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時期,混沌之初,天地未開,萬物皆謎。
不知過了多久,宇宙的四角形成了四個活物,他們給自己取名盤古,伏羲,女媧,華胥。
宇宙無晝無夜,時間無聲無息,他們認為茫茫宇宙中隻有自己。就這樣一直過了八萬年,在這八萬年裏,他們沉睡,醒來,亦或是再次沉睡……
終有一日,盤古再次醒來,四周仍舊渾濁不堪。他不知道已經過了多久,這樣的沉睡對他而言,除了聚集能量外沒有絲毫意義。漸漸的,他想,或許,這世間還有和他一樣的生物。他,需要尋找。
於是,盤古拾起地上的斧子,動用能量用力地劈向空中,刹那間白光乍現,混沌中裂開一條口子。這條口子還在不斷擴大——混沌終於變成了兩半。上麵的一半越來越輕,越升越高;下麵的一半越來越重,越降越低。盤古見此,將上麵一半取名為天,下麵一半取名為地。至此,天地初成。
感覺到混沌的破裂,伏羲,女媧,華胥皆從沉睡中醒來,不約而同運用神力,去往宇宙的中心。
……
四者首聚,全都驚喜而又疑惑,但又害怕天地再次融為混沌,所以商定共同創造一扇巨門用來支撐天地。因沒有實物,單憑四人之力憑空造物,的確是件難事。於是伏羲不顧他人反對動用元始之力,終合三人之力造就一扇巨門。傳說,此門形似大鍾,所以後人將其命名:“東皇鍾”,奉其為上古十大神器之首,盤古斧次之。
天地既現,伏羲因損耗大量能量,靈魂虛弱,於是趁自己消失之前將三魂七魄分別封印於一對雌雄古琴之中,取名伏音、羲樂。二琴合並之時成箏形,名曰“伏羲琴”。
琴聲悠悠,音律繞梁。女媧尋聲而來,卻隻見到伏羲的肉身,靈魂卻不知去向,頓時傷心欲絕。此時伏羲身側一雙古琴不奏自響,女媧仿佛又看見了伏羲的笑容。他的笑容是那樣明媚,那樣雅靜。
不知不覺中,一滴眼淚從女媧絕美的臉龐上滑落,淚水穿過女媧的墨發正好打在一顆石頭上。沒人注意到,一顆灰裏土氣的石頭上竟浮現一抹刺眼的紅色。
女媧之淚,一生隻有兩滴,每一滴都擁有強大的力量。如今,女媧之淚隻餘下一滴。這一滴為情,下一滴又將會幾時出現呢……
……
伏羲離去之日,肉身化為灰燼,天上有了日月,大地有了山河。女媧抱著那對承載著伏羲靈魂的古琴,準備隱居於伏女山。臨走之前女媧見了盤古與華胥,請求二人將天地好生規整。而自己,將不再過問世事。女媧離去,僅留給盤古和華胥一個絕美的背影。
盤古與華胥二人望著女媧消失的那個地方,思考著伏羲與女媧的故事,不禁惋惜哀歎。良久,彼此似是明白了什麼,相視而笑,一起攜手消失在天地的另一盡頭。或許,冥冥之中,良人就在身旁。
……
一百年後,盤古自命創世之神,將天地劃分為九界,分授於其子女。大兒子,英俊儒雅,命為天帝,執掌神界;二兒子,妖孽霸氣命為魔尊,執掌魔界;三女美麗妖嬈,喻為妖帝,統領妖界。
四子憨厚老實,稱為黃帝,執掌凡界;五子性格暴烈,命為獄皇,執掌獄界。六女幽聖美麗大方,統領九幽,七子冥王風流瀟灑,執掌冥界;八女血主伊人聰慧,為血境之主;而九子性子最淡,被命為極樂界如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