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談中,王炳南向美方代表約翰遜大使遞交了美國在華的僑民名單,並要求美方盡快取消對包括錢學森在內的中國僑民的扣留。
8月2日第二次會談時,美方一再聲稱,美國國務院已在當年取消了過去扣留中國留學生的法令,並保證所有被扣留在美國的技術人員都已得到通知可以自由離境;並說;問題是他們願不願意回中國,沒有證據表明旅居在美國的中國人想回去。王炳南當即亮出錢學森的信件予以駁斥。約翰遜在事實麵前,無言以對。
8月4日,錢學森接到了美國移民局允許他離境的通知,長達五年的禁令終於解除了。被西方稱譽為“中國導彈之父”的錢學森,終於回到了祖國。
另外,中美大使級會談,對於我國觀察與了解美國也起了一定作用。60年代,台灣蔣介石集團趁大陸連續遭受天災人禍,掀起一股反攻大陸的浪潮,台灣海峽戰雲密布,形勢十分緊張。當時得到情報表明,蔣介石正在大量購進新式武器,並改裝了飛機,增加裝油量,使之能來往於台灣大陸之間。蔣介石還宣布延長服兵役時間,士兵一律不準離開營房,隨時待命。官兵的鞋上腰帶上都印上了“光複大陸”的字樣。據說他們還從日本大量購買血漿……
1962年5月,周恩來總理找正在國內休假的王炳南大使談話。周恩來說,蔣介石認為目前是進犯大陸的好時機,在外中共與蘇聯不和,在內有嚴重的自然災害,真是千載難逢,蔣介石是下決心要大幹一場了。周恩來讓王炳南去找羅瑞卿總參謀長了解軍事情況。羅瑞卿告訴王炳南,現在不是打不打的問題,而是怎樣打的問題,是拒敵於大陸之外,還是誘敵深入,軍內正在討論。局勢確實十分嚴重。6月初,周恩來又緊急找王炳南談話,他讓王炳南立即中斷休假,返回華沙。周恩來囑咐說,經中央認真研究,認為蔣介石反攻大陸決心很大,但還是存在著一些困難,關鍵問題要看美國的態度如何,要爭取讓美國來製止蔣介石反攻大陸的軍事行動。周總理指示王炳南,要盡快通過會談,找機會了解美國的態度。
於是,王炳南迅速趕回華沙,在與美國大使卡伯特的會談中提請美國政府注意台灣海峽的緊張局勢。王炳南強調說,美國政府完全清楚蔣介石集團準備竄犯大陸沿海地區的情況,這種準備工作正是在美國的支持、鼓勵和配合下進行的。最後王炳南正告美國方麵,蔣介石竄犯大陸之日,就是中國人民解放台灣之時。
卡伯特大使很爽快地說,在目前情況下,美國決不會支持蔣介石發動對中國大陸的進攻。蔣介石對美國承擔了義務,未經美國同意,蔣介石不得對中國大陸發動進攻。他說,我向貴大使保證,我們絕不要一場世界大戰,我們要盡一切力量來防止這種事情。此後,卡伯特反複重複了這個保證。在會談結束時,卡伯特甚至說,如果蔣介石硬要行動,我們兩家聯合起來製止他。
美國的態度已經很清楚,這正是我國急於要知道的。這個重要情況將直接關係到黨中央對福建前線戰略部署的製定。送走卡伯特,王炳南刻不容緩地把卡伯特談話內容報告了國內。
如今,第135次中美大使級會談除了地點是第一次在中國大使館舉行之外,在程序上,在內容上,幾乎沒有什麼新變化。斯托塞爾拿出一份事前在華盛頓經過充分準備、逐字推敲的發言稿,照本宣科地讀了一遍。雷陽代辦也同樣拿出一份得到國內批準的稿子,像往常一樣照念。
當周恩來在北京讀到斯托塞爾的正式發言稿時,從文中所堆砌的一大堆陳詞濫調,敏銳地從兩句不那麼顯眼的話中,發現了一點新信息:發言中申明美國不謀求“參加針對中國的與蘇聯共同主宰世界的謀劃”,與“美國準備考慮派一個代表到北京去同你們的官員直接討論問題,或接受你們的政府代表到華盛頓,來更全麵地探討我今天的發言中提到的任何問題,或我們同意討論的其他問題。”
基辛格在華盛頓接到中國臨時代辦雷陽的發言稿,也從中國人慣常用的詞句中發現了兩句頗有新意而又相當含蓄的話:
“我們願意考慮和討論美國政府根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的任何意見和建議,從而切實有助於緩和中美之間的緊張局勢,並從根本上改善中美兩國的關係。這些會談可繼續在大使一級進行,也可以在更高一級進行或通過雙方同意的其他渠道進行。”
基辛格看罷暗自而笑: