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理論要點闡述(3 / 3)

其次,堅持社會本位是社會主義社會公民實現其人生價值的必然要求。人生價值從根本上說,就是一個人在他的實踐活動中對他人和社會所作出的貢獻,而且貢獻越大,其人生價值也越大。人的價值主要在於貢獻這一規定性,要求人們在現實中把為社會奉獻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人生價值的最高要求,在認識社會發展規律的進程中尋找自我的位置,並不斷調整充實和完善自我,努力創造有價值的人生。

大學生是社會中具有較高文化知識水準和思想道德覺悟的群體,肩負著振興民族和報效祖國的神聖使命。對於青年學生來說,培養自己的社會責任感並保持實踐的能動性和自覺性是取得個人和社會協調發展的基本途徑。社會責任感不但是個人生存和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維係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關係的最基本的連接紐帶,是人生一切創造性勞動和高尚行為的內在動力。而人在社會實踐中表現出的能動性就在於,在實踐中可以認識所處社會曆史條件的性質,並在生產方式發展的一定水平上實現對社會的改造。個人與社會相互作用、共同運動、不斷發展構成了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的內在機製,並推動著人和社會的協調發展。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個人與社會的協調發展是科學發展觀所麵臨和要解決的重大問題。這是因為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科技的飛速進步,市場經濟不僅在經濟領域啟動了競爭機製,打破了以往的社會利益格局以及人與人之間已有的經濟關係,而且這種競爭機製可能帶來的負麵影響使得人們在對道德理想和人生意義的追求上也呈現出多元化和多樣化態勢。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實現社會理想和要求與個人追求和需要間的平衡和協調就顯得尤為重要。

總之,個人與社會的協調發展,既是一種社會發展理想和社會發展道路,又是一種社會結構、社會體製和社會運動過程,還是一種社會生活方式和道德踐履。社會發展與個人的發展是緊密相連的,第一,社會發展製約和激勵著人的個性的發展,超越一定社會發展階段的個人發展是不可能的,人隻能在社會為他所提供的舞台上扮演自己的角色。反過來人的個性的發展也影響著社會的發展,離開了個人的創造活動和個人能力的發揮也就沒有了社會曆史的內容和發展,可以說每個人都不同程度地參與了曆史的創作。第二,社會發展為人的發展提供了物質的和精神的條件並從根本上決定著人的發展,因而社會的發展就是人自身的發展。反過來,人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前提,人本身的發展歸根到底是衡量社會進步的尺度。人作為社會曆史的創造者,其最終獲得全麵自由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人和社會的協調發展,是從總體上把握人與社會關係的一個基本觀點,離開這一基本觀點就無法正確理解人生和社會。

四、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辨析

在現實生活中,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是對人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影響較大的錯誤思潮。對這些錯誤思潮的辨析和批判,有助於幫助大學生樹立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自覺確立為社會作貢獻的集體主義的價值取向。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中明確提出:“必須堅決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消除封建主義殘餘思想的影響,抵禦資本主義腐朽思想的侵蝕。”這是由社會主義製度的根本性質和我國國情決定的,社會主義製度的建立、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從根本上實現了幾千年來人民當家做主的社會理想,並從根本上消除了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間對立的根源,不僅為包括全體人民在內的社會集體利益的發展提供了最為堅實的物質基礎和製度保障,而且也為個人人利益的實現創造了的最為可靠的前提和條件。

(一)個人主義

個人主義一詞源於拉丁文(individuum),意為不可分的東西、個體。個人主義作為一種價值觀念和道德原則,是隨著私有觀念的產生而出現,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孕育發生和發展而不斷成熟和完善的一種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和道德理論體係。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所說的個人主義,通常是指西方自文藝複興運動以來,經過近代和現代資產階級思想家們概括和發展而形成的一種“個人為中心”的思潮,如英國近代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思想家霍布斯等人,把個人主義泛化為永恒不變的人性,並使之成為道德的主要內容和判斷善惡的重要標準。19世紀上半葉,法國政治思想家托克維爾正式提出並論證了比較完整的、體現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內涵的個人主義概念。他在《論美國的民主》一文中指出,“個人主義是一種隻顧自己而心安理得的情感,它使每個農民同其同胞大眾隔離,同親屬和朋友隔遠。因此,當每個農民各自建立了自己的小社會後,他們就不管大社會而任其自行發展了”。19世紀下半葉是個人主義進入係統化和明確化的時期。德國哲學家尼采等人,把對權利意誌的追求看做是人的本質和人生的最高價值和理想,認為能夠滿足個人權利意誌的東西在客觀上必定是好的和善的,強調個人才是價值的基礎和評判社會的唯一標準。個人主義有許多變種,如實用主義、存在主義。實用主義思想家認為,人生的目的隻是實現個人意誌和欲求,生活的價值和意義隻在於行動所帶來的好處,在於“方便”和“有用”。存在主義則進一步把個人主義的觀點理論化和係統化,從所謂個人純粹主觀意識出發,主張超越現實的個人自由選擇和行動,強調擺脫社會境遇限製的“個人奮鬥”。

個人主義是西方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一個重要內容,其主要思想特征表現為以下幾方麵:(1)作為一種與財產製度有關的思想,強調個人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個人維護自己的私有利益是天賦人權,是合乎人性的;(2)作為一種政治思想,強調個人的自由、民主和平等,反對國家對個人自由的任何形式和意義上的幹預和限製,認為個人的自由、平等本身就是民主主義的產物,因而不應當受到任何幹涉;(3)作為一種社會價值觀念,強調個人是真正的目的,具有至高無上的價值,而社會和他人包括一切有道德的行為都隻是實現自己利益的手段。

個人主義在資本主義上升時期,是資產階級反對封建主義的有力思想武器,曾起到過進步的曆史作用。但它是私有製的產物,它把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一切活動均建立在赤裸裸的個人私利的基礎上,它是惟利是圖、金錢至上、損人利己、爾虞我詐等社會醜惡現象的理論根源。

作為資產階級世界觀的核心,自從資本主義製度確立之後,其消極作用是主要的,對社會的危害也是極大的。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個人主義的危害就更大了。它導致社會道德狀況的敗壞,導致社會人際關係的惡化,導致社會秩序的混亂,導致消極腐敗現象的滋生和發展,導致消極情緒的擴散和社會凝聚力的渙散,導致背離社會的理想信念。因此,社會主義國家拒斥個人主義的人生價值觀。

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是根本對立的。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的分歧與對立,不僅僅是要不要個人利益和要不要集體利益的爭執,而是極其重大嚴肅的社會曆史觀的爭論,即如何來看待社會和人的本質,如何看待社會曆史的發展和人的發展問題。首先,社會主義的集體主義並不否定個人利益和個人需要,而是認為隻有通過社會主義社會整體利益的滿足和提高,才能使個人利益得以實現和滿足,可見。個人主義與追求個人正當利益和需要在性質上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其次,集體主義不是抽象談論人的本性、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係,而是從社會主義的經濟和政治製度出發,高度概括處理社會各種利益關係的指導性原則,這就使得它所提倡的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和大公無私的精神比利他主義具有了堅實的社會基礎和說服力。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盡管消滅了個人主義產生的社會基礎,但它的影響依然存在。隻有在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物質財富極為豐富,實現了按需分配,社會成員具有高度的共產主義自覺性的社會裏,個人主義的影響才會徹底消失。當前,伴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轉型,人們逐漸成為經濟活動的利益主體,人的需要、能力、活動和社會關係開始呈現多樣化、複雜化的趨勢,人們的思想道德觀念也同時發生著激烈的變化和衝突。如果人們的思想道德觀念隻是消極地適應市場經濟的負麵效應,就不能有效地抵製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腐朽思想的影響。如果像某些人所說的那樣,提倡個人主義,隻強調個人價值,那有誰還會關心他人和社會的利益?最終的結果隻能是連個人利益也不能保障。20世紀五六十年代有一句新諺語“大河有水小河滿,大河無水小河幹”,形象地說明了集體主義價值觀的基本思想,同時也深刻說明了個人主義價值觀在現實中是行不通的。不斷消除個人主義的各種影響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本任務之一。隻有大力宣傳和弘揚集體主義精神,在全社會樹立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目標,才能保證我們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協調一致地發展,並為人的自主全麵的發展開辟廣闊的道路。

(二)拜金主義

所謂拜金主義亦稱貨幣拜物教,是隨著私有製和商品貨幣關係產生而出現和發展起來的一種腐朽沒落的價值觀念。在現實生活中,拜金主義表現為對金錢的盲目崇拜和迷信,以追逐金錢為人生的最高價值,並且主張一切價值都要服從於金錢價值。

從曆史淵源上講,拜金主義的產生和萌芽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就已經開始,但是作為一種觀念成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它的盛行卻與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有著密切的聯係,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是人與物關係發生異化的結果。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資本主義和拜金主義恰如一對孿生姐妹,或者說,拜金主義是附著在資本主義身上去除不掉的毒瘤。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構成了資本主義生產本身所無法克服和解決的矛盾,它必然誘發人的貪欲,並進而產生對金錢和財富的頂禮膜拜。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那樣,“資本主義無情地斬斷了把人們束縛於天然酋長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羈絆,它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係,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係了”。“在資產階級看來,世界上沒有一樣東西不是為了金錢而存在的……除了快快發財,他們不知道還有別的幸福,除了金錢的損失,也不知道還有別的痛苦。”

拜金主義作為一種人生觀和價值觀,其最大特點是把金錢和貨幣在商品交換中的職能泛化,成為人們一切社會交往活動的媒介,從而使金錢和貨幣不僅成為表示商品價值的符號,而且成為了社會交往關係中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這樣就把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完全變成了赤裸裸的金錢關係,並使金錢成為資本主義社會人生價值的最高標準。電影《百萬英鎊》所反映的就是資本主義人與人之間這種赤裸裸的金錢關係,以及金錢萬能的拜金主義價值觀。亨利一旦擁有了一張百萬英鎊的支票,就能贏得尊敬,享盡人間榮華,而一旦失去了支票,瞬間就會變成遭人白眼的流浪漢,由此可見,在一個拜金主義盛行的社會裏,必然是物欲橫流,人情冷漠,爾虞我詐,道德淪喪。

當前,拜金主義在我國經濟、政治和文化上都有所表現。這一方麵是由於西方腐朽思想文化和價值觀的滲透,另一方麵也與市場經濟發展的不完善有關。市場經濟所遵循的等價交換原則及利益最大化原則,既有利於人盡其才,物盡其用,促進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也有可能把交換原則滲透到社會生活中的非交換領域,從而把一切價值都變成商品的價值,導致一切都要講求等價交換,把追逐利益和金錢最大化看做是人生活動的最高目的和普遍價值。

在建設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拜金主義。如果聽任拜金主義滋生甚至泛濫,將會對社會和個人造成極大的危害。經濟領域如果拜金主義泛濫,就會出現假冒偽劣、損公肥私、惟利是圖等醜惡現象,就會破壞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使不正當競爭、見利忘義大行其道,隻知道追求經濟利益而不顧社會效益。如果政治領域裏拜金主義泛濫,就會出現以權謀私、錢權交易、行賄受賄、跑官賣官、貪贓枉法等腐敗現象,就會背離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損害人民群眾的利益和黨的形象,使黨和政府失去執政之甚。如果拜金主義在文化領域裏泛濫,就會出現粗製濫造、迎合低級趣味的文藝作品,和不講理想信念、不負社會責任,追求嘩眾取寵,為個人撈金錢、爭名利的宣傳報道,就會削弱和阻礙先進文化的傳播和發展,淡化先進文化在提高整個民族思想道德素質方麵的凝聚作用和激勵作用。

由此可見,在社會主義國家裏,絕不能奉行拜金主義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我們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確利用物質利益的杠杆調動人們的積極性,目的是為了大力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進入的自由而全麵發展以及社會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這就決定了拜金主義人生價值觀,不僅不會帶來社會財富的增加,相反會誘發人的趨利性,引發社會利益與個人利益之間的衝突。應該注意的是,這些年拜金主義影響也滲透到了校園,給一些青年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造成了不良影響。少數學生不僅沒有樹立為人民服務和為社會多作貢獻的人生價值觀,相反卻對“一切向錢看”情有獨鍾,甚至不惜荒廢學業和犧牲人格,想方設法地拚命賺錢。由此看來,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充分認識拜金主義的錯誤和危害,自覺抵製它的侵蝕,對於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意義重大。

(三)享樂主義

享樂一詞,最初源自古希臘語“hedone”,意為“享受安多”,通常包含物質追求和精神滿足兩個方麵的內容。享樂主義作為一種有影響的社會思潮,是特定民族、階級、階層或社會團體思想傾向和生活態度的反映;作為一種係統化的理論主張,享樂主義的核心理念是個人主義,把獲得感觀上的快樂和物質上的滿足作為一種人生目的和人生境界。

享樂主義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曆史階段的產物,確切地說,是私有製和階級社會的產物。古希臘的快樂主義哲學源於古希臘文明的發展,它把對快樂生活的追求和崇尚視為人生的目的和意義,雖然它強調肉體或感觀的快樂,認為這是一切快樂的起源和基礎,但同時,它也主張,隻有精神快樂才是更恒久、更深刻的快樂。快樂主義的這些思想主張一直以來都被看做是近現代西方資產階級的享樂主義的曆史淵源。

歐洲文藝複興運動對宗教神學的宣戰,徹底打破了禁欲主義對人們思想和生活方式的束縛,認為生活即是物質和感官享受,快樂即是無節製滿足個人欲望的思想觀念,不僅在當時社會的曆史條件下成為一種生活時尚,而且代表了一種思想上的自由和解放。而這種價值觀的背後是以自我為中心,強調個性寓高於神性的利己主義。伴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確立以及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和物質財富的巨大增長,享樂主義的滋生和泛濫有了新的土壤,並逐步蔓延成為一種在資本主義世界具有廣泛影響的人生哲學。

享樂主義在本質上是一種剝削階級的人生觀,馬克思曾指出,享樂哲學一直就是享有特權的社會階層人士的巧妙說法,它不是整個社會的人生觀。享樂主義者把個人欲望上的貪得無厭和生活方式上的自由放縱當作是最大的物質享受和精神滿足,就必然會在思想感情上鄙視勞動和勞動人民;一旦它把社會財富看做是自我貪婪的俘獲物,就必然聲色犬馬,好逸惡勞,驕奢淫逸,玩物喪誌。正如美國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所言:現代資本主義的全部症結所在,是經濟和文化的人為分裂,即用高科技裝備起來的物質生活看起來完全是理性的,而現代文化卻向人們傳播縱欲,推崇非理性的生活方式。

馬克思主義在強調入作為理性的社會存在物的同時,並沒有忽視人類生存的感性特征。物質生活是人類生存的基礎和前提,隻有人類基本的物質生活需要得到了滿足,才有可能進行精神的創造性活動。我們反對享樂主義,並不是要人民去過“苦日子”,去作苦行僧,也不是要放棄追求幸福的生活。而是因為從社會發展的現實以及長遠利益來看,享樂主義泛濫已經造成了無數的罪惡和大量的經濟損失。它在潛移默化中對人們價值觀、道德觀和幸福觀所帶來的消極影響以及對社會經濟生活所造成的巨大危害,提示我們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建設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必須加強對全體人民的國情教育,使每個人懂得勤儉興邦,奢侈覆國,奢侈之苦,甚於天災的道理,牢固樹立長期艱苦奮鬥的思想。同時要尊重和保護好個人的正當利益,提倡合理消費,適度消費,大力宣傳建設節約型社會的重大意義,在全社會營造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當代大學生從整體上講,精神麵貌和生活方式是積極的,健康的。但也應該看到,享樂主義所造成的“富裕汙染”正在使少數大學生把享樂主義當成了富有和能力的象征。個別學生追求時髦、攀比消費,甚至喊出了“萬般皆下品,唯有款爺高”的口號,為了賺錢享樂,個別學生甚至敗壞校風校紀,不惜荒廢學業。享樂主義在大學生中的潛在影響和危害,我們不能掉以輕心,一定要有足夠的認識,這樣才能幫助和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