,以便更好地融入社會大家庭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