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的第二個基本特征是實踐性。它不是產生於脫離現實的書齋之中,而是適應現實鬥爭實踐的需要而產生的。19世紀上半葉,資本主義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曆史轉折時期。1825年起,三次大規模經濟危機的連續爆發,表明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開始由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轉向阻礙生產力的發展;1831年起,三次大規模工人運動的相繼高漲,表明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已經上升為社會主要矛盾,無產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曆史舞台。但是由於當時的工人階級沒有自己的思想武器,所以鬥爭還是自發的。工人階級的鬥爭由自發到自覺,必須有自己的思想武器。適應這種需要,產生了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一經誕生,便迅速與工人運動相結合。一百多年來,無產階級謀求解放的鬥爭洶湧澎湃,社會主義由理想變成現實的社會製度,舊殖民主義體係土崩瓦解,這一切都與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及其指導下的社會主義運動緊密相關。也正是在這樣的運動中,馬克思主義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性,不斷地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正反兩方麵的經驗使我們深信,馬克思主義的事業將最終取得勝利,但它不是在一條筆直的大道上前進的,而是如同一切曆史運動一樣,在迂回曲折中不斷發展的。如果在它必然出現的勝利與挫折、高潮與低穀相交錯的行程中,把任何一個片斷加以絕對化都會陷入認識的誤區,導致實踐的錯誤。曆史的短視者和社會主義的敵對勢力往往就是這樣。當20世紀80年代後期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出現危機的時候,西方世界一片歡呼,稱20世紀是最後埋葬共產主義的世紀。但幾曾何時,他們麵對的仍然是不滅的共產主義的“幽靈”,仍然是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光芒。所以對我們來說,重要的是以曆史的眼光看待曆史的運動,不犯曆史的短視症。正像李大釗在建黨初期就說過的,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時會走到艱難險阻的境界,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方能衝過去的。崇高的理想信念會使人無私無畏,使我們能夠“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著進行的曲調,在這悲壯歌聲中,走過這崎嶇險阻的道路”。
馬克思主義的第三個基本特征是階級性。盡管馬克思主義是人類思想的精華,它的思想成果屬於全人類,但馬克思依然申明自己的理論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具有鮮明的階級性。這是因為,自無產階級產生之日起,它就同最先進的生產方式聯係在一起,是自人類社會產生階級以來最先進、最有覺悟的階級。無產階級產生之後,就擔負了推翻舊製度,進而實現全人類解放的曆史使命。馬克思、恩格斯投身科學研究,進行真理求索,正是為了運用科學的威力,揭示社會規律,解開曆史之謎,為無產階級和勞動群眾進行革命和建設提供行動指南。正如保爾·拉法格寫道:“馬克思曾說過,科學絕不是一種自私自利的享樂。有幸能夠致力於科學研究的人,首先應該拿自己的學識為人類服務。”在這裏,為人類服務的學識正是馬克思、恩格斯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普遍規律的學說,特別是關於資本主義發展和轉變為社會主義以及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發展普遍規律的學說。在19世紀三四十年代,在人類由於遠未判明曆史發展的大趨勢而在十字路口徘徊的時候,馬克思、恩格斯對人類的這種服務,是最關鍵、最根本的服務,是與人類解放事業息息相關的服務。在當代,隨著信息與知識經濟的發展,傳統產業工人數量不斷減少已經成為一種必然,但是大量知識階層人士加入到工人階級隊伍中來,成為工人階級中最有知識的一部分。因而,工人階級依然是代表先進生產力前進方向的最先進的階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不斷地推陳出新,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實現好發展好維護好最廣大的人民的根本利益,鞏固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政權。
馬克思主義的上述基本特征,決定了它雖然經曆了一個半世紀時代發展變革的考驗,卻依然曆久彌真。正如江澤民同誌所指出的,一百多年來,沒有哪一種理論、學說能像馬克思主義那樣保持勃勃生機,對推動社會進步起那樣巨大的作用,造成那樣深遠的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重大成就的今天,黨內外卻出現了一定程度上的“理想失落”、“信念動搖”現象。原因是多方麵的。就國內來說,由於我國還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相對落後,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體製的過程中,一些錯誤的輿論導向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削弱,使一些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被嚴重扭曲,社會上彌漫著腐臭的金錢至上的思潮。在這種情況下,社會風氣被毒化,黨風政風被嚴重腐蝕,因而拒絕崇高,嘲弄理想,遊戲人生,逐臭追腥,也就成為一種新的時髦。加上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後國際上出現的西強東弱、北強南弱的總體態勢,也使得社會主義“失敗論”、馬克思主義“過時論”、共產主義“渺茫論”等還有很大的市場。
這種對曆史的短視,確實會使一些人理想失落、信念動搖,甚至改換門庭、另找出路。其實,革命低潮的出現並不可怕,因為曆史的運動往往是在曲折中行進的。在一定意義上說,挫折和暫時的失敗也是難以完全避免的;但可怕的是,因為低潮的到來,革命隊伍裏麵總是有人會因此驚慌失措,喪失信心,把它看做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危機,以為天下未可樂觀。正像列寧所斥責的,這“不過是重複資產階級下流文人無聊的議論,他們竭力想把社會黨人之間發生的任何爭論都加以誇大;以促成各社會黨的分裂”。事實上,馬克思主義運動中危機的出現,往往是由於對理論的背離或僵化,因而要克服這種危機,決不是要拋棄馬克思主義,而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並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發展馬克思主義。
當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剛發生不久,鄧小平就針對所謂“共產主義失敗論”的國際性思潮,高屋建瓴地指出:“我堅信,世界上讚成馬克思主義的人會多起來的,因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它運用曆史唯物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封建社會代替奴隸社會,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社會主義經曆一個長過程發展後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是社會曆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但道路是曲折的。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的幾百年間,發生過多少次王朝複辟?所以,從一定意義上說,某種暫時複辟也是難以完全避免的規律性現象。一些國家出現嚴重曲折,社會主義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經受鍛煉,從中吸取教訓,將促使社會主義向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因此,不要驚慌失措,不要認為馬克思主義就消失了,沒用了,失敗了。哪有這回事。”這是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處在低潮的形勢下,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社會主義曆史命運的深刻闡述,是對中國共產黨人一個極其重要的思想理論武裝。
七、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
確立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念,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就要確信“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在當代中國,確信兩個“不可避免”,就要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唯有在全體人民中間樹立了這樣的共同理想,我們才有可能在此前提下形成體現各自個性的人生理想,我們各自的人生追求才有可能既相互區別而又不至於危及整個社會的秩序和穩定。所以,共同理想是社會賴以維係的理性基礎。我們眼見的曆史事實也說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其全體人民喪失了原有的共同理想,即便具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和經濟實力、富饒的經濟資源和充裕的人力資源,都難免要衰落、解體。可以說,全體人民所具有的共同理想,是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根本所在;人們在理想、信念領域存在著的混亂與茫然,則是最深刻的社會危機。正是因為這一點,理想問題不隻是個人的事情,它關係著整個國家的興衰存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是我們黨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繼承毛澤東思想的成果,總結新的正反兩方麵的經驗教訓,集中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願望,根據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客觀實際提出來的。當代大學生樹立這樣的共同理想,需要把握以下幾個關鍵點:
第一,中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以後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是曆史發展的必然。中華民族是一個曆史悠久的偉大民族,在數千年的曆史長河中,創造了十分輝煌的文明。但是近代以來,由於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了反對外國侵略,爭取民族獨立,為了改變國家貧窮落後的麵貌,達到繁榮富強的境地,當時先進的中國人曾經不辭辛勞地向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然而,由於中國革命敵人的強大,由於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一次又一次的嚐試均以失敗告終,中國非但沒有變成一個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反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所以,至1949年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時候,“西方資產階級的文明,資產階級的民主主義,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在中國人民的心目中,一齊破了產。資產階級的民主主義讓位給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民主主義,資產階級共和國讓位給人民共和國”。此時,由於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已經被推翻,由於中國政府實現了財政經濟的統一,由於國營經濟的日益壯大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困難,由於西方資本主義大國的包圍封鎖和社會主義蘇聯的示範帶動,中國革命很快由第一階段發展到第二階段,即從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所以,在20世紀50年代,就曆史的全局來說,中國選擇社會主義是不可避免的,是客觀上的需要,不是任何人按照主觀願望、主觀圖樣設計的。
第二,作為經濟文化落後的東方大國,中國要實現現代化和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隻能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中國是在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並長期遭受外國列強掠奪,生產力水平遠遠落後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情況下很快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雖然經過新中國近6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的建設和發展,生產力有了很大提高,各項事業有了很大進步,但總的來說,人口多、底子薄、地區發展不平衡、生產力不發達等仍是基本國情。在這樣的曆史和現實背景下,中國要實現趕超戰略,到21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國家,躋身於世界強國行列,唯一可以選擇的道路便是社會主義。“道理很簡單,中國十億人口,現在還處於落後狀態,如果走資本主義道路,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區少數人更快地富起來,形成一個新的資產階級,出現一批百萬富翁,但頂多也不會達到人口的百分之一,而大量的人仍然擺脫不了貧窮,甚至連溫飽問題都不可能解決。隻有社會主義製度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擺脫貧窮的問題。”“如果我們不堅持社會主義,最終發展起來也不過成為一個附庸國,而且就連想要發展起來也不容易。現在國際市場已經被占得滿滿的,打進去都很不容易。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隻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第三,中國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長期實踐中,已經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中國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廢墟之上開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的,盡管在當時複雜的國際環境下,蘇聯模式發揮了重要的示範作用,但毛澤東還是遵循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提出要以蘇聯的經驗教訓為鑒戒,探索中國式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果斷地糾正了毛澤東晚年的失誤,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關於中國式社會主義建設的構想,提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有特色的社會主義”的論斷,由此把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取得了曆史性的突破。經過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當人類社會跨入21世紀的時候,我們勝利實現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標,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我國進入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目前,我們正在為奪取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實踐已經證明並將繼續證明,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我們共同創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的光明大道,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唯一正確選擇。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真正堅持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最可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伺思想基礎。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就是真正馬克思主義。
第四,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須堅定對中國共產黨的信任,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正如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從鴉片戰爭到中國共產黨成立,從中國共產黨成立到現在,中國經曆了截然不同的兩個八十年……從這前後兩個八十年的比較中,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一切愛國力量深深認識到,中國能從最悲慘的境遇向著光明的前途實現偉大的曆史轉變,就是因為有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有了共產黨,中國的麵貌就煥然一新。這是中國人民從長期奮鬥曆程中得到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結論。”在當代中國,役有任何一種力量能夠替代中國共產黨。雖然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進程中也曾出現過失誤,但是不能因此就懷疑或否定它的領導,因為那畢竟是在前進中缺乏經驗造成的,而且中國共產黨是敢於承認和改正錯誤、具有批評與自我批評優良作風的政黨。實踐一再證明:“如果沒有共產黨的領導,不搞社會主義,不搞改革開放,就嗚呼哀哉了,哪裏能有現在的中國?”所以,中國由共產黨領導,這個原則是動搖不得的。如果動搖了,中國就會出現倒退、分裂和混亂,就不可能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因此,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必須堅定對共產黨的信任,堅持共產黨的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